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尤元的博客

个人档案

尤元

同济大学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148 篇
评论:107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茶 II

(2011-01-21 19:14)
标签:

 

    什么是“曼生十八式”?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画家和紫砂壶设计家。陈鸿寿以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完成了众多壶式,由彭年兄妹成型,再加上陈鸿寿自己的题铭。陈鸿寿号曼生,所以人们把陈鸿寿参与设计的壶叫“曼生壶”。“曼生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大量留白,上面刻铭文诗句。一般来说,“曼生壶”在样式上都有不同的题识, 称“曼生十八式”: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 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 。”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 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据考查,曼生壶不止十八式,至少有四十种样式。一般曼生壶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 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 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 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 除越窑外唐代还有哪些窑口生产茶具? 除越窑外,唐代生产茶具的窑口还有: 邢窑,窑址在今河北内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有“圆如月,薄如纸,洁如玉”的美誉,陆羽夸其“类银类雪”。 岳州窑,窑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和窑滑里一带,东晋时称湘阴窑。产品釉色青黄,胎骨灰白。 鼎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是宋代名窑耀州窑的前身,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 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一带。创烧于三国,初期产品胎釉结合技术较差,容易剥落,其产品和造型受越窑影响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点。 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带。主要产品有碗、盏、杯、注子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黄为主,著名产品为“鳝鱼黄”。 洪州窑,窑址在今江西丰城曲江、石滩、郭桥、同田乡一带。主要产品有碗、杯、盏托、碾轮等,尤以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著称。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其压印、刻剔、镂孔和堆贴等烧造技法很高。产品曾作贡品。 建盏的产地及特点? 建盏产地在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始烧于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自北宋建茶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开始创烧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又称“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行学道,归国时带回一批建盏,因而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碗”。 建盏品种比较单一,除各式盏外,只有极少数的高足杯和灯盏等器物。从器形上看,可分为敞口、敛口及盅式盖三种;体形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标本来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敛口及小型敛口盏最为常见。 建盏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按其釉面斑点的特点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 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

说说宋代的五大名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官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是由官府置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宋代有北宋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浙江杭州官窑之别。南宋官窑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它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越窑青瓷茶具的优良传统,结合宋代饮茶风行现状,在青和润上大做文章,产品由原来的薄釉青瓷发展为厚釉青瓷,而且胎体绵薄,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样雅丽。在装饰上一改前朝产品上刻花、印花或彩绘的烦琐格调,创造性地运用“开片”和“紫口铁足”等艺术手段,独创了碎纹艺术釉,这一别开生面技术的运用,比国外足足早了六百多年。 哥窑位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龙泉窑的重要组成部分。哥窑创烧于五代,全盛于南宋,以烧青瓷而闻名。产品薄胎质坚,坯胎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黑灰胎有“铁骨”之称;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及炒米黄等色,以灰青为主,粉青最

为名贵。以纹片为装饰,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纹片形状多样,大小相间者,称为“文武片”;有细眼状者称“鱼子纹”;似冰裂状的称“百圾碎”。还有蟹爪纹、鳝鱼纹、牛毛纹等多种。哥窑的另一个特点是器脚露胎,胎骨如铁,口部釉隐现紫色,因而享有“紫口铁足”的美称。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川样,因古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酱、绿釉等瓷器。定窑的发展,到北宋时达到极盛。定窑采用覆烧技术来烧造瓷器。定窑产品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器皿装饰多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北宋后期,定窑还曾为官府烧造瓷器,器具底部常常刻有“官”或“新官”等款识。定窑产品以罐、瓶、盆者居多,到元朝初期,定窑全面停烧。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境内,原系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窑,到了北宋晚期,朝廷令汝窑烧制供御青瓷,史称“民窑汝瓷”,在河南临汝民间烧制印花青瓷,称为“临汝窑”。汝窑造型规整,大不盈尺,以不加装饰纹样为重,以釉色釉质见长,其釉色呈淡天青色,被瓷界称为“葱绿色”。 钧窑是北宋至金时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因为古属钧州,故名。钧窑作为北宋晚期的青瓷窑场,打烧造技术独辟蹊径,利用氧化铜、氧化铁呈色各异原理,烧成了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改变了单色釉瓷的历史,这是陶瓷史上的一个大突破。其釉色细润,胎骨灰色,以色彩斑澜的釉色代替了原先的花纹装饰,是青釉瓷器的别格。

