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偏重考试,什么都要考。司机要考“驾驶证”、厨师要考“厨师证”、营业员也有“营业上岗证“、工人要考技术等级证,做保姆也要先考证再上岗。下岗了再层层把关下发个“下岗证”。
呵呵~~考试也好,证书也罢,不过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个社会现象,当“诚信”沦为“贱民”的时候,也只好通过一纸苍白的证书来证明一点什么。
我本人是不反对考试的,也不反对考级。当然,考证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在这个大家蜂拥考证的大前景下,通过考级能普及和推广古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能促进古琴的发展,考级又有何妨?
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古琴的等级考试已经出台,并逐渐发展起来了。这已经是不为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大家现在讨论的是古琴等级考试对古琴发展的影响。
从大家对古琴发展的关注性来看,大家经常提到的无非就是这三种情况:
1、远离世俗,孤傲于世;
2、广泛普及,出现流俗;
3、曲高和寡,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而出现流俗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远离世俗、始终孤傲于世“似乎就成了大家唯一的选择。
但是孤傲于世真的是合理的吗?其实,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自私狭隘的表现。把古琴当作小圈子交流的东西,标榜“文人士大夫的专利”而不肯开放。这种自恋式的孤芳自赏是一种意境,但绝对不是一种美德,如果古琴这样发展下去,这和闭关锁国没有什么两样,到头来可能丢失的更多,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个广泛的受众群体。
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社会的主体部分,因此作为文人士大夫交流的媒介——古琴也自然成了风尚。但是现在文人士大夫没有了,古琴要是想长足发展,就必须要重新调整对象,古琴将不再只为士大夫所有,那么这个调整由谁说了算?我觉得谁说了都不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怎么实践?当然是放开以前的架子,进入到群众之中,让群众去检验古琴应该为哪个阶层所有。
因此,农民可以学习古琴、工人可以学习古琴、学生可以学习古琴、教授可以去学习、艺人可以去学习、干部可以学习、资本家、商人、军人、小业主、白领、蓝领都可以去学习。无论是何种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考试加分、谋生职业、投人所好、跟风时尚。。。无论是什么都应该无可非议。操琴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其实说到现在,我们都应该知道,“远离世俗,孤傲于世”、“广泛普及,出现流俗”、“曲高和寡,寿终正寝”并不是古琴发展的必然道路,孤傲于世不影响广泛普及,广泛普及不一定全都流俗。我们应该允许多样性的发生,普及到大众之中是我们操琴人的使命。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共生是古琴发展的辩证法。下里巴人能够奠定群众基础,对古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阳春白雪能够引领古琴方向,对古琴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一个是基础,一个和引领,两者都是不可偏颇的。
其实要是理解到这里了,对于古琴的各种现象也就好理解了。考级本身是没有过错的,也不应该遭到质疑和反对,我们需要做的是明确考级的目的,丰富考试的内容,完善考试的制度,让等级考试更加符合古琴所独具的特性,让考试更有利于古琴的健康发展。我觉得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对于古琴的考级,我觉得大家所理解的有偏差,而且也寄予考试太大的希望和太多的功能。我们知道,古琴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这个和古琴的考级是两个范畴,前者是古琴文化,后者是弹奏技巧。很多人之所以不理解考试并且反对考级就是因为混淆了这个概念,以为等级考试在担当琴艺水平评定的基础上,还要担当古琴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其实,等级考试是无法胜任的。我们应该知道,考级是把古琴作为一门乐器来考试的,考的不是古琴文化,而是琴艺。
如果把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茅塞顿开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完整的古琴交流群体应该由这样几种人构成:偏重于古琴文化研究的学者、文化与演奏双修的古琴家,注重琴艺的琴师、喜欢文化体验的操琴人、爱好古琴的听众和因为不同目的而接触古琴的“边缘人”。
对于一个古琴家的评定,除了琴艺,还应该包括看其是否具有丰富的中国古文化素养和是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以古琴发展为己任。而等级考试,所产生的应该是琴师这样一个人群吧!
古琴的普及、可以包括几种方式、包括民间的兴趣推广、学院的教育推广、文人的雅兴交流等,都是很好的推广方式。现在可能也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推广方式,比如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试验性推广还有商业推广等等等,虽有争论,但也不排除是一种尝试。
等级考试也是古琴普及的方式之一,所以我们不必诘难等级考试,不用去质问和怀疑。不但如此,我们还应该去帮助、去支持。我所说的帮助和支持,不是一味地说好,而是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为古琴等级考试的发展出谋划策,一方面避免把考试变成形式主义,另一方面也应该避免等级证书的庸俗化和金钱化。
呵呵~~班门弄斧了,如果说得不对,也欢迎批评指正。
目前古琴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希望古琴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