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庞女的博客

个人档案

庞女


其他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6 篇
评论:23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太极之若水境界

(2010-12-23 16:49)
标签:庞女 庞小庞 
《道德经》是我们人类智慧的源泉,太极拳是我们健康的法宝。我们的先祖修炼太极拳效法于老子,专心至柔,心境若水。水,生命之源,养育而生化万物不自持.其性质,柔弱而不懈怠,极均匀而能包容万物,其贵整合而不丝毫散漫,老子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太极拳,和顺柔静,默默涵养,内功由此而渐生,所谓,极柔软,而极坚刚!水,承载万物而能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诚敬天地;澄静自身.老子曰”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太极拳与道家修炼渊源极深,想当年张三丰修炼太极拳能到登峰造极之地,全赖上善若水的道理.试想,水的本性,水的能量与太极拳的威力都很相似,作为健身恰似水之柔顺,为万物之首,作为技击,似滔滔江水威力无穷。郑曼青老前辈也说“动似水,静似镜。”水,柔而无形,坚定而不争,能散能聚,均匀沉重,一动无有不动,愤怒起来波涛汹涌,无坚不摧。水,是最能体现“道”的一种物质,老子赞道:“上善若水。”水也是最能体现太极拳理的物质。这点要好好思悟。 “静似镜”就是如影如响。如影如响,也就是老论上所说的“西山悬磬”,即禅家所讲“如镜中飞燕”,“随来随应,随应随忘,以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所谓: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练性之功莫此为最。”(黄元吉《乐育堂语录·卷五》)你看磬悬在那里,你敲我响,你敲过,我还是我。堂前的镜子,燕子飞来,影子立显,燕子飞过,痕迹不留。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太极拳从相上说,亦名长拳。拳论上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河),滔滔不绝也。”太极拳如果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则必须摆脱在世间法上打转转的练法,努力让身体变成水。水性必须像水一样的随物赋形,随势而动,每招每式都要实现把僵体、固体变成流体的要求。这个过程最为痛苦,所用时间也最长。,太极由静柔松入手,劲カ由积柔而成刚却含而不露如棉里藏针,博击讲究舍己从人以静待动后发制人。所有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对水的领悟一一上善若水。

论老子的“上善若水”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这里提出水的性格,品德和行为,指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厉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世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地。水的德行是最接近于道的。

  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象水,最上等的德行莫过水的德行。

  水之所以作为善的形象比喻,是水的性质和功能来决定的。因此在这个总纲之后,老子接着又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水善利万物,只讲贡献不讲索取;二是:水与众不同,处众人之所恶。前者是以水的最大功能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依据;后者是以水的最显著的性格作为建立这个原则的基础。 

  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老子还讲了七条准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是谓:“七善”。由于水具备了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根本不必与人争利夺权,天下没有人能比得过它,也没有人能争得过它。 

  第一“居善地”,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居善地的原则,是说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为人立身处事也应如此,要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我以为应该选择低姿态,选择艰苦困难的地方和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受到磨练,而且可以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司马迁曾说过:“昔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先贤是当时形势迫使他们处于恶劣低下的环境,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不朽之作。处于劣势的水遇到顽石,会绕着而行,不与强者硬拼,而是以柔克刚,顺利通过。处众人所不原处的恶劣处境,更多的是一种品格,那就是坚持。

  第二“心善渊”,学习水大度能容的胸怀。渊是《老子》用来形容“道”的概念,称“渊兮似万物之宗”,为人要像水那样深沉宁静,透彻明净,能够抛弃众多物欲的约束,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这是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古今之成大事者,均有赖于这种大度能容的胸怀。唐太宗心善渊重用犯颜进谏的魏征,逐有“贞观之治”。项羽勇猛但心胸狭窄,刚愎自用,不能容人,其谋臣勇将纷纷叛离,刘邦虽然只有十万之兵,却能容纳韩信及一帮文臣武将,遂得天下。 

  “心善渊”,既是个心胸度量的问题,也是个学问知识的问题。心胸度量是看人能不能容物,老子一再强调“江海为百谷王”,就是说,心胸要象江海一样的博大容物。地位越高,心胸就要越大。有心胸度量才能接纳别人的聪明才干和积极建议,这都是帮助自己成功的要素。正如俗语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心胸狭窄,眼光如豆,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就会产生巨大的排斥性,使贤者远离,那是肯定成不了大事业的。心善渊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抛弃自己的成见,要多听大家不同的意见,不好的或反对的意见,有选择的接受适宜的意见。