明代茶具发展的特点? 由于明人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 尚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白瓷的发展。江西景德镇适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特点。用这种洁白如玉的茶具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既不失茶之真味,又能助品饮雅兴,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明代茶具发展的另一特点是茶壶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茶盏和茶壶相得益彰。茶壶在明以前已有之,唐宋时称为“注子”和“执壶”,但那时的茶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用于泡茶的茶壶,只有到明代,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才使茶壶的出现顺理成章。 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也出现了一项重大的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的考虑,能有效防止尘埃的侵入。人们将这种茶盏称为盖碗,盖碗突出了实用性,更强调了装饰艺术的庄重感,品茗养性怡情,从茶盏的变革中可略见一斑。

我们应该如何选购紫砂茶壶? 我们购买紫砂茶壶,不论新或旧,除了注重它的形制、质地与完整性外,还应该注意壶的火候及水色。 名家捏制和烧造紫砂壶,皆极讲究火候,而且掌握恰到好处,即不温不火。所谓火候,是指紫砂壶捏制成形后在火窑烧造的火力,内行人士称为烧结。火候适当,才能显出紫砂的特质与形态美,否则不够细滑光润。 大路货因属普通货色,大量制作,难以苛求烧结好;有些火力过度,在十倍放大镜下会呈现轻微裂缝或者表面不规整、不够平滑的现象。大师级制壶家的烧结功力好,经验足,而且作品不多,能慢工出细货,并能达到炉火纯清的境地。 此外紫砂壶还讲究以水色佳者为上品。紫砂不可能呈透明,但是烧制好的壶身必然光纹细润。我们在选购时可在光照下侧视、斜视、俯视、仰视,从不同的角度细察壶身所反射出来的光暗面,柔润细腻者为上品,暗淡沉郁者为下品。

做紫砂壶的泥料有哪几种?紫砂器的颜色有哪些?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 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坏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明代紫砂壶兴起的原因? 茶具和茶叶的搭配很重要,在中国茶艺发展的历史上两者可谓息息相关。 由于中国历代制茶和饮茶的方法不同,因此茶具也随年代而有所变化。唐代的茶具,不论斧、碾、罗筛、竹策、盂和碗等,皆有一定的形制。而宋代的茶瓶就不同于古代的铜斧。 到了明清两代,才正式有茶壶的出现。那时泡茶的方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明代的炒青绿茶不同于团茶,包括瓷壶和紫砂壶等。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兴起,和器形的大小很有关系,因为壶小则茶香,壶大则不鲜,尤其是浸泡过久,大壶易使茶味变散失。紫砂壶器小质佳,故符合明代人的泡茶所讲究的“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之原则。

紫砂茶壶如何保养? 很多人都喜欢用紫砂茶壶泡茶,但是有些茶迷、壶迷末必懂得日常保养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上品的旧壶,若护理失当,则浪费或破坏了它的优点。 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有人说紫砂壶愈用得久愈值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日常保养紫砂壶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1、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2、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3、 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4、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5、 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6、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7、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8、 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如何使用新买的紫砂壶? 一件新壶启用之前,应先用零号纱布将茶壶外表通身仔细打磨一遍。如果没有旧砂布,可将新砂布自相磨擦,使锋头减退后再磨壶身。但打磨只能适可而止,不可过分,以免损伤壶面。然后洗净内外的泥粉砂屑,用开水烫过,便可泡茶使用了。新壶注满热茶时,不时用干净的湿布揩拭壶身,时日稍久,壶身便色泽深黯沉静,发出雅光。认真使用十天半月之后,壶的外观就大不一样了,使用愈久,愈是夺目,所以紫砂壶有越用越新的说法。

