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李晓东设计的福建下石桥上书屋获得了2010阿迦汗建筑奖 照片来源:阿迦汗建筑奖官方网站
景观中国:现在下石桥上书屋旁边的土楼是做什么呢?
李晓东:现在两个土楼暂时没有功能。我们没有钱,我们现在主要的目的也是把土楼保护好。福建土楼大概有几千多,99%都面临要塌了。所以我们得通过这个小建筑把它整合以后,把事情给推进一下。因为土楼所有的都一样,而这个独特的建筑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
以后我们有可能将其中一个改造成背包客的旅店,另一个则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是教师宿舍。因为现在去参观的人特别多,每天好多人去参观,它在整个漳州都是有名,BBC也曾前来报道。这个村就依靠这个小建筑,打开了通向世界窗口。村里的孩子们看到人们过来参观也很开心、很兴奋。
景观中国:阿迦汗评审委员会点评下石桥上书屋时说,“它将周围的景观凝聚在了一起”。您是如何找到系统核心,就是通过对某个关键点的处理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
李晓东:这个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我一直练太极,对气场感觉很明显,所以很多人会发现这个建筑气场特别强。这个房子本身很一般,因为当地施工条件的限制,只能运用一些低调的非常基本的建筑手段,同时我不希望实验性太强、太陌生,或者跟自然相对抗。
所以最主要的是怎么把气场做出来,使人们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把你能吸住,因为旷野当中做这种是很难的。我有一本书叫《中国空间》讲这个事情,把空间的概念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建筑的形式作为主体来探讨建筑的当代性和民族性如何沟通。
这些房子,其实它每一个都不一样,它们形式以及各方面,都是依据当地具体的环境衍变出来的,而不是说一拍脑子就能想到的。还是有一些文脉产生的语言。比如说玉湖完小,那是第一个探讨当代地域性的项目。探讨的方法就是用针灸疗法、点穴疗法,通过一个小建筑激活一个社区。这个激活是很重要的事,因为我们建筑的功能绝不是单一的。现在我探讨的就是如何从系统、社区的理念上把建筑的功能及其与社区的关系做得更深入、更广泛。
西方人在建构语言做了一百多年,所以很厉害。中医有很多很深奥的理论,我觉得特别好,它是从系统的层面上来解决问题的。如果我们能这些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里面,那我们比西方人可以在观念上可以更进一个层次。
建筑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做一个满足单一功能的小房子摆在那儿,而是说如何通过这个小房子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建筑师至少中国建筑师就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所贡献。
玉湖完小: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该项目将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试图通过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的根本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照片来源:李晓东工作室
景观中国:说到文脉,我们发现玉湖完小这个项目,其实是打破了丽江传统四合院式的格局的。
李晓东:我是带着当代的观念去设计的,这就涉及到了和当地观念的沟通。因为建筑师是专业的,对建筑设计的基本的元素,比如通风、采光、包括抗震措施有清晰的认识;而当地就不知道,当地的建筑形式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说三面墙一面采光,这种模式对居住可以,但是不适用于学校:它的采光不行,窗户也是一层薄纸,对通风、冬天保温也不好。然后它的抗震也不行——墙体是切到一半以后柱子再上去,这样一震的话就倒了,而玉湖完小的墙体是做了根的,柱子和根相互都可以补充。所以这时候你会发现建筑师的当代知识系统可以帮助当地提升对建筑的理解。
在我看来,好的建筑师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根据现有经济状况、环境状况,寻求满足特定功能最佳方案。这样的话等于建筑师的作用可以最大化,而不是一个简单工程师的作用。
我之所以主动去丽江、福建以及甘肃找地方盖这些房子,就是希望把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扩大,而不仅仅是在那里盖一个房子。在这些地方我从不同的切入点去探讨建筑的问题,这样的话每一个小建筑都有一个影响力在这里。
再比如说云南丽江徐宅,和美国的徐宅是同一个业主,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我每年去两次丽江就住在这儿。所以他出钱我出力。这个房子探讨的就是人跟自然怎么去和平共处。你会看来到建筑所用的石材就是当地的石头,水就是那个地方产生的水,木头就是那个树变成木头,等于这三个元素变成建筑元素而已。所以这个房子就像那儿长的一样,是自然元素和建筑元素的融合。
云南丽江徐宅:与自然同居是该项目的设计主题。整个建筑座落在雪山脚下,左邻右舍只有山,所以设计的重点是如何把人为环境与自然充分融合,而又不失个性,同时对传统纳西文化作出新的诠释。在环境营造上强调了“水”,以水烘托环境,用院落拥抱环境。照片来源:李晓东工作室
景观中国:在这个别墅项目中你对水面的运用特别有意思,你的灵感来自哪里?
