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丁武的博客

个人档案

丁武

广州士邦设计有限公司与仝观万象艺术工作室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1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坡地建筑的山水景观

(2008-04-02 09:43)

引言:
人之文明,起源于坡地,扬名于山水。
唐代柳宗元论述景观建筑提出的“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文人主张。
现代社会,坡地更是自然界的稀缺资源,尤其于繁华的都市里则更为罕见。而通过对坡地建筑的景观设计,可以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人类自我完善的永恒追求。
1.坡地建筑在东西方
1.1 东方的坡地建筑
1.1.1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崇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自古以来,在中国广袤悠久的土地上,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佛教、道教的名刹建筑。有无数的依山就势的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古人巧妙地利用山体形态,借助各种自然因素的帮助,建立了这些与环境和谐共自制奇妙景观:雄伟壮观的石窟附丽于山岩峭壁之上,庄严精美的佛寺遍布于密林幽谷之间,凌云佛塔矗立于群山峦峻岭之巅。秀丽的自然景观与辉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中国文化添彩,为华夏大地增辉;而建筑也因染山川之奇秀灵气而得以永存。
峰峦叠翠,状若城廓, 宫观相望的青城山建筑群;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空灵奇美的,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建于明永乐十一年的湖北武当山金殿,是古建筑群中的精华,除基石是用花岗岩石铺垫外,全部铜铸结构,分鎏赤金;更有颐和园万寿山的八面三层四生檐的佛香阁建筑群;有机结合地形而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视野开阔、气象雄伟、依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而建的南京中山陵;
1.1.2 同样位于东方的日本岛国,由于孤悬于亚洲大陆以外,日本没有野蛮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只有来自内部的试图通过建立坚固的军事据点的叛乱者的威胁,其城堡几乎完全忽视用城墙来护卫城堡周围的村镇;此外,由于国内有大量的森林和山地,体现在日本早期的城堡设计中:绝大多数山丘的顶端,提供了利于防御的地形以及建筑所需的材料。因此造就了一种建于山顶的城堡形式--山城,这种形式的城堡有利于建于偏僻的地区,以及进一步建造成为以石头为主体的建筑。
1.2 西方的坡地建筑
1.2.1 早在公元前的希腊早期文化的爱琴文化建筑中,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就已经是依山而建的,高低错落,规模宏大。而古典盛期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布局完全依据庆典活动的路线安排造就,格局自由活泼,建筑的安排更是顺应当地的山势,同时周到的照顾在山上不同位置的观赏。
1.2.2 公元8世纪的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法国圣米歇尔山,堡,房舍、城堡、修道院赫然从地平线上,在天水迷雾间崛起。于1377年就开始兴建的罗马尼亚德古拉堡,建在一个小山包上,背靠难以翻越的大山,俯瞰从山谷中穿过的大路。奥地利于僧侣山环抱之中的萨尔茨堡,建在峡谷之间,狭窄而峭拔。德国最著名的还是梦幻般的新天鹅堡。位于首都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西岸拜特申山上的捷克布拉格城堡,,由圣维特教堂和大小宫殿组成。
1.2.3 始建于十二世纪的西班牙塞哥维亚城堡,位于塞哥维亚城西端,临崖而建的塞哥维亚城堡,因战略考虑,拥有绝佳的视野。
1.3 东西方的融合
1.3.1早期西方的坡地观源于宗教观点,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在坡地建筑的设计上,更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性与细节的刻画。而东方一向以崇尚自然,强调对自然的理解与利用之心,注重建筑本身的方位、朝向、布局,对大自然抱着尊崇的态度。
1.3.2欧洲人的堡垒是用在岩石上凿出来的,或者是用岩石砌成的,而东方人则是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山体,以高超的技艺,多采用木制结构创造富中国文人气息的古雅建筑。
1.3.3 时至今日,东西方的文化日益相互影响与渗透,东方的“以自然为中心”的观点与西方建筑的艺术性的刻画的观点彼此渗透与融合,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已逐渐成为东西方坡地建筑景观设计者们的共识。
二十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融合浪漫主义的流水别墅,重视内外空间的交融,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造就了坡地建筑的完美演绎典范。又如日本TOTO研修所、印度喀瓦兰姆海滨酒店、香港大潭国际学校的坡地建筑都做到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2 坡地建筑的特性
2.1 坡地建筑是原生态建筑
2.1.1原生态,是指自然界在没有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而保持的原有的生态环境。与平原,谷地相比,人们对山地的开发较少,这样坡地更容易保持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特殊的地貌环境,坡地建筑在建筑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较低,周围环境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状,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得犹如自然长出,真正实现“建筑,尊重自然,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的理念。原山、原水、原林、原居,为此,坡地建筑常被称之为原生态建筑。
2.1.2 坡地建筑顺应山势,错落有致,室内与户外景观的有机结合、三面自然坡地的个性组合空间、建筑尺度间距的有效把握,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建筑环境上通风采光的需要。也充分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使居住者更加亲近自然。
2.2 坡地建筑是景观建筑