你知道供(龚)春壶的来历吗? 关于供(龚)春壶还有一段来历。据传供(龚)春是学宪吴仕的家僮,经常陪伴主人在金沙寺读书,适逢金沙寺和尚在制作紫砂壶,好奇心极强的供(龚)春在劳役之余,看和尚制壶入了迷,于是就偷偷地学习和尚的技艺,也去淘洗了一些细泥作坯,用茶匙按压内壁,手指压外壁,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压到壶坯非常紧密为止,可能是按压时手劲过大,以致在茶壶的腹部留下了清晰的手印,烧成后,质地相当出众。此壶传开后,人们称之为供(龚)春壶。供(龚)春也因此成为制壶的宗师。

说说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紫砂壶的四大名家?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大制壶高手,号称“四名家”。他们或以工巧著称,或以古拙闻名,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就出自他们之手。

“壶中妙手称三大”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指明代制作紫砂壶的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三人。

如何鉴别传世紫砂名壶? 鉴别紫砂要熟悉紫砂的历史,了解各个时期紫砂的制作工艺,烧成工艺以及泥料的变化情况,熟悉名家的艺术风格,他们的款字格式和印章模式,否则就谈不上识别真伪了。 关于金沙寺僧及供春等早期作家的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文献记载:“淘细土抟坏,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泥料是“以粗砂制之”,坏件是“附陶穴烧成”。以1966年南京吴径墓出土的圆形提梁壶来对照,这些记载是可靠的。吴径墓葬于嘉靖十三年,即1533年,比供春的创作活动稍晚些,这件提梁壶砂质较粗,颇近细缸砂胎,并粘有缸釉痕迹,说明当时烧造紫砂,不仅没有专门的窑,也没有先装入匣钵再进窑膛,而是放置在窑内与缸等一起过火的,在上千度的高温下,缸上的釉料就漫射到紫砂器上去了。要到李茂林时代,才开始采用将紫砂坏件“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方法。 泥料方面,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取用的矿源位置和矿藏深度不同,它们的化学组成情况也不完全相同。本世纪中期以前,紫砂泥由陶工分散各自加工,配制取用,各有心法,自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成品的肌理效果上,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时大彬的作品,多以粗砂居多。今见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人的传器,用调砂制泥居多。这种调砂泥,就是在精细坚实的深紫泥中,混入少量的黄色砂泥,作品经过使用摩挲,增加手泽以后,或呈钢砂闪耀,或呈梨皮状,这种配料方法,后来陶工在制作较高档作品时,每有仿效。 有些作家利用当时的矿源,配合到一种理想的泥料,用习惯了,也不大想改变,像邵大亨与黄玉麟,一生几乎只用一两种泥料,邵大亨的作品,多用天青泥居多。 茶壶的款式也可作为鉴定的某种依据。某一作家创作了一种新的样式,只有后辈才能仿造,早于他的作家是不会做的。如以松竹梅为题材的作品,在明代几乎没有,鱼化龙壶是邵大亨首创,大亨以前的作家就不可能有这种式样的作品。另外,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擅长或习惯的款式,黄玉麟中年以后,差不多只制仿古、掇球、汉扁三种款式。

    紫砂壶有几种造型? 紫砂壶基本上分三种造型:几何型、自然型、筋纹型。 几何型,俗称为光货,光货的设计制作是最能鉴别功力的,光货是指整个造型中不同形体部位,要求是每个过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匀,都要有自己的特质、性格和规范,这些明确要求就要看简单的线形,比较丰富的内容,供人们审视功力优劣,审美情趣因人而异,如传统的掇球壶、竹鼓壶、汉君壶、合盘壶、四方壶、提壁壶、洋桶壶等等。 自然型的茶具比较直接模拟自然界固有物或人造物,来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行话称为“花货”。在这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时,又分为二种:一种是直接将某一种对象的典型物,演变成壶的形状如南瓜壶、柿扁壶、梅段壶;另一种是几何型类,在壶身筒上,选择恰当的部位,用装饰的手法以雕刻或透雕的方法把某一种典型的形象附贴上,如常青壶、报春壶、梅型壶、竹节壶等等。 筋纹型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壶式。筋纹与筋纹之间的处理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 花型,第二种是菊花或瓜果式纹样制作的壶,第三种是第二种的变态,筋纹与筋纹之间呈凹进的线条状。