  第三“与善仁”,学习水仁慈柔和的美德。水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因此而成就了自已的伟大。“与善仁”,即以“慈爱”的方法来待人接物,要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任何的回报。

  第四“言善信”,学习水诚信无伪的准则。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必须是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我认为: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格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老子》一书中多处谈到“信” 的问题。“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为人诚信不足,就不会有人信任他。“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信之:德性。”(第四十九章),《老子》认为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夫轻诺必寡信”,即轻易许诺别人的要求,势必很少遵守信约。要取信于人就不能轻易许诺不能兑现的事情。“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老子》要人们警惕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真实。第五“政善治”,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 

  第五“政善治”,学习水约束自已的品质。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已,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水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已的最佳物质,当它散落于四方的时候,它被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当它汇集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自然。 

  第六“事善能”,学习水方圆有致的修为。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老子巧借水的本性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园”而没有“方”,多机巧,却又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园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事善能”,善者,果而已《老子30》。就是必须拿出成果来,有成果就是善。而要拿出成果就必须具备“方园有致”的能力。 老子首先强调要有办事的技巧。他说: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的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大事必作于细。《老子62》。违反了这个原理,事情就很难办得成。其次,必须按部就班,不能急躁。企者不立(踮起脚来站,就站不稳),跨者不行(两步当作一步走,就走不远。)《老子24》。欲速则反而不达。凡事预先慎密的计划好,临事而惧,好谋以成。不然,事情即使侥幸暂时办成了,也必然后患无穷。第三要选贤任能。

  第七“动善时”,学习水及时而动的艺术。河上公说:“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可见水是非常典型的随自然而变的物种。一个有道的人,为人处世应当学习水的艺术,顺其自然,不失时机。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了顺其自然去做,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交汇点,仔细品味。

  动善时”就是行动要抓住时机,怎样抓住时机,《老子》还有精辟的论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意思是说,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老子》又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说,任何工作都必须足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急功近利,才会取得成功,这叫做慎之于始,正如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老子》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工作快要取得成功的时候最容易松懈,必须始终抓紧,否则就会功败垂成。《老子》还说:要选择事情的难易大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从难处着眼,从易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战略上重视困难,从战术上渺视困难。《老子》这些思想教导我们要善于发现机遇,及时抓住机遇,善于发现挑战,勇于迎接挑战。 

  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不能说是水的恶,水患应该是人为因素居多,例如九江水患,造成多少人力物力的损失,还有多少生灵的逝去,可这些的根本是什么呢,其一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又导致河道和湖泊的淤积导致水患;几十年人为的围湖造田,鄱阳、洞庭两湖急剧萎缩,调蓄能力下降是其二。西北的沙漠化,主要也是跟土地利用过度的经济活动造成的。我认为,水多成患,水少成旱,是水对人类的惩罚,毕竟善恶到头终有报。赏善罚恶也是水的一个鲜明的特性。正因为水的覆,多少次的更替,多少次的生灵涂炭,才会使新的物种,新的生命出现,推动了社会的进程,也许是它的恶造就了它的善根,说明为人处世不仅是包容,也要杜绝对恶的纵容,弃恶扬善,才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人不仅要学水的善,柔,还要学水的坚韧,在水的一滴一滴之下,也会穿透石头的坚硬,这就是所谓的柔能克刚,也就是太极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就是所谓的生死相依,阴阳相克,刚柔并济。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即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上」即最高。在老子看来,如果要在世界上找一样东西来描写「道」,最适合的应该是水;孔子也称赞过水,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聪明的人欣赏水,是因为水活泼、流动,能随着地形而变化,放在圆的杯子里就是圆的,放在方的杯子里就是方的。智者就像水,可以适应环境的挑战,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任何地方都受到欢迎。孔子的思想当然是希望我们「既仁且智」。