李晓东:水这个元素实际上是丽江的一个生命,纳西人是游牧民族,他跑到那个地方定居下来,就是因为水。所以水是很重要元的素,在山上盖房子如果没有水的话,就缺了一半。
同时你会发现从室内到室外,包括停车场的地平跟那个水都在一个平面上。什么意思呢?就是尽量减少建筑认为上的装饰的东西,讲究没有任何装饰细节的工艺。这个地方你来看就是看自然,水平面犹如一面镜子,能反射周围自然美景,把景观给托起来。然后室内的沙发都设计得特别矮,你能看到水平面,所以跟自然的关系很近。任何空间都不能完全封闭,否则就等于跟自然隔绝开来了,所以这个地方每间房子都能看到雪山,都能看到水。而如果太开敞的话,你跟自然关系又没有确定好,不安全。这个边上没有其他房子,等于是在旷野当中,你能不能把气场聚住?这个是一个很难的事
景观中国:这就要求施工者很好理解你的思维,同时拥有高超的工艺。
李晓东:是的,这个要求非常高的精确度,2000多平米水平面,有一点的误差的话水就出去了。所以我的一个朋友代我在施工现场待了三年半左右盖这个房子。但是你能想到吗?我这个朋友没有上过学,施工队伍也都是农民,他们能盖成这样,把五星级酒店的那帮师父都吓了一跳。
景观中国:我们发现你的很多项目都选址在农村,您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农村呢?
李晓东:我做东西基本上以农村为主,为什么以农村为主呢?因为我们现在中国建筑,对设计的理解实际上刚刚起步。20世纪90年代、80年代基本上还没有具备真正搞创作的条件,因为我们那时候封闭的时间太长。直到90年代末有设计师从国外回来,有了开阔的视野,才开始理解国际上所谓的设计。到现在也就十年不到,而西方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
所以我们要赶上他们的话,我们必须做一个切入点,我的切入点就是从我们的问题——农村问题出发,因为我们农村问题是很独特的。以前我们80年代、90年代总讨论民族形式现代化,实际上是进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什么这么讲呢?民族形式是传统的东西跟现代没有关系,传统形式是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产生的特定形式。现在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材料,跟以前不一样,所以现在的东西不应该套用以前旧的模式。只是说当代的东西应该融入到传统的文化里面去。这个传统文化包括环境、发展观这些东西。但是当代必须保持其当代性,所以我们目前要探讨的是当代的问题是什么。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城市里面比如说设计房子,这个房子还没有设计好,你边上的房子已经拆掉了。等于你没有对话对象,这样的话你纯粹自己在做自己的东西,你做自己的东西的话,西方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你就没法在这个舞台上跟他们在同样的起点上去竞争。
我关注农村的建筑,实际上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一个地域性的问题,农村的地域环境比较明确,你去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地域性很强的东西。所以,最近我在做一个探讨农村城市化问题的项目,聚源的新区规划,20平方公里,我把它叫做RUBANISM。
中国农村城市化现在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事情。比如说,现在政府一直是抱着一个观点,就是发展是一个绝对道理,一定要城市化,也就是说预计15年到20年之内,我们还有4亿农民进城。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一个低收入的情况下的。如果哪天很多行业转移到更便宜的地方去了,咱们这个世界工厂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有很多剩余劳动力。然后这4亿人再进到城市里面来,他工作呢,有吗?没有人想这个事。如果不把城市化理解对的话,这是个很危险的事。
当年上山下乡就是因为城市没吃的了,没有工作了,一千多万知识青年都到农村去了。农村是一个大海绵,他可以吸收和养活剩余的劳动力。所以我们中国十几亿的人口结构,一定要保持一个最基本的农业结构,才能有可能去吸收过剩的劳动力。因为经济是不可能永远增长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富士康是一个坎,这个坎过了以后咱们就不会再这样子了,这是一个很小的事,但是引发了一个堆积了很多年的低收入的事,一定要爆发出来的。所以农村问题会变成主要问题。比如说聚源的这个项目,我就在探讨农村怎么样在不减少农田的情况下进行城市化,保持耕地一定数量,一分农田都不占。以前每家每户跟前有一块地,所以很分散。然后一个宅基地是一亩地,比较浪费基础设施的资源。如果将分散的每户整合为集合住宅,会腾出很多地方,甚至新增加农田,这样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这是分散的城市化,和传统的城市化是不一样的。聚源这个地方离成都大概40公里,离都江堰7公里,外面是农田,你能看到四季变化的景色,如果环境是这样的话,这不比北京好吗?