紫砂壶的鉴定标准有哪些? 鉴定紫砂壶优劣标准可归纳为四个要素:可总结为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的美,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有内涵的本质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以上几个方面贯通一气的作品才是一件完美的好作品。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哪几个因素?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艺;优良的实用功能。 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 精湛的技艺是评审紫砂壶艺优劣的准则。 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当壶扳、执握、壶的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同时也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何欣赏紫砂壶? 紫砂壶历来分为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艺术品(富有艺术生命的作品)。用五个字来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标准。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技法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紫砂泥的特殊优越性能。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确实与其它的泥不同,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原料不同,带来的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件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的优劣。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紫砂壶的造型全凭感觉,制壶的讲等样、等势,按造型学讲就是均衡。也就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紫砂壶的造型技法和国画之工笔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要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都必须交待清楚。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嘴与扳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优劣,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紫砂壶面上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它手工艺泥色、造型、制作手工艺功夫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方面。所以一把紫砂壶的工艺欣赏能带给人们更多更美的享受。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功能美。紫砂壶手工艺功能美主要表现在: 1、 容量适度 2、 高矮得当 3、 口盖得严紧 4、 出水要流畅 按目前大多饮茶者的习惯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故称为一手壶。紫砂壶手工艺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壶嘴出水也很关键,凡此种种都属于功能美手工艺标准。

怎样选用紫砂壶?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购置新壶,壶手工艺造型与外形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 2、 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为佳 3、 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 4、 壶手工艺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的方法刺羇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 壶的出水跟流手工艺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 6、 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手工艺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 7、 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手工艺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泡重滋味茶,如乌龙、铁观音等。

什么是茶道? 当代茶界泰斗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所以,可以说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 茶道的形成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中国茶道史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从神农到隋朝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时期。这段漫长的时期,茶事多次写入文化典籍。第二时期是唐代,是中国茶道的形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他所着《茶经》是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的专着,共三卷,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10节。陆羽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并提出茶道主张:精行俭德。第三时期是宋朝,是中国茶道发展鼎盛时期。然而宋朝贡茶一味求贵,文化一味求雅,斗茶游戏风靡一时,茶道已向王道倾斜,失去了茶道之质朴真诚。 如今,陶冶性情的茶道正渐渐融入现代都市人的休闲生活,各种茶艺也渐渐为人们所了解、采用。

云南的竹筒茶是什么? 这是傣族同胞的一种饮茶方法,傣语称之为“腊跺”。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饮茶方法,它将茶叶先装入鲜竹筒内,放在火塘边烘烤,边烘烤,边添加茶叶,直到竹筒填满茶叶,压紧压实为止。竹筒烤至焦黄,茶香外溢,即可移开火塘,剖开竹筒,取少许茶放入茶碗中,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这种茶特别清香可口,饮之有清新醇浓之感。

你听说过纳西的龙虎斗茶吗? 纳西族称之为“阿吉拉烤”,首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冲入开水煮沸,其次在准备好的茶盅内倒入半杯白酒,然后把茶汁冲入盛酒茶盅内,这时杯中发出悦耳响声,响声过后,即可端茶敬客,茶浓酒香,别具风味。

你听说过苗族的“虫茶”吗? 虫茶是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长安村的著名土特产,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当地横岭峒一带的少数民族起义,被清军镇压后逃往深山。因一时无食物可充饥,无奈即采灌木丛中的苦茶枝鲜叶为食,始食时感苦涩,食用觉回味甘甜,遂大量采摘,并用箩筐和木桶等储存起来。不料几个月后,苦茶枝被一种浑身乌黑的虫子吃光了,箩筐中桶中只剩下一些呈黑褐色、似油菜籽般细小的渣滓和虫屎,人们惋惜之余,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只得试探性地将残渣和虫屎都放进竹筒中,冲入沸水,只见顷刻间,泡浸出的褐红色茶汁,竟清香甜美,欣喜之下饮之,觉分外舒适可口,且清香甜美。从此,当地的苗族同胞们便刻意将苦茶枝叶喂虫,再用虫屎制成虫茶,成为苗寨的一大特色,至今风行。今日人们如到苗寨旅游,仍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苗族虫茶”。