  儒家、道家对水都非常推崇,说它与智慧有关。道家是强调智慧的学派,儒家是强调道德的学派——人性向善,除了努力行善避恶,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很合理的一种逻辑的发展。谈道家时,老庄不会教人行善避恶,因为一谈行善避恶就必须接受现成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往往是人订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钩」,带钩,是指古时候男人衣服外饰,很贵重,代表身分地位。偷一个带钩就诛杀;但是偷一个国家却变诸侯,不管用什么手段当了国君之后,就有很多人效忠,这样的故事古今都有。这样一来该如何判断?老子用水描写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外好像是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即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即卑下的地方,但是水一定处在卑下,所以我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老子在书中以水为比喻之作,还有第三十二、三十六、六十一、六十六、七十八章,把这几章列出来,就可了解老子对于水的看法。但是,水只是「几于道」,「几」是指接近、几乎是,意思是用水来比喻「道」,但水并不等于是「道」。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他提出宇宙的本源就是水。他的理由是:凡是有生命之物都需要湿气,没有水的话,植物无法生长;没有植物的话,动物无法生存。但老子不说「道」等于水,而是说几乎、很像是、很接近水。譬如水总是居于卑下之地,而「道」对万物无所不容,既没有高低之别,也没有好恶的问题,「道」是一切的根源,没有「道」的话哪里有东西可以存在。说水很接近「道」,但是不等于「道」,原因就在这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即居处善于卑下,心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言谈善于检证,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生效,行动善于待时。这就是水之「七善」的主旨。居处是指平常的生活,平常生活保持低姿态,别人就会放你一马;保持高姿态,讲话趾高气扬,就容易树敌了。

  有关水的“七善”,我在这里引用苏辙的注解。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其父苏洵,三人合称「三苏」。且看苏辙的解说:

  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避高趋下」,因为水往下流;「未尝有所逆」,它绝对不会违背这个原则;「善地」,是指擅长选择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擅长表现什么东西。

  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一个水潭,表面上风平浪静,里面却深不可测。水的表面是平的,感觉如履平地,水下面则「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的「渊」就是渊深。「心善渊」,就是内心平静,不表露自己的意向。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意向一表露就输了。天真的人很容易暴露意向,喜怒哀乐全部形之于色。我们与别人来往时,喜欢说大家来交心吧,把内心的话掏心掏肺全部说出来。我建议尽量避免这样,掏心掏肺的话说太多,到时候收不了场,还被别人记下自己所有的缺点、做过的糗事,也是很麻烦的。倒不是因为人心叵测,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要去克服,说得太多,别人就会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当下是很好的朋友,几年之后时移事迁,情况就不同了。老子很了不起,可以看透这些。

  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从下雨开始,水「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译成相爱,就是爱护诸多生命。

  第四,「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信」即见证。水可以印证,它进入圆的地方就会旋转,进入方形的地方就会转弯。「塞必止,决必流」,塞住水源,水流就停下来等等。

  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水可以洗清一切的脏东西,城市的灰尘和污浊的空气,一场大雨过后一切就如新了。「平准高下」,水平可分高下,山倒影在水面上,就看得很清楚,何者在前、在后、在高、在低。

  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意指为政能力,即善于治理。「遇物赋形」,是指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会显出形状。古人没有镜子,就用水代替。「而不留于一」,是指不会特意要什么样的形象留在上面,牛来照就看到牛头,马来照就看到马面,人来照就看到人脸。水不会选择,只是适应能力很强,怎么变化都可以。

  第七,「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水在冬天凝固,春天结冰,“涸”即干枯,“溢”是指满出来,「不失节」,就是什么季节应该缺水就缺水,应该满出来像洪水就变洪水,水配合节气,能够把握时机,善于待时。

  苏辙的解说很有趣,从七个角度说明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用水来对照人生很贴切,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居善地,心善渊」,一步一步来;「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任何一动、一静、一言、一谈,都合乎平常的生活道理,这是老子高明的地方。

  「夫唯不争,故无尤」,意即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我现在的座右铭就是「与人无尤」。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不肯服输,非要把事情说清楚,好像非得找到人来负责不可,现在想起来,又何必去责怪别人呢?

