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张帆的博客

个人档案

张帆

中国北洗智成(北京)装饰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总监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6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中国现代建筑如何吸取传统精华

(2011-03-10 22:23)
标签:

----- 中国现代建筑走向何方初探

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 贝聿铭

我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能被激动。” “老的东西不会再生,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目前我们正在为统一而奋斗。

——— 阿尔瓦·阿尔托

·概

当我明白过来,已无能为力并没法摆脱。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大工业生产的狂躁席卷整个世界,三次浪潮的出现,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各种技术,社会背景,艺术思潮,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建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再到解构,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和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到城市,小到建筑的一个细部都可以看到各种建筑语汇的痕迹。加上建筑本体论大行其道,一些很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遭到破坏。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建筑界表面上是激进的,思想是前卫的,实际却是混乱的,以致于我们这些建筑院校的学生普遍有迷惘之感。

静下心来,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祖先保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就很美------构件之精巧,色彩之运用,空间之丰富绝属上乘,于是一些号称延续传统文化的建筑出现了,各种符号开始出现,抽象后的斗拱、雀替,甚至将大屋顶原封不动的搬来。但马上有人指出这只是形似神不似,要神似需创造传统的空间,即传统空间意识,用现代的材料营造传统的游廊式空间、院落空间等等,但符号学一方马上就会说没有形似哪来的神似……

总之在对待传统和如何发扬传统精华这个问题上是众说纷纭,一时还没有绝对的定论。大家似乎都很明白:要发扬传统,创造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个共识。也许这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只有靠大家不断的探索,才能挖掘的更多,应用的更好。所以本文不求一个结论性的答案,分析只言片语暂求抛砖引玉罢了。

本文大致脉络如下:文章先从传统选址谈起,然后通过对传统建筑本体的一些要素的分析,加以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最后落脚到建筑设计上,以对近年来几个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评论收尾。

建筑选址

结构

传统 建筑本体 空间 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加以体现

比例和尺度

 

建筑与自然

 

·建筑选址

从建筑选址谈起。

任何建筑设计最当务的就是选址,这在中国古代就不能不提到风水Fengshui,ChineseGeomery)。风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观有极大的影响。

风水在研究中已表明:虽非当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亦非一支特定的迷信技术,而是合人文与自然、汇迷信与科学,集糟粕与精华为一体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的古代独特数术。

实质上,就本质而言,风水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和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集中而典型的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科学和艺术的历史真知,自有其历史意义和合理内涵,因此曾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风水,就无以洞悉中国传统建筑的奥秘。

1-1是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的理想模式,它反映了风水以极为朴素的自然观和避凶趋吉的心理需要,反映了人类聚居与自然的关系。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城镇、住宅选择基址的基本原则。风水说表达了人隶属于自然的关系。当然这样的选址原则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气候。北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源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又利用自然的同时取得生态平衡。

《阳宅十书》中提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1-2是传统建筑的选址观的原型,这在今天的农村仍可见原型。而建筑通常建在沿河二级台阶,也自有其道理……这种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模式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所推崇的,也是顺应自然的。

现代建筑在选址时则更多注重功能、交通组织以及景观,经济价值也在考虑之列。相对于风水的理论方面考虑的较少,而是更为实际、深入的考虑通风、日照和局部微气候等。

在传统的建筑选址观中,自我中心的主体环境意识亦有十分强烈的体现。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束缚,自然科学知识的局限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形成了封闭内向的传统文化。从则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匠人营国……都是一种中心的规划、建筑架构模式。而前文所述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是以山水围合而成,相对封闭内向的外部空间,实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空间中分离出来的有限空间,强调了人在其中的相对独立性,是居者产生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所属领域感和自我中心感。以故宫为例,则是属于择国之中而立宫的典型,并且以中轴对称更显得其显赫的地位;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则是传统选址馆的一种延续,选择充裕的基地中心建造,在现代这样做孰优孰劣?总之体现了一种传统的选址理念。香港汇丰银行是由NOMAN FOSTER事务所设计,地基形状为“ ”是取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以后在它的对面修建的中国银行(贝聿铭设计)与它之间的有关风水的趣闻也是非常有意思。总之,风水带着其科学与迷信的双重身份已然深深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在今天如能正确应用一些风水的理论,让建筑引一丝古典的渊源,多一分传统的典故由何乐而不为呢?

 

(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几乎一直沿用的是木构架结构,并且由于沿袭时间长,体系也相对完整。木结构有整体性好,柔韧性强,抗震性能优良以及取材加工方便等特点,所以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建保留至今。

现代最流行的莫过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虽非中国人发明,但其优点似乎是与木结构异曲同工:结构逻辑简单明晰,最为简洁的梁和柱支撑着连续的大空间,灵活划分方便实用。只是现代再也不用斗拱了,用各种现代技术可实现更为深远的出挑,虽然斗拱是那么的优美和优秀,出色的将装饰和结构融为一体。但是无论是斗拱还是雀替,在今天它们更大的作用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现代建筑经常将这些传统构件抽象化、几何化、建筑化,再用到设计上,这便是所谓的符号。陕西图书馆入口灰空间,五颗超尺度的柱子既有古罗马的雄伟,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由斗拱抽象而来。这样做很符合这一省级公建的地位,同时为城市景观和延续文脉做出了贡献。它已不再象陕博,一眼望去是古建的感觉,而陕图让人感觉是新建筑,仔细品味则有传统的韵味。张锦秋大师在设计时比陕博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建筑空间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勒·柯布西耶

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营造空间的过程。

空间较之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意义。建筑作为其外廓实体与内蕴空间的统一体既是件实用的器物,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当古代的中国人用气来理解并创造建筑空间时,空间的要求已不在其神圣、神秘或高敞深邃,在以为基本的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建筑空间在形体,结构诸方面的规定上。就必须顺应这些特性:

