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戴昆的博客

个人档案

戴昆

北京居其美业住宅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执行总裁

博客公告

所有照片、文字均涉及版权,请勿转载用于商业目的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83 篇
评论:26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手绘草图-设计思考的过程

(2008-03-26 15:21)
标签:手绘 

点击看大图

关于画画儿这件事儿

  最近终于应ID的盛情之邀开了博。发一点小感想,算是报到吧。

  其实是一个本来不用探讨的问题。关于手绘,设计师需要手绘吗?手绘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记得前些年去探访一个国外的事务所,见到有不少中国来的孩子,和主人闲聊间问起在中国受建筑教育和在当地受建筑教育的学生有何区别?老外曰:区别有二,一是国内孩子接受了更严格的基础训练,手头功夫好,可以清楚的表达意图(缺点是往往因过度训练导致思想放不开);二是关于计算机,每个中国孩子都是一个电脑工程师,公司里谁的电脑有问题了,找个中国孩子就搞定。

  这两年出去再聊这个话题,区别就多是只有后者了。

  记得我们上学时,国内刚由电脑制图一说,还是个稀罕物。有同学以父母单位之便用上机打印的白图交作业,不幸被老师发回重画。刚到北京院工作时,老一辈的先生常常拒绝看电脑画的方案,要用草图纸画来看。原因当是手绘的草图是灵动的,不必拘泥与细小的尺寸;同时,又是严苛的,因为很容易暴露设计师的尺度观念和空间比例的把握。徒手是一门单独的功夫。

  经常说给我们公司年轻同事一个例子,近两三年和我们合作较多的一家美国建筑设计公司里,从老板到几个主设都是不会用电脑的,和他们聊起来知道,其中的一些人甚至连上电脑看图的权利都没有(太过于电脑盲了,同事怕他会误操作。。。哈)。在公司里从概念方案到方案的图纸全部是手绘,从徒手到工具草,每次收到图纸都觉得赏心悦目。时光飞逝啊,记得十几年前,还在北京院工作时,同志们正在努力学习电脑制图时,来参观的美国建筑师捧着我们手绘的施工图赞叹不已,当时的施工图现在想来可以称艺术品了。

  这两年室内方面的工作比较多,也接触了不少学室内设计的年轻设计师。都是艺术类考生,其实底子比我们强,但手绘这件事,基本都是忘了的。似乎画法几何也未学过。

  说个脸红的事。刚到北京院工作时,在马国馨大师的工作室学徒(十几年前进设计院都要先有个师傅,先跟徒几年,慢慢才可以自立)。有次做一个体育场设计,需要一张零号的透视作方案汇报。说真的圆形的体育场求透视有点累,仗着有点小底子,大体找了一下,开始自由发挥,连续干了两天,画面甚是恢弘。隔天马大师来找我,背后拿出一本书。书是马先生写得《丹下健三》,翻开其中插页,有钢笔工具的白描音乐厅内景。原是马先生在丹下事务所工作时画的,吊顶的隔声板和下面的座位一丝不苟。。。这个事是在设计院工作多年忘不掉的经验(我总把它当经验而不是教训)。

  其实手绘是要单独练习,也可以单独练习的。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大都学习过彭一刚、钟训正、华宜玉等大家的画风。“每天一张”是必须的。最近贴了些从学校起的速写,和大家分享过程,现在看来也很有意思,我的每天一张在各种场景完成,好像学校生活的缩影。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3) | 阅读 (1326) | 类别 一些随想  

所有评论

  • 而我们现在找不到严谨,更多的是一咱浮躁,出来这几天,越来越对这一行有些失望啦,怎么办呀
    好像有个大师带一带

  • 电脑毕竟是机器 手才是最接近内心的,每天一张 想想似乎很容易 但要是真的坚持下来 也真的挺难得 我要好好练习手绘 用手表达自己的内心 。

  • 不知道为什么 总是下意识的点开您的博客 其实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也许是您丰富的阅历吸引着我 或者是幽默的谈吐 或者是那份对生活的热情 也许您工作很忙 但依然抽出时间看选手们的博客 这给我们这些刚刚走进这个圈子的小辈带来很大的鼓励。也许只是只言片语 也许只是一个脚印 我依然被感动了。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