你听说过侗家的十五茶吗? 十五茶流行于广西侗族自治县等地,每于农历十五夜晚,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地去他村走寨,寨中的姑娘则会聚集于某个姑娘家中,待小伙子们到后以打油茶款待。喝茶前还在要先对歌,由女方问,男方答,答对者方能饮茶,女子献茶时先于一只碗上放二双筷,目的是试探小伙子是否有对象,待双方用歌对答后再行第二次献茶,这时,则有碗无筷,以试探小伙子是否聪明。再次答歌后则开始第三次献茶,这时一只碗上放一根筷子,是试探男方是否有情于女方,答对后再以第四次献茶,这时即一只碗放一双筷子,表示成双成对,两相印。

你听说过盐巴茶吗? 这是纳西、傈傈、普米、怒和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一种饮茶方法。原料为当地生产的紧茶或饼茶,茶具为小瓦罐和瓷杯,方法是先将紧压茶捣碎放入瓦罐,把罐移向火塘烤烘,至茶叶发出“劈啪”响声和焦香气味,缓缓冲入开水,再煮五分钟,然后把捆扎的盐巴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移去,使茶汤略有盐味,即可移出火塘,把茶汁分倒在瓷杯中,太浓时再加开水冲淡饮用。

你听说过烤茶吗? 这是拉祜族古老又普遍的饮茶方法。方法是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边抖动边烘烤,至茶色焦黄时,冲入沸水,去浮沫,再倒入开水,试尝浓度适中,即可倒出饮用,这种茶焦香味浓,饮后消除疲劳,精神大振。

你听说过熏豆茶吗? 遍及杭嘉湖一带的熏豆茶,亦称烘豆茶,是中国既古老又时兴,既品茶又吃茶点的食品之一。由于此茶具有通气开胃健脾的功能,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别具一格。因此颇受海外华人和内地城乡居民的喜爱。 熏豆茶的茶叶,要选用“雨前”芽茶。芽茶幼嫩成朵,色泽绿翠,冲泡后尤似兰花开放,有蕙兰清香。 熏豆选用新鲜的青毛豆肉,放食盐煮熟,烘干。熏豆营养丰富,不仅是熏豆茶的当家佐料,而且还是上好的素食食品。 熏豆茶佐料还有橙子皮(将剥开的橙子皮切成丝条加少许食盐卤腌后拌拼另外佐料)、野芝麻、丁香萝卜、黄豆芽、芽蚕豆、花生仁、桂花、姜片、橄榄,还有豆腐干丝、笋干段、蕃薯干、酱黄瓜等等。这些佐料不仅味道鲜美,橙子皮有理气化痰、健脾温胃;丁香萝卜有利胸膈肺胃、安五脏的疗效;野芝麻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之功能。 当你探亲访友,在客家捧到一碗热气腾腾的熏豆茶,碗中碧绿的茶芽、青绿的烘豆、金黄色的橙子皮丝、洁白的豆芽和咖啡色的野芝麻,沉沉浮浮,吃起来香喷喷、咸津津、甜滋滋时一定会久久难忘。 品饮熏豆茶,讲究头开闻香,二开尝味,三开过后往往连汤带茶叶、熏豆和佐料都一块吃掉;有的人还要吃也可以添加佐料,再冲茶续水再吃。风行吃熏豆茶的地方,都还流传鲜为年轻人所知的饮茶风俗,如“打茶会”、“阿婆茶”、“新家婆茶”、“新娘子茶”、“毛脚女婿茶”等等,把饮茶与娶妻会友融合在一块,增添了茶的韵味。熏豆茶由于多种佐料组合,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富有乡土气息,吃起来也要有功夫。