1. 建筑尺度不宜过大,以防止室内引起淤滞。(室大则多阴……多阴则蹶———《吕氏春秋》)

2. 建筑不宜建造的过分高点,以防止阳气过甚。(台高则多阳……多阳则萎”———《吕氏春秋》)

3. 建筑不宜建造的过分封闭,以便于阳气和阴起的沟通和合。( 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 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

4. 建筑宜在平面上展开,又一座座尺度适宜的单体及其围合而成的庭院,使其在建筑组群中流通自如。(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

5. 建筑应当注意方位的布置,主要方向宜南向,正面宜开敞,以纳来风,后部宜遮挡(风水意义,组群意义及单体意义上的遮挡),以防气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很正式的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尺度过大,易使人感觉空旷,失去亲切感;产生焦躁孤立的心态,在没有特别的功能和纪念要求时,超尺度的设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1)所述,防室内阴气淤滞,通风不畅,采光等等也均有问题。

记得赖特曾说过,我们要将建筑建在半山腰上,让他从属于那座山,而非凌驾于那座山。充分显示出对环境的尊重。当建筑建于过分高点时,对周围采取一种居高凌下的姿态,而过多的太阳直射只能带来不利,而且中国古代向来讲究于自然的融合,纵观中国古代景观建筑,那一座不是建在山中,蜿蜒小路上,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享受,让人觉得就象是镶嵌在山里的颗颗明珠。也许景点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吧?

建筑过于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证,且阳过甚;过于封闭则太阴,潮湿。只有正确处理了阴阳关系,将开敞和封闭灵活的应用于建筑方能取得良好的空间效应,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管是皇家园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运用尺度大小,光影变化取得丰富的空间的手法经常使用,而其中一些借景、对景、框景的处理更是为空间增色不少,在现代运用开敞和封闭的例子也很多,如路易·康曾说:让人在室内幽暗的空间行走时,不时看到一缕阳光,一片树叶。安藤忠雄水的教堂也体现的较为充分。既然外国建筑师能处理好,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好。

中国传统建筑很大一部分是以院落空间组织的,这主要源自于传统里对的理解,(古人称庭院为天井)将这个概念应用的很广。其实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以井为平面原型的建筑设计———从明堂到天井。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同构特色的宫殿、坛庙、寺观、民宅等合院式布局。以天井即庭院为中心,以围合四周。同井田永共一井的原型性图示如出一辙,就很典型的

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天井,在风水中又直喻为明堂,夙有四水归堂的讲究。包含了《周易》所谓制器尚象的崇数天观念。此外古代陵墓谓之金井。这样井和井田的原型表现在其设计概念和方法中当然是不言而喻。

张勃教授在《探索者的足迹——兼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中指出:陕博以院的运用形成空间变化,即运用这一闭合空间在建筑序列中反复穿插,以收放之势烘托气氛。

传统建筑里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无论宅之大小,均有处理。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堆山叠石,庭院理水,植树栽花,成为私家园林;小户人家面积再小也要种植几棵翠竹或芭蕉,充分表现与自然的交融。我记得在汉中进行素描实习时所看到的小院,内置几个石凳,那么富有生活情趣。在现代对院运用成功的实例也不少,这里推荐新加坡的一个的店铺住宅,它对天井这一概念有全新的诠释。埃默拉尔德95号住宅中,处理的重点是处于中央位置的一个大于传统通风井的中庭。尽管它看起来很简洁,却能唤起人们对传统的回忆。它对通风井进行了现代的诠释,是其成为公共领域,一个联结前后两部分的空间。公共空间被引入室内,是住宅内部变得外向了。这是一种功能和空间的倒置,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和两者的可替换性是现带城市住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传统空间内涵的第五点(5)以在前文中已提到,恕不赘述。

 

(三)建筑的比例和尺度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提供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对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影响的因素,因此在设计中颇为困难的工作时处理好室内外的尺度和形态。

传统的空间理论即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以人的尺度和满足这种尺度的空间的关系来处理空间的,即一种人类工效学的特点。传统建筑对尺度的把握是很成功的,一些大型的宫殿和广场尺度非常大,符合它的地位,也易造成威猛森严的气氛,而一些轻松愉快的空间的营造,也得益于小巧宜人的尺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江南园林。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如何应用好尺度是建筑是永恒的追求,在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类四合院住区试点工程菊儿胡同中传统的尺度,空间形态被保留下来,人们身处其中的确能感悟到四合院的院之空间的魅力,适度的加高建筑层数更好体现了院与宅的比例(传统北京四合院为了得到充分日照和一些地方性原因,四合院面积较大。如与韩城党家村比较,则可看出党家村四合院明显的要人情味的多,尺度更宜人)。

在传统建筑里,无论体量大小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小构件组成的,特别是对一些体量大的建筑,气魄很足但是非常丰富,有细部可欣赏。简言之是中国古建所有大尺度都由小尺度构成,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最典型的首推明清故宫,庄严的太和殿体量巨大,它由许多传统构件组合而成。而在一些江南园林里本来尺度就小的建筑仍由各种传统细节完成,顿生玲珑精巧之美。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一般不是指真实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从一般来讲,这两者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两者一致,则以为建筑形象正确反映建筑大小;如不一致,则表明建筑形象歪曲了建筑真实大小。而且在建筑中细部要慎用,宏伟的古建如午门,台基简洁,几何性强,在顶部建筑的各种组件出色的完成了对比的作用,有力地的衬托了建筑的高峻。但在庭院建筑中,建筑希望给人以小于真实的感觉而获得亲切的尺度感,所以细部很多,这些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极好的借鉴。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36)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