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孙慧的博客

个人档案

孙慧

J&A姜峰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0 篇
评论:2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转)

(2010-09-05 20:18)
标签: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最近参加中国低碳城市化论坛,突发奇想做了一个演讲。附上我的演讲整
理稿,题目是“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欢迎大家批判我的发言观点!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
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
++++++++++++++++++++++++++++++++++++++++++++++++++++++
附件:李迪华的发言与讨论
    李迪华:感谢主办方的命题作文。我首先要表示一下抱歉,因为我可能将不
能完全回答“如何通过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的分工,减少能源资源物资的无效运
输?国际的先进经验?我们的制约如何破除?”的问题,我在过去一个星期里,
发现每天晚上醒来时都在思考这个命题,我已经努力做了。
    刚才大卫·柏林伯格的演讲中,有很多好的建议。我希望大卫·柏林伯格的
建议,那些称作“生态建筑”的巨大“房屋综合体”能够先在美国实现,成功了
再带到中国来。我特别注意到张老师的提问,她的那些对于今天城市的“不懂”
非常有意思,希望我的演讲能够回应您的问题。
    两小时前,今天中午12 点,放弃原来准备的材料,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
准备了一个简略的演示文件(PPT)。
    今天讨论城市化,经常会遇到一个词,叫“快速城市化”。每当这个时候,
我总是要问自己,我们还需要快速城市化吗?是不是需要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来
讨论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从与城市化有关的热点话题中寻找答案。最终,我
找到了三组关键词来表达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一、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关的三组关键词
    第一组,城市化:西煤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农民工、春
运。当我们讨论中国城市化的时候,很快会发现在过去的30 年时间里,我国的
城市化是伴随着西煤东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送、农民工、春运成长
的。东部地区应用这些财富吸引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到东部地区来,春节的时候
他们又回到家中去探望父母、孩子,拜祭先人。当我们的城市有问题的时候,大
多数农民工又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城市与他们没有了
任何联系。所以,全国的城市化在这样一些决策之下,代价是整体运行的高能耗、
高物耗以及高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还会发现,卷入到这样一个巨大的流动漩涡当
中的人,他们的尊严受到了屈辱,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让我们的国
人有尊严的活着,包括那些为东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做出特别贡献的农民工们,更
包括那些为把西部地区的资源输送到东部的辛勤工作甚至因为矿难而牺牲生命
的人们。
    第二组,城市化:上班难、上学难、交通堵塞、停车难,高房价,蜗居。我
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亲身经历着我们建立起来的城市的变化,他们
的亲身感受放在一起就是这组关键词。显然,这样一个城市化的结果,其内部运
行的是高能耗的,是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样,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的人,他们
的尊严是受到屈辱的。然而,我们还在为这样的城市化歌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呢?因为我们需要国民生产总值(GDP),需要巨大的
GDP 来维持这样的城市的运行,实际上维持这样一个高二氧化碳排放的城市能够
继续运行下去。
    第三组,城市化:拆迁、外地人、本地人、自己、家园。当我们看到城市化
过程中令人欢欣鼓舞的建设成果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家园
在哪里?”不要以为生活在大城市里面的人,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园。其实不是
这样。北京这个大都市里,每天都有老年人就在自己的家门口走失,从来没有离
开过自己的“家”的老人们,当他们老了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家”找不见了。
我带着学生在北京城里实习调查,遇到一名北京本地老人,面对周围的新建筑群、
立交桥,他兴高采烈的给我们讲述他家周围的变化。然而,讲了一会儿的这个老
人突然话音一转,用悲呛的声音告诉我和学生,“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从来没有
离开过这个地方,现在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儿时游戏的环境连痕迹都没有了!”
带着这样的对城市人的理解思考城市化,并且还要想着使城市变得更加低碳的时
候,我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沉重的和迷茫的。当前指导思想下建设的城市,不大可
能有低碳城市。
    二、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快速城市化的一个结果是,家园的消失和家园难觅,是所有人的尊严都受到
屈辱。所以,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城市化究竟要走向何处?于是,我重新组合
上述关键词,获得了三组新的命题,并形成了自己对“低碳城市化”的一些见解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
    第一组,中国、城市化、低碳:没有世界经验可以借鉴。城市依靠输入巨大
的物质和能量资源来建设和维持,全世界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今天在此讨论
的是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我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有教训可以供我们参考。大卫·柏林伯格先生为我们提供了美国许多的城市化
教训,但对他的演讲中提到的不少西方建筑师和规划师描绘的未来城市蓝图——
那些巨大“房屋综合体”,我持怀疑态度,在证实它们的建设和运行物耗、能耗
之前,应该慎重应用到中国来。
    第二组,城市、城市化、低碳:本地的城市。只有当充分理解了中国城市化
经验、教训、问题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给每一个中国人制定一个美好的未来蓝图,
给中国的城市化绘制一张美好的蓝图,让每个中国人有尊严的活着!中国人才能
解决中国的问题,本地人的城市才会努力关心自己的民众的生活,解决自己城市
与民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思考和探讨未来的问题。
    第三组,人、城市化、低碳: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带着这样的思考,总
结城市化引发的问题的教训,我发现,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一个
属于自己在城市中的家。这个家,人们不需要在为了定期探望父母和孩子长距离