桃花源擂茶是怎样的? 考“擂茶”一名,出现甚早,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及吴自牧《梦梁录》中就有“擂茶”、“七宝擂茶”的记载。 而今,擂茶仍流行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福建擂茶,以茶叶、芝麻、花生米、橘皮和甘草为原料,盛夏酷暑还加入金银花,凉秋寒冬加入陈皮等,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先将原料放入陶制有齿纹的擂钵,用山楂木(油茶木)制成的木棒(俗称“擂槌”)碾研成粉碎状,冲入开水即可。具有生津止渴、心爽神清、健脾养胃、滋补益寿的作用,故有“喝上两杯擂茶,胜吃两帖补药”之说。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番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赣南人一年四季都饮擂茶,遇到婚嫁喜事、增添子女、小孩满月、恭贺生日,都离不开擂茶,难怪人们说“无(擂)茶不成客了”。 湖南桃花源茶,即三生汤,则将生姜、生米、生茶叶及米仁、绿豆、芝麻等擂碎,倒入冷开水调匀,清凉降温。安化擂茶的原料包括茶叶、炒熟的花生米、大米、绿豆、玉米、生姜、黄瓜子、胡椒和食盐,擂成粉末后倒进沸水熬成糊状,茶稠如粥,香中带咸,稀中有硬。 擂茶不仅以其色、香、味和健身功能吊人胃口,尤其是当你边喝擂茶,边听那悠悠擂茶歌或听有关古老而神奇的传说时,便能深深体会“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的意韵了。

    藏族人如何喝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每当远方客人来到牧民帐篷时,好客的藏族同胞会让您在尊贵的位置盘膝落坐,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酥油茶让您品尝、解渴。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至于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经搅拌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而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制作时,先将紧压茶打碎加水在壶中煎煮20-30分钟,再滤去茶渣,把茶汤注入长圆形的打茶筒内。同时,再加入适量酥油,还可根据需要加入事先已炒熟、捣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类,最后还应放上少量的食盐、鸡蛋等。接着,用木杵在圆筒内上下抽打,根据藏族经验,当抽打时打茶筒内发出的声音由"咣铛,咣铛"转为"嚓,嚓"时,表明茶汤和佐料已混为一体,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随即将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但在当地喝酥油茶有个规矩,即边喝边添,千万不能一口喝完。如果喝不习惯也无妨,喝了半碗后,等主人添满后,就让它摆着,在告辞时才一饮而尽,这才符合藏族同胞的礼貌和习俗。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料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带,人烟稀少,家中少有客人进门。偶尔,有客来访,可招待的东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独特作用,因此,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宾客的珍贵礼仪。 藏族同胞大多信奉喇嘛教,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备有一口特大的茶锅,通常可容茶数担,遇上节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至今仍随处可见。

你听说过清茶和面茶吗? 在陕西省汉中地区西北部的略阳县、甘肃省陇中一带的民间广泛流传着用陶罐煨清茶和面茶的习俗。清茶又分为一般清茶、油炒清茶和细作清茶。若远方的贵客来临,主人一定会以最精美的细作清茶来招待客人。细作清茶的制法,有沿袭古时的“茗粥”饮法,但更具当地民间特有的风情和独到的风味。用料和烹茶的程序都十分讲究:由主妇先把馍片切好,烤于火塘边;再将一只小小的陶罐煨于火边,放猪油匙入罐;待油溶化,随手放入一小勺面粉,同时将一枚香杏仁或一瓣核桃仁或少许瓜籽仁捣碎后放入罐内用长柄小木铲翻炒,当罐内散发出阵阵焦香气味时,即用小铲将炒熟的果油膏汁搪于罐壁,再下茶叶、花椒叶和少量食盐等,再次和拌翻炒,当罐内再次散发出茶果油面的浓烈香味时,立即加入适量的水(最好是温开水)煮沸后,别具风味的细作罐罐清茶就制好了。再分茶于小盅内,由主人用小茶盘托着奉献给客人嗅香、品尝;主人用小火筷子将烹茶前放在火塘边上烤得焦黄的馍片盛入小瓷盘里,放在客人面前的小桌几上,供客人在饮茶时一边喝茶,一边吃馍片。这真可谓是别具风情的品茶艺术享受了。 略阳山区还有一种罐罐面茶,也分为三种,当地俗称“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日言其茶品位有高下之分。二三层楼的面茶,除逢年过节时才饮用外,平常只是有客人时,才制作高档面茶以示对贵客的尊敬。其制作方法是:事先一般是用核桃、豆腐、鸡蛋、肉丁、黄豆(经粉碎)、花生、粉条、油炒酥食等,分别用油加五香粉调后炒成几种不同口味的食品,分别盛于容器里,以备调茶。烹茶人这时在火塘边煨上茶罐,罐里在放入茶叶的同时,再放入少许的茶椒叶,注水煮沸后,随即再往罐里调入事先备好的稠面糊,用竹筷在罐内搅动,使之调和均匀。当面茶煮熟后,即可向客人奉茶了。 何谓“层楼面茶”呢?原来是主人向客人的茶碗里先倒上一层面茶,再复上一层(即前已备好的)美味调品,若是如此反复三次、将三种不同味道的食品调和在同一茶碗里,客人饮罢一碗茶,即是“登”上“三层楼”了,品尝和接受了热情好客的略阳人独具乡土风韵的面茶和最高的奉茶礼仪了。

