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歌剧院设计深化访谈
冯江 徐好好
|
关于珠江边两块石头的对话——广州歌剧院设计深化访谈 【摘 要】 关于广州歌剧院设计深化的访谈,讨论了从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中标方案到施工图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中国设计师与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双方的设计合作、工作方式、重要修改、材料选择、结构与声学等技术支持、气候适应性、室内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在深化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设计来表达最初的方案理念,以及可能会引起关注的技术细节,以实现这一造型特别、空间复杂的建筑。 【关键词】 广州歌剧院 技术设计 合作 记(《新建筑》记者):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是如何变成技术图纸的?在哈迪德的设计中,用于施工的技术图纸(technical drawing)是怎样与表达建筑设计理念的图纸(representation)衔接的?其中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哈迪德自己说过,她出去投标有时候会准备两套图纸,一套图纸是给公众和媒体看的,自己还会准备一套技术图纸。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过另一套图纸,所见到的都是手绘的表达设计理念的图纸。 黄(广州珠江外资设计院黄捷院长):在我们看来,广州歌剧院是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所做的技术含量最高、最复杂的项目,其他工程项目的难度与这个是无法相比的。这个工程到现在还有很多技术难点在摸索,在研究解决方案。最早的方案概念是“珠江中的两块石头”,“圆润双砾”是后来因为报道需要,媒体帮方案所起的名字。(记:我们也相信这个名字不是扎哈•哈迪德的风格。所以我们有一个请求,不知道能不能展示几张能够说明方案的技术图纸,这是很吸引人的,大家可以看到技术图纸和表现图纸的差别。)实际上,所有的技术图纸都是珠江院来做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主要解决概念和设计效果。投标的时候,原定由ARUP结构事务所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声学、结构问题,由于顾问费用问题,合作没有继续。后来在与珠江院的谈判中,珠江院答应解决所有专业问题,承担了技术上的攻关任务。 记:作为广州歌剧院的合作建筑师和深化设计的具体执行者,在施工图的工作中,您认为你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对原建筑方案的比较忠实的贯彻,主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是说由于原来方案是比较模糊的,所以你们的工作其实是对方案的一种解释,一种深化?甚或是另一种创作? 黄:应该可以做到解释的层面。我们一开始很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到设计中去,在最初的创作阶段,双方由于理念的不同,有不少的冲突,有一段时间,冲撞还是比较大的。后来经过协商,双方把分工界面清晰化了。所有的效果、概念、构思、创作由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负责,珠江院负责解决功能、技术、规范问题。因为在剧院的功能方面,珠江院比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更加熟悉,所以由珠江院提出功能布局问题,他们再把效果加进去。 记:您提到了效果,你们所理解的这个方案的效果体现在什么地方? 黄:方案效果的体现与过去扎哈•哈迪德在欧洲的设计也不太一样,因为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有留在广州参与设计深化的设计师,把他们的观念加入到了深化的过程中。就我们的理解,他们是在做一种大地建筑,融入一个整体的环境中,一种想像中的,与(微观)环境、历史、文化无关的设计。 记:扎哈•哈迪德提到过不喜欢用电脑画图,她更喜欢用手绘来表达效果。他们也不常做很具体的模型,只在工作过程中做很简单的模型,因为模型很难表达他们所需要的效果。但是这次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电脑效果图,这是出于政府招标项目的需要,还是什么原因呢? 黄:我们不清楚原来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从留在广州的设计师的工作来看,虽然他们与我们的设计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是非常依赖电脑技术的,主要是犀牛软件,这是一种相对3D更能准确表达造型理念的软件。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是先做造型,不画平面,有了造型再来看功能。对他们来说,一开始是不画平面的,而是做外观,做空间,平面和剖面是切出来的,是生成的,功能总是能做出来的,是不需要在造型之前解决的问题。因此,他们的平面是不太可能在最初的设计中画出来的。现在我们这里的设计师也有很多人会使用犀牛软件来做设计了,这也是合作的副产品之一吧。 记:《DOMOUS》杂志上展示过很多实验性的、很有趣的、看来很难盖起来也不准备盖起来的建筑,广州歌剧院的设计过程好像也有点类似。 黄:应该说,广州歌剧院是目前国内最复杂、设计最困难的单体建筑之一,不过设计双方是有点苦乐不均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做设计做得很好玩,珠江院做配合做得很辛苦。整个方案的实现是艰苦的工作。 记:我们回到“圆润双砾”这个话题,广州歌剧院方案模型表面呈现出的光滑和无缝的印象,我们非常关心,在施工图设计中打算通过运用什么材料来实现? 黄:原来的设计更加整体,造型圆滑,外饰面的材料各个面的变化也多,后来市领导决定用石材以后,如果遵守原来的设计,施工的难度就太大了。