旅行,不需要为上下班和孩子上学奔波劳累。这样的整体和局部都流动性最小的
城市化和城市,才可能是我们理想中低碳的,人人都是有尊严的。
    三、对自己的和本地的低碳城市的遐想
    自己的城市和本地的城市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低碳
城市化呢?我努力的想象,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
    第一,工作在哪里,家在哪里: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需要一场革命。当我
想象到“工作在哪里,家在哪里”的时候,我立刻想象到的是,现在中国的城市
住房供给制度需要一场全新的变革。从居者买其屋就变成了号召居者不应该有自
己的住房,你的工作在哪里,家就应该在哪里,政府应该考虑按照就业职位的分
布来布局和提供足够数量的房屋供人租用。
    第二,家在哪里,工作在哪里: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需要一场革命。按照人
口和资源的分布重新布局城市和城市内部功能区,把城市和产业布局到人口和就
业机会最集中的地方去。这同样是一场城市化与城市建设思想的革命。
    第三,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和谐的文化城市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如同
大家所见,中国各地的城市形貌雷同,各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正在消失,为什么?
我大胆假设其中一个原因——我们的房地产商和市长都不是在建自己的城市。房
地产商只是在建设购房者的“新房子”。市长是在为了城市化率,吸引外来人口,
吸引外来产业创造GDP 而建造一个表面上繁荣的各种“新房子”。房地产商和市
长们共同在意的都是城市化的经济收益,不会真的在意当地人如何生活、当地的
文化传统如何流传。
    四、低碳城市化:我们的行动
    回到本次论坛“低碳城市化与行动”的主题,我们能够做什么呢?我相信,
自己的和本地的城市才可能是低碳的,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和谐的文化城市中国
才会出现。我建议的行动有两项。
    第一,反思。反思世界的城市化经验与教训,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化是世界
的新话题,没有国际和国内经验可供借鉴,但可以通过反思过去教训获得启示。
    第二,从“零”开始探讨中国的低碳城市化,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化的实践,
摸索城市化的中国经验,有朝一日把中国的实践经验输送到全世界。
    衷心祝愿大家能够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城市中,属于自己的家中。谢谢大家!
    李津逵:想象李迪华老师,张越老师,您觉得这位匠人的话是不是让国人听
起来觉得他更加厉害。
    张越:我觉得他特别厉害,引起了我的共鸣。他说的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西气
东送,农民工,我觉得我们这么多年来做的事情就是搬东西。他说到了流动的代
价,这个让我很悲伤。我去年做了做了一组关于改革开放的大型的特别节目,回
顾中国打工妹这十几年的历史,从改革开放第一车的东北打工妹去蛇口,你会发
现这么多人付出了血泪的代价,确实换来了一个个城市的繁荣,像深圳这样。还
有其他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大马路,在城市的不断繁荣的过程中,人得到了什么,
他们确实忙于春运,四处奔波,有获得了个人的巨大的成功,个人的很大的成长,
这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大部分真的就是辛劳和委屈。她建设的城市没有她的地方,
再回她自己的农村的家,根本不习惯。刚才你也说了,渐渐发现自己的家没了。
如果把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搬没了,这岂不就是一个很悲伤的事。您说低碳
就是农民,他们在本地怎么做,把自己的县城变成一个特别好的城市吗?还有说
到不是工作在哪里家在哪里,而是应该说不是家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总而言之,
您颠覆了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有一个想法,现在好像是衡量一个地区或是国家进步
与否就是城市化率,主流的观点是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是30%多或者是40%,
现在城市化率成了衡量一个地方成功与否的价值,从世界的发展来看是必须看这
个指标,还是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还是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比如说农村是
农村,城市是城市,农村人在他自己的地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李老师谈到阻碍
城市人到农村的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以后的土地制度不存在的,有没有这样
自由流动的过程呢?
    李迪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城市化应该说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一个
过程,所以城市化在中国来说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我
们需要思考的是城市化应该发生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中国到了反思这个问题的时
候了。因为城市化的背后是经济的积聚,人的积聚,从经济学的角度,当积聚到
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开始效率是提高的,但是当它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
效率会降低的。
    另外一个从碳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城市
越集聚,也就意味者满足城市健康运转所需要的物资和人员的腹地范围也更大,
也意味着这个城市一定是高碳的。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突发奇想中国要思考当地
的城市化和自己的城市化。
    李津逵:全中国的土地是18 亿亩,假如说一个人耕作一亩他就是一个生态
难民,所以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中国农民生态逃难的过程。如果我们打一
个最宽泛的数,一个劳动力耕作18 亩,这样一个小家庭农场的话,那中国农村
就是一亿劳动力,再加上农村服务的人最多是四亿人。如果每一个家庭是100
亩,如果中国的农村达到90%才能跟上水平。所有中国的农村走向城市是必然的。
    第二个必然是依山填海,60%的人生活在海边,而中国不是这样的,我们中
国现在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但是中国近半数的油田是从海上来的。最近以重
庆为例可能会成为中国的第二沿海,重庆最近引进了富士康,他们两年之内的产
值可能会达到令人惊讶的数字。所以李老师的这个观点,我现在也有保留的同意,
因为主流还是依山填海,我们对海岸线的使用还不够。
    大卫·柏林伯格:我觉得中国的成功在未来就是在景观设计的手里,现在不
是想的时候了,而是要行动的时候了。应该带学生们去山区,去乡村的地方让他
们过更可持续的生活。因为如果当这种农村的生活变得可持续的时候,就不会影
响到城市,所以应该很有必要让景观和很多相关的专业学生去学习寻找解决的途
径,不成功就不回来。
    李津逵:这么激烈的态度说明美国的郊区蔓延已经给美国人民造成多大的伤
害。
    李迪华:我完全同意大卫·柏林伯格先生的,所以我今天演讲的最后一句话
就是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来探讨中国的经验,因为中国低碳确实对我们是新生事
物。谢谢。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97) | 类别 7788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