你听说过崩龙族的水茶吗? 崩龙族是住在云南西部的少数民族,过去称为“德昂族”,崩龙族对于茶很尊重,不仅喝茶而且嚼茶。 水茶的作法是将茶树上采下来的鲜嫩茶叶经日晒萎凋后,拌上盐巴,装入小竹篓,一层层压紧,约一周后即成嚼食用的水茶。这种茶清香可口,带有咸味,能解渴消食。吃茶的方法很特别,是直接将茶放进嘴里咀嚼,又因为制法特别,水茶又叫腌茶。

你听说过僾尼族的土锅茶吗? 僾尼族是属于哈尼族的支系,居住在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下,喜欢饮土锅茶。土锅茶的僾尼族语称为“绘兰老泼”,“老泼”就是指茶叶。 土锅茶的制法是:以大土锅盛山泉水烧开,放入南糯山所产的南糯白毫,约煮五六分钟,将茶汤舀入竹子制成的茶盅内饮用。相传南糯山的那棵老茶树就是僾尼族人所种植的。

你听说过裕固族的摆头茶吗? 裕固族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中以糗粑、酥油、乳制品为主。 裕固族牧民饮用的摆头茶,又称为酥油炒面茶,是在熬得很浓的砖茶汁中,加入炒面、酥油、牛奶、盐、奶酪皮等,用筷子搅成糊状后饮用。 由于他们在喝茶时,碗在手中从左到右不停地转动,一边转一边用嘴有节奏地往碗里吹气,开始是吹几口喝一口,后来是吹一口喝一口,因为一吹一摆头的动作很特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摆头茶。 裕固族牧民每日三茶一饭,与其它牧民族相似,只有晚餐正式吃饭。裕固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穿上民族服装,双手托着装满酥油炒面茶的茶碗,在客人面前放声高唱献茶歌,歌声完毕客人才可以双手将茶碗接过来饮用。 摆头茶所用的材料大都是湖南的茯砖茶。首先以铁锅把茶水烧开,然后把捣碎的茯砖茶倒入锅中熬煮到非常浓稠后再调入牛奶、食盐,以勺子反复搅匀,在瓷碗中放上酥油、炒面、奶酪皮等,将调好的奶茶加入瓷碗中就可成为酥油炒面茶。 裕固族早茶是一般的酥油炒面茶,即是早餐。。中午还是这种茶,不过在喝茶的同时,吃些炒面或烫面烙饼,这是午餐。下午再喝一次酥油奶茶,晚上一家人放牧回来后,在一起吃顿饭,晚餐一般吃揪面片、米饭、米粉、烤馍、烤花卷等。

佤族的铁板烧茶是怎样的? 佤族的铁板烧茶不同于烤茶。其做法是先烧开一壶水,在火塘上架一块铁板,将茶叶放在铁板上烤至焦黄,然后把烤好的茶叶放入壶内煮3—5分钟,倒入茶碗中饮用,烧一次茶,煮一次水,现烧现饮。这种茶苦中回甘,带有一种浓烈的焦香味。