不是因为光滑面做不出来,而是因为石材很难做出太多的变化。所以沟通以后,他们也在不停地做修改。其实他们也不很认同“圆润双砾”的说法,他们并不强调圆润,最基本的也是一直坚持的概念就是,这是珠江边的两块石头,这才是最符合环境的。 最早的时候,他们对材料也没有很清楚的考虑,作为欧洲建筑师来说,清水混凝土、金属材料都是有可能,也有专家提出了类似的意见。后来决定用石头来做材料,干脆用天然石材来表现两块石头。 开工典礼的时候,扎哈的合伙人帕特里克(Patric)来过现场,我们提出了用石材做的难度,所以他们回到伦敦以后,作出了一些调整,通过连续的折面来塑造圆弧面,把所有的圆弧面改成了有棱有角的,就改成了现在的水晶体的模样。歌剧院外观就是花岗石和玻璃。天然石料的选择有颜色的不同,大的歌剧院用深灰色,小的多功能厅用浅灰色。 记:我们对最初的方案很好奇,因为很难看出来材料是什么,而且在建筑表达图纸中难以看出来光线进入建筑的方式,特别是光线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在施工图设计中是怎样考虑的呢? 黄:投标阶段的设计叫做“圆润双砾”,加上歌剧院对自然光线的要求并不高,所以玻璃的面积比较少。后来有评委提出,歌剧院建在珠江边,可以适当考虑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渗入。深化设计改成水晶体之后,玻璃的面积也增大了,景观视线上比较原来的设计开放了很多。 记:在广州这样一个潮湿的城市,基地又在珠江之滨,特别是珠江北岸,夏季会受到南向潮湿风的影响。施工图设计对通风、湿度这些气候要求的考虑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黄:选用石材作面饰材料,厚度30~40 mm,石材以下通过金属网架的技术层解决防水、保温隔热等技术要求,这在复杂造型的单体建筑上已经比较常见了。对于通风和湿度问题,深化设计中,架空层即大平台以下采用自然通风,剧院和多功能厅则采用封闭的中央空调技术。因为剧院主要的使用时间主要还是晚上,白天主要是参观的人。 记:现在的设计是不是还没有进入最后环境设计的考虑,对于扎哈•哈迪德来说,环境并非文脉,而是地景,我们很关心,对于扎哈•哈迪德来说,她是不是希望放弃建筑前的绿地的遮蔽,为了突显体量,就用现在概念方案的草坡来做呢? 黄:我明白你的意思,一个是硬地的问题,一个是草坡的问题,大树的问题。我们也为此开了很多次的会议。我们的理解,这毕竟是一个特殊的建筑,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进行适应景观的设计,所以不适于拘泥常规的绿化率的规定,我们尊重原先设计的想法,就是突显两块石头,在建筑的周围基本上是用草坡和硬地来衬托“石头”,不会选择种大树来造荫,来遮蔽。如果到处种树,和原来方案的理解差异就大了。 记:也就是说在未来方案实现后,不会再进行其他的绿化设计? 黄:有很多专家提到过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另行招标,我们觉得这样一来会把原来的设计理念破坏了。包括现在的深化方案,所有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装饰材料(除了外饰面),全部都是扎哈•哈迪德事务所控制设计,珠江院负责控制技术问题,提供设计辅助,出技术图纸,我们强调所有的效果都必须由他们来决定,装饰材料也由他们决定。 记:现在是否方便提供一些典型细节的大样设计图纸用来展示呢? 黄:目前土建招标已结束,珠江院正在进行幕墙招标的设计,屋顶的构造方式、玻璃和石头的转接方式,都还没有完成,所以还不适宜展示,大约8月底图纸可以公开发表。 记: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从表达上来看通常是超常规的,那么实际建成的建筑需要采用超常规的结构和材料吗?还是用常见的结构方式就可以建成? 黄:广州歌剧院显然是个超常规的设计,需要超常规的结构来配合。就我们的理解,这个配合扎哈•哈迪德的工作,就是用“结构作雕塑”,因此很多地方不符合结构的基本原理。 记:是不符合还是说我们不习惯? 黄:它的结构是非常规的,因为是雕塑,很多结构工程师判断是违背了结构原则的,但是我们还是尽量去实现它。应该说现在来看,外墙使用了常规材料,室内为了塑造扎哈•哈迪德最初表现图立面展现出来的圆润感,将会采用一种西班牙出产的复合材料。整体建筑内部是混凝土结构,外皮采用钢材料的网壳结构,这是我们所做的三种结构方式其中之一。在后来的方案深化咨询会上,各地的钢结构专家对这种网壳构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 记:请问您怎样评价这次和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合作呢? 黄:扎哈•哈迪德和珠江院在广州歌剧院的设计中是以一个team的身份出现的,双方的合作目前配合已经比较默契了。最初在设计上是有很多冲突,但是继续推进双方都比较努力。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留在广州的设计师都是华人,四位大陆留学生,两位来自香港,他们的敬业精神、对设计的投入、创造能力,特别是造型能力,都是很值得钦佩的。 记:扎哈•哈迪德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广州歌剧院的意象是珠江流淌过两块石头,在我们看来,那些纷乱的城市背景才是扎哈•哈迪德脑海中的河流,而歌剧院是静卧在其中的两块想像的石头。作为设计的合作者,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呢? 黄:广州歌剧院是一个纷乱的城市背景下两块坚硬的石头,我们理解,扎哈•哈迪德构思的来源应该是海珠石,被水冲刷出来的石头。 记:我们觉得更像是在表现冲刷感而不是冲刷的结果。 黄: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最初扎哈•哈迪德有一张溪流冲刷石头的图,动画里就是从这张图演变为广州歌剧院。扎哈•哈迪德在设计完成之后,参与了谈判的过程,之后主要是通过事务所的帕特里克来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扎哈•哈迪德现在正在迪拜进行一个歌剧院的投标,好像也中了标。设计上的灵感和思路与广州歌剧院是一致的 |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