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陈晓通的博客

个人档案

陈晓通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安静、从容、淡雅”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3 篇
评论:1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访MAD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马岩松

(2010-07-12 07:39)
标签:

“我觉得前门大街就像是盖在北京的CHINA TOWN

 

——访MAD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马岩松

 

关于马岩松,报道很多。前段时间,他又因贵阳花溪CBD设计方案让不少人感觉“怪异”,成为舆论焦点。马岩松告诉记者,那只是一个单纯的试验。他们要探  

索的,是在高密度城市中如何寻找建筑的精神。

 

但“花溪争议”舆论之迅猛,让素来很个性的马岩松也感觉不寻常。事实上,公众对当下标志性建筑的不理解乃至失望情绪一直存在。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益派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876人参加)66.8%的人表示自己喜欢中国古代建筑,仅有18.6%的人喜欢中国近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非凡成就的掩映下,中国当代建筑如何创造新的经典,是考验每位中国当代建筑师的问题。

 

日前,刚从法国回京的马岩松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谈了他心目中的美的建筑。

 

中国青年报:我们刚刚完成一项调查,公众心目中最美建筑排名前五位分别是长城、故宫、苏州园林、鸟巢、水立方。你怎么看?

 

马岩松:如果这个调查选项里有“四合院”会更好。四合院里,人们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家种的花和草,那是一个有生活情感的空间。现在的人已经对自己的房子没感情了,都被迫生活在城市中一个个混凝土森林的方盒子里。

 

中国青年报:有让你觉得比较美的古代建筑吗?

 

马岩松:苏州园林、颐和园和天坛都非常棒,不过最美的还是那些园林。在园林中,建筑不是最重要的,它和自然混成一体。你看那些园林,要是没有树,可以说整个就没完成。在中国的传统里,自然变成了一种文化,和建筑的人工环境是一体的。比如说亭子,西方就没有。你说这种空间是室外还是室内?它就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状态,把建筑和环境都模糊掉了。

 

现在中国建筑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传统的精神保留下来。很多人都犯了一个错误,认为我们要保留的是古代元素,符号性的那些东西。

 

中国青年报:在人们的观念中,传统可能就是这些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啊?

 

马岩松:这不是传统,只是技法和材料,不是传统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的是东方传统哲学,就像人与自然、人造物与自然的关系。很多说喜欢传统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传统是什么,所以只会复制表面的历史元素。

 

光我知道,就有很多城镇,为了盖一个仿古建筑,把一座几百年历史的破旧的古塔拆掉。这说明城市决策者没有文化自信。十几年前,北京也遇到这个问题,又要现代化,又要有古都风貌,怎么办?就在楼顶上加盖一个小亭子。这些都太肤浅了。如果我们现在再盖一个飞檐斗拱,祖先会认为我们是在尊重他吗?不会的!他会认为我们在几百年后还抄袭他,没有尊重继承他的创新精神、智慧、情感和勇气。

 

再比如,改造后的北京前门大街,就是拆了好多真正的老房子建起来的。我觉得那就像是盖在北京的CHINA TOWN(“中国城”——编者注),是一种商业猎奇的主题公园似的东西,跟我们老北京人的生活传统毫无关系。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北京真正的美在哪儿?

 

马岩松:我看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说北京的美就在于“空”。什么叫四合院?就是建筑靠边,中间的空间最重要,里面有树、鸟、土地和天空,这些东西是生活,是有精神的。如果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这个精神首先要找出来,而不是弄满眼的符号。但这个传统到今天还能不能保留已经是一个问题。中国这么多人,不可能都住四合院。我们必须有高密度的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我们传统的精神,怕是需要几代人持续做的事。

 

中国青年报:如果需要几代人,至少在我们这代可以开个头吧,我们怎么开?

 

马岩松:这就是我们现在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在贵阳的项目就请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建筑师,我们就是想看他们怎么看这些问题。这个高密度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全世界都有。

 

中国青年报:那场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马岩松:这不是实验,是试验。试验不以实际建造为代价,它是在图纸上的探索。而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国试验建筑,都不是试验,他们直接就盖了,以几十亿、上百亿为代价,而且即使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也要在城市里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中国青年报:如果给自己建所房子,你怎么设计?

 

马岩松:我觉得最理想的还是在自然界里建。如果只能在城市,就要有院子、阳台,有个能接触外面的地方。如果还是不可能,房子至少可以弄得通透点儿。

 

钱学森曾提过一个“山水城市”的概念,可要是这个城市没有山水怎么办?比如说北京,它的四合院,就是平地里建造自然的方式,感觉挺好的。还有一些老的城市规划,像景山、北海、颐和园、后海,水系都是人工水系,山也是人工造的。城市的精神就在于人追求自然的这种精神。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中国现在的建筑师有可能为后代留下建筑经典吗?