农村城市化,这个是西方已经不存在的问题了,只有中国有。所以这个项目获得世界青年建筑师奖的一等奖(AR AWARDS,又称建筑回顾奖)。因为对于西方来讲这是一个新的模式,而且它解决的问题不光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问题。像我们一般城市规划就把这块地直接几根线几根轴,然后几个区一分划完了。实际上城市规划涉及到的问题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
这个项目的方案的道理很明确,而且实施起来很容易,不需要很多资金和很高的技术支持。开发商看了这个以后很开心,这样的话三年五年就把整个城市做好。这个是其他方法做不到的。这些例子都说明每一个项目最主要的是找到它的问题和切入点,找对了,找准了,那么你的方案永远是原创的。
景观中国: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项目,都是你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高校教授的身份赋予你更多的主动性,本身具有更多的自由度,而不受制于别人来找你做项目。
李晓东:一般情况下我同一时间我可以做一个有意义的事的话,没意义的就不做了。比如聚源这个项目,就是因为我发现在当地一家一家都住在树林里面,也就是他们本地人称的林盘,这是川西平原很独特的景观。它本身从文化上或是产业结构上来讲,它都是一个可以去研究的一个事。也正缘于此,后来才有了“城市岛”的方案。
川西平原的林盘景观
照片来源:网络
景观中国:您如何看待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李晓东:建筑师应该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它的影响力使人们都可以关注这些问题,而不是创造问题。
很多建筑师就犯了一个错误,比如有些人假装未来的形式,而这个未来形式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现在挺时髦这个事,经常我们能看到未来建筑是拧着的、扭着的、漂浮的。我们不应该用现代眼光去想未来什么样,因为你现在眼光是看不到未来的,你只能从未来的问题出发,来制定你现在的策略。我认为建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它首先要经济,这是最基本的。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你才知道奢侈品变成历史了,你不可能再花十万块钱去盖本来一万块钱可以盖的房子了,至少总的来讲不可以这样,这就是建筑师责任感。
再比如,有些人他不会盖房子,他只会电脑画图,而且他们还假装这个东西画成图形出来是科学。但是建筑学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这全方位的意思就是你必须很深入地研究建筑师的背景、时代背景、施工背景、国家文化背景、政治背景,才能研究出它的建筑为什么是这样的。建筑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它是个逻辑,是个文化,它是很综合的一个事,所以用一个所谓的科学方法去证实你的结果,本来就是伪科学,是一个很荒谬的一个事。所以这个就不是建筑师责任感了,这就是一个自我建筑师所谓的自我在作祟了。
景观中国: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您对自己的学生有什么期许?
李晓东:我希望我的学生别在30岁以前太早了就定下来,到处去去游荡找感觉去。建筑师在30岁之前是不可能做好东西出来的。现在更是这样,现代建筑已经100多年了,你要再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创新,靠30岁以前的积累根本不够,所以必须多去历练、去用心感悟,而不是简单看一下就完了。我就希望他们能把理解事情的过程变成自我的,而不是别人的。他必须自己得去判断好与坏,判断的思维也一定要清晰而不是简单主观意义上的判断。很多建筑师40、50岁才有感觉。
我去过丹麦皇家艺术学院,我认为是我去过的全球最好的设计学院。我对他们的毕业展览印象非常深刻。他们每一个作品做出来都非常好。这些学生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29岁,他们都是在去玩过、去生活过才选择进来学这个专业的。建筑不光是一个智商的事,更是一种对人生的体验,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善的一个地方。
2010阿迦汗建筑奖获奖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李晓东
李晓东:谢谢!我比较开心一点的就是我的想法能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让我至少知道这条路是对的。国际舞台是很公平、很透明的,只有原创的才能够得到认可,而且阿迦汗建筑奖是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大奖,三年评选一次,而且评选的过程将近一年,所以能获奖是很开心的。
景观中国:您为什么会想到参加阿迦汗建筑奖的评选?
李晓东:偶然的机会和朋友小聚聊起阿迦汗建筑奖,了解到中国开始可以列入他们的范畴。参考了他们的评奖标准,我就觉得福建桥上书屋这个项目一定能够获奖,这就决定参与进来了。
我之所以这么自信首先是因为这里面的思考是跟西方是不一样的,他涉及到点穴疗法,西方很难等理解。而且这个项目的设计没有可复制性,如果没有对建筑热情的话,任何事务所都不可能做到这样,我的学生在现场待了一年,监督施工过程。
景观中国:下石桥上书屋这个项目,评委会给了很高的评价,那么您从看到现场到形成设计方案,这个过程有多长?
李晓东:第一次看到现场就有想法了。因为想在土楼附近做些事情,我找了很多的地方,最终发现了个场地:两个土楼,中间有一条小河。这个土楼以前是社区中心,后来随着人们从土楼里搬出来,这个社区中心就消失了。同时当地居民没有规划,见缝插针地盖房子,导致公共空间的缺失。于是我就想到了在桥上建一个小学。使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兼具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
我把一二年级的小学,孩子们也就六七八岁,放到村子的中心。那么它就成为了村子的核心,就是活力,老年人都喜欢坐在那儿看小孩上课,感觉非常好。一般人没有想这个事,常常把小学安置在村子边上。实际上放在中心,大人也放心,也开心,所有人到学校都很近。而学校下课以后村民们可以来这里看书。我们还专门给他们捐了四千册书,让他们农闲的时候看一些科普之类的书。
它是多功能的,还可以作为舞台来在上面演戏;然后底下又有桥,具有交通的功能;平时还可以开放,有图书馆功能;底下还有商店;也就是说这个一百多平米,两百平米不到的小房子兼具了六七个功能,同时小孩们还可以在那里玩。
夏红艳评论于2010-12-07 21:14
很棒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