  苏辙还有一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这一句等于是把「不争」拉上来。「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是指有优点而不能免于别人的非议,是因为与别人相争。「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水就是不跟别人争,它「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七善皆「有」而免责,不会有人来责怪它。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妥善运用这七善,就可以达到无往而不利的境界。表面上根本不与别人争,但最后整个大势依然往你指的方向发展,也不会惹祸上身。这一章有关水的特性,非常具有哲学意味。


孔子很早就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水,发出“智者乐水”的感慨。孔子尚水、乐水,是因为从这水中他看到崇尚的德,水而有德,是孔子每临水必生感慨的主要缘由。所以《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水是人们生命的源泉,它孕育世上万事万物,滋润哺育,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水本是无生命,在自然环境和人为的影响下,使它呈现出各种形态,有动态、静态,有雨状、露状,有复杂的感情。水,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态,给人深刻感染,触景生情,影响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如明亮洁净的水,令人追述清白,愿望。水天一色的江湖,广袤无边的大海,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凑涌澎湃的水,狂风巨浪、翻江倒海,则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由于水性纯净、平允、坦荡,既有静态,又有易随人意的可塑性、可娱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水也就被用来描写各种精神文化。

 

  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鸭先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又跟心胸广阔联系在一起,如“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的文人,就在水的氛围中,繁衍生息。水对于他们,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是精神之源,文化之源。

 

  文人未必都临水,但临水生感叹者,必是文人,他们看到水中的哭与笑、悲与乐、光阴与生命;看到水中的兴旺与衰败,繁荣与没落,看到月映万川,看到远古,看到当下,看到民族之未来。有水,便有临水者,也便有临水而生之感慨。水流千万年,临水之感叹,亦会延绵千万年,万代千秋。

 

  长江、黄河、富春江、洞庭湖、西湖、钱塘潮,溪流、山涧等,以及西北之流沙河,东北松花江,西南之金沙江、澜沧江,以及东面之大海,无一不流进文人的视野。海、湖、江、河、溪之水能唤起人们的往事与感慨,亦能把落魄之人推向希望或失望的顶端。只要是水,便可以把人们心头的思绪引出。池水是平,而溪水是曲;池水是静,溪水是动;池水无声,溪水有声。初次的失落者,比较激动,充满义愤,喜到平静无声的池水边去求得平衡。而屡次遭遇失落的人,情况不同,由于久经风霜,人已麻木,激情已消失,义愤也渐淡漠,为求平衡,便到动曲有声的溪水边抒发哀怨。水与心境,需要互补,疲惫的心,需要活水来安慰,动曲有声的溪流,最能表达落寞者的心境:“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宋末遗民郑协,身披夕阳,闲立渡边,望一川春水哗哗流去,杨花满袖,鹃啼满耳,一派寂寞无聊景象。诗人遭受打击,不止一次,激情已失,心境已静,任杨花牵惹情丝,凭鹃声献愁供恨。

 

  无论大水小水,无论平水曲水,无论静水活水,都能给受伤的心,暂时安慰。水最容易泛起漂泊之感,水是无依的,漂泊也是无依的;水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是悠长的。人生之漂荡,各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心境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感受就有很大差异。“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一直以“山水郎”自居的词人朱敦儒,当金兵的铁蹄,踏碎了北方的原野,词人不得不漂泊流浪,爬山涉水,辗转流徙,一路所见,烽烟弥漫,百姓流离,他如旅雁,飞上漫漫长途;如孤云,无依无靠,任凭东西。回首身后,万里烟尘,望不见家,望不见故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的夜,“月落”标明是半夜,又是初冬的霜满天,寒冷的冬夜,小舟停泊在枫桥边。姑苏城早已沉睡,只好在舟中过夜,看天边残月,江岸枫树,渔舟灯火,不能入睡,倍感凄凉;山寺的钟声,一阵阵传来,清冷,空远,无法成眠。秋瑟日暮不是泊舟好时节,而最好的泊歇季节,根本上是没有的,只要还在漂泊中,灵魂便得不到安宁,是没有办法的事,人在旅途,不可能没有哀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光一去不再返,江水依旧,明月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过去了,江月依然,年年如斯。无论如何,用最大的努力,也隔不断江水,留不住岁月。江水伴人漂泊四方,刚上了船,又下岸。刚弃了船又登船,文人与流水,永远不能分离。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2) | 阅读 (211) | 类别 国学  

所有评论

  • 好长,有空再慢慢看

  • 其实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不是儒家,而是道家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