陇中人如何喝罐罐茶? 世世代代居住在陇中地区的人民,素来喜饮罐罐茶的风俗。甘肃陇中的罐罐茶同与之相邻的陕西略阳民间的罐罐茶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如到陇中广大地区旅游、生活过的人们,往往会被那里风格各异的乡情民俗所吸引。就以饮茶风习而言,最令人乐道的就是那里的罐罐茶了。陇中人民喜爱的饮茶方式,也是一隆火塘、一把茶叶、一个如鸡蛋大小的陶瓦茶罐和一只(或数只)茶盅和一个茶盘,就构成了陇中罐罐茶的全部器具了。农村中在隆冬季节农事不忙时,几乎经常在生着火塘,人们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喝着罐罐茶悠闲地谈天说地。而在以往那些艰苦的岁月,气候温和的季节里,一般家庭不经常生火塘,若饮茶时,先劈柴生起用黄泥土磊成的小火炉,在称作“催催”的小砂罐罐里放入茶叶,注水后放在火炉上反复熬煎,在茶汤变得浓酽、满屋飘香时,便提罐离火将茶叶汁倒入小盅里细细品饮,再往砂罐里续上水,重新入在火炉上煎第二遍茶。 陇中罐罐茶最讲究的是汤色浓酽和滋味苦涩。在民间有“能喝下粘稠吊线的茶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喝茶人”之说。而如今即是在民间饮罐罐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无论是在茶具或在茶品的选用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的饮茶人也已经从烟熏火燎的火塘边解脱出来,已改用小电炉、小煤油炉熬茶,往日的小小砂陶罐,也被导热性能良好,精致美观的金属小罐所代替了;由于茶叶生产的逐年发展,茶叶新品种日益增多,加之茶叶营销市场不断扩大,全国各产茶区的名茶,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在民间饮罐罐时,也趋向选用多品种、较高档次的茶叶了。这就使世代相沿的民间罐罐茶,也注入了现代茗饮文化的新时尚。

蒙古人喝奶茶的习俗怎样?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及其边缘的一些省、区,喝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 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 却往往是"一日一顿饭"。每日清晨,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供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制作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25克左右。 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煮咸奶茶的技术性很强,茶汤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用茶、加水、掺奶,以及加料次序的先后都有很大的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加茶和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煮茶时间过长,又会丧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互相协调,才能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为此,蒙古族妇女都练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艺。大凡姑娘从懂事起,做母亲的就会悉心向女儿传授煮茶技艺。当姑娘出嫁时,在新婚燕尔之际,也得当着亲朋好友的面,显露一下煮茶的本领。要不,就会有缺少家教之嫌。

你听说过回族的刮碗子茶吗? 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西北,以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最为集中。回族居住处多在高原沙漠,气候干旱寒冷,蔬菜缺乏,以食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而茶叶中存在的大量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不但可以补充蔬菜的不足,而且还有助于去油除腻,帮助消比。所以,自古以来,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主要生活必需品。 回族饮茶,方式多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称"三件套"。它有茶碗、碗盖和碗托或盘组成。茶碗盛茶,碗盖保香,碗托防烫。喝茶时,一手提托,一手握盖,并用盖顺碗口由里向外刮几下,这样一则可拨去浮在茶汤表面的泡沫,二则使茶味与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名称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为普通炒青绿茶,冲泡茶时,除茶碗中放茶外,还放有冰糖与多种干果,诸如苹果干、葡萄干、柿饼、桃干、红枣、桂圆干、枸杞子等,有的还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类,通常多达八种,故也有人美名其曰: "八宝茶"。 由于刮碗子茶中食品种类较多,加之各种配料在茶汤中的浸出速度不同,因此,每次续水后喝起来的滋味是不很一样的。一般说来,刮碗子茶用沸水冲泡,随即加盖, 经5分钟后开饮,第一泡以茶的滋味为主,主要是清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作用,就有浓甜透香之感;第三泡开始,茶的滋味开始变淡,各种干果的味道就应运而生,具体依所添的干果而定。大抵说来,一杯刮碗子茶,能冲泡5-6次,甚至更多。 回族同胞认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同,又能去腻生津,滋补强身,是一种甜美的养生茶。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31) | 类别  

前一篇:茶 I

后一篇:古典音乐拯救生活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