2.2.1 坡地,是大自然的产物,因此,其视觉形象也极具自然韵味:起伏的山地,令视觉轮廓更显层次,视觉、视域更加多变,山地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最佳自然景观的形象。建筑为山水环境增色,山水环境为建筑添彩。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生态、建筑与地貌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的关系,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如赖特的“流水别墅”结合自然环境,宛如长在自然山石之中;西藏布达拉宫建筑雄踞山顶威严庄重;背山面水的湘西小镇参差错落,蜿蜒有致,如中国山水画长卷。所以,坡地建筑是少有几个可以称作景观建筑的建筑形式之一。
2.2.2 在山水景观要素中,与坡地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的特点在于它能做其他物质所不能做的事情,在于它可以顺随坡地的自然起伏变化,得出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自然地形使山涧溪流顺势而下,潺潺的流水声随着自然水体的曲折蜿蜒,动静皆宜。如果现成的溪流不适造景,可于天然的溪流周围找寻合适的易于观赏的地点,人为修筑堤坝,使之分流,令小股的清泉形成一潭清泓,成就景观。
2.3 坡地建筑是人文建筑
2.3.1 千百年来,东方人之所以如此钟情于山水,是因为它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在人们的心目中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心理认同,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积淀。对于山地景观的情感认同,文化不同心理体验自然不同,从而诞生了不同的山水情结,为坡地建筑增添了人文底蕴。令其成为人文建筑的代表之一。
2.3.2  同样的,西方许多富历史、宗教气息、神灵精神笼罩的山城,也令人至今依然可以感受古老的沉静封闭的历史气氛。另一方面,宗教城市的静穆,主教历史的森严,山城的峻拔与曲折以及本地人的自信与执着,也都已经展现出其深层的人文美。
3现代坡地建筑的景观设计
针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必须具有相应的功能设置以及必须的配套设备,因此“小、隐、散”的古典布局方式虽然很好地融于环境,却并非现今坡地建筑的最佳选择。“集中式布局”更能满足坡地建筑在使用性、经济性、技术性和生态方面的最优化。尽可能地使建筑布局紧凑、集中,减少建筑所占地表面积,尽可能地保留自然坡地,最大限度地维护地表环境的原生性。
3.1 坡地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3.1.1 景观设计目的不是要改造自然,而是要了解自然;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
尊重大自然的原有生态环境,是坡地建筑与景观可以协调发展的立足之本。坡地建筑应成为自然景观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应结合环境做出恰当的设计,服从坡地自然景观的,令坡地建筑得以成为坡地自然景观的点缀与延续,成为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
3.2 注重建筑体系的整体性
3.2.1 坡地不是孤立的景观,它是坡地生活的核心与精粹,是有机连接多个景观的重要因素,各要素的所有表现都将依附其上。
3.2.2 整个建筑体系依山而建,营造出整个布局的中心,楼体围绕中心而建,通过道路、回廊、架空层的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从一点到达另一点,随心所欲,风雨无阻,举步可达。居者所拥有的就仅仅是其中的一套住宅,而是一整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建筑体系与自然地形、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使居者真正拥有整个环境。
3.3 注重运用现代科技
引入一些生态和节能的技术,于山水景观的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湖畔坡地之上,与地脉、文脉相契的山水景观,需在科技的有力支持下得以实现。
3.3.1 坡地建筑要维持生态环境要求,就必须与环境共生,即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则要要采取绿化及保持坡地自然排水系统的通畅及组织一定的人工排水系统的。
3.3.2 坡地建筑在设计及施工方面比平地建筑难度更高,因此建筑成本亦更高,技术方面比较平地建筑要求要高得多,结合建筑体系整体性及近湖边的特点,可以采用由坡地建筑形态优势派生出的地温集中式中央空调等。
3.3.3 为保护地貌和原生景观,适度采用后现代建筑方式。所谓后现代建筑,就是以钢结构和玻璃、混凝土与木、石形成的大跨度,无空间障碍(当然仍有适度分隔)的建筑,讲究空间的实用与外形和环境的和谐,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也不需要象征意义的解释,也就是建筑学上所称的“零度建筑”,以此作为园林及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3.3.4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原有起伏的地势,利用根源于坡地建筑多层次、多形态的园林绿化作系列的防噪、降噪设计。
3.3.5 尽量选择使用寿命长、而又较少、甚至不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材料,即有计划的使用坡地本身环境相协调的材料。
3.4 注重环境与建筑的高度融合
3.4.1 通过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在审美角度的融合,实现自然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共生。坡地的营造与建筑的规划相一致,利用天然而纯粹的地势落差,构成“光随坡进,楼随坡伏”的空间的层次感、起伏的形态变化,增加居住的趣味性,将自然形态演绎地淋漓尽致。在追求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中,使得整个环境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主题。从优美的空间中感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使居者感受到坡地建筑的流动的美学。
3.4.2 人对山水、对阳光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坡地建筑很好地保护了自然生态,充分利用了特定的环境优势,依山的形态、斜度,层层退台,附于山坡之上,融于山势之中,点缀其中,与山、水、人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与周边山林的自然融合、错落有致,犹如山坡上天然“生长”出来一般的自然、和谐,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居住环境。
结语:
坡地建筑与自然景观同时构成了美妙的视觉感受,对自然环境及建筑的融合与过渡的要求,成为一种体现人们现代生活价值观、以人为本的舒适生活的要求,是人对自然尊重的环保理念。通过历史、形态、功能、环境和情感方面的分析开始,在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研究与总结坡地建筑与坡地自然环境取得协调的方式、方法对今后国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669)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