 

马岩松:现在基本不可能。现在连历史还看不清,怎么弄未来?没未来哪有经典?这在任何地方,都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马岩松

 

 

  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1975年出生于北京,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赴美留学至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获得2006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和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品包括曾在2002年引起国内外建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作品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及最近在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2009年建成),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其他作品还包括,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 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艺术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今年九月,马岩松将作为最年轻的中国建筑师参展第十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的信心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竟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在国内设计界理性反思并不断找回市场地位的同时,年轻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国际团队一起,开始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

  赢得城市的尊重

  在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筑设计方案确定的宣布仪式,市长亲自宣布结果,当地市民和媒体对设计者的关注如同摇滚明星。而这位明星就是刚刚三十岁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

  这是一栋56层的公寓楼,开发商对其进行了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马岩松领衔的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玛丽莲·梦露大厦”,最终击败了进入提名阶段的另外5家建筑公司方案后脱颖而出。马岩松说,“我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包括在电台和电视台做现场直播节目”。密西沙加市的市长还亲自给马岩松写信,感谢他为城市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建筑。

  创造自由与新生

  如果说一部分建筑是附会某种形式,“玛丽莲·梦露大厦”则是建筑带给人无限遐思。马岩松说:“‘玛丽莲·梦露大厦’不是我们定的名字,而是当地一家著名媒体上的评论家这么叫起来的。他们认为,这大厦看起来与可以和玛丽莲·梦露婀娜的姿态媲美。而建筑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品,不是要刻意造型,而是真实地反映人性、自然,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发人们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栋建筑有人说像玛丽莲·梦露,也有人说像流动的音乐,但都给人美的感受。”“我们所有的作品,都反对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也反对技术第一低成本复制的建筑,人需要从工业时代的紧张与压迫中解放出来,寻找平等、开放的空间,建筑要满足的功能性,在新的世纪里,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给人的生活创造更大的自由、更多的可能。”

  在完成玛丽莲·梦露大厦建筑设计的同时,马岩松还在设计建筑的一部分室内空间。建筑的每层都有一圈大阳台,户型的空间不做功能区的划分,混合功能成为具有最大可能性的功能。

  在工业时代的建筑里,空间被人为划分成各种功能,吃饭、睡觉、会客。人被建筑所统治着,人们必须要服从于一个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和不断创造自己的空间。马岩松说,我们始终坚持的创作精神,就是要让人成为主体,建筑只能成为人活动的舞台和背景。“鱼需要鱼缸吗?”

  什么样的空间才是最适合人需求的呢?”马岩松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着这些带有哲学性的建筑问题。他们的理念已经超脱于建筑。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放着一个不大的鱼缸,这鱼缸获得了国际大奖。“我们用摄像机拍摄鱼的活动,在电脑里分析它们的行为,发现了它们的一些习惯,并按照它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了一个鱼缸。但后来我们想,鱼一定要跟鱼缸有什么关系吗?与忘情于江湖相比,什么样的鱼缸都是对鱼的限制。人类从住山洞,到住帐篷,现在又住进遍布城市的方盒子一样的建筑里面,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改善了人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更多地限制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自由的生活。我们在拥有了如此高水平的技术之后,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开放,如何利用技术,更尊重人的选择,让空间尽可能拥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限制。”

  冰冻三尺之寒

  无论是因纽约世贸大厦重建方案“浮游之岛”而成名于纽约,还是获得上海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际竞赛一等奖、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包括最近获得的广州生物岛广场国际设计竞赛的胜利和“玛丽莲·梦露大厦”设计权的获得,马岩松和他的伙伴们一直在坚持着同样的设计思想。

  但在国内,市场认识他们还需要个过程。他们最近几年里,完成了六七十个方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开始建设。马岩松说:“对于我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我们的理念,建筑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这是必然的未来。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是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决定我们的民族一直在不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建筑的创造,重要的不是形式,更不是仿照,而是用最有效率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意义。我们的建筑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怪异,而是要创造未来。”

  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里,有一处非常惹人关注的展品——“哈迪德的未来家居”。而这正是马岩松在哈迪德事务所里的最后一件作品。马岩松说:“我的老师哈迪德非常希望我们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实现自己的追求。但我们不仅仅要有艺术上的执着追求,更要看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作为中国建筑师,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对社会的贡献。”

  对于马岩松和他的事务所,取得的成功是长期的积累和追求;同样,要在国内得到在国际上一样的认可,要打破过去的很多制式,也要不断努力,让中国的市场对建筑有更新的理解。

  中国建筑师的国际机构

  MAD建筑事务所在北京的空间很宽敞,员工有的在电脑前专注工作,有的在自由交流,英语成为沟通的常用语言,三个合伙人当中,有美国国籍的,也有日本人,金发碧眼的员工与中国员工共同合作。在记者采访时,又一个加拿大建筑师专程来到MAD建筑事务所找工作。

  因为在加拿大和欧洲的设计项目,往返于中国与欧美,成为新一代“空中飞人”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在国内,他们也突然间获得了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内的不少任务。马岩松说,20世纪70年代人的创造力开始爆发了,包括建筑、音乐、绘画等等,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开始闪光。

  在MAD建筑事务所的办公空间里,看不到门,桌子与桌子中间没有隔板,没有阻碍沟通的任何事物,甚至是国界和语言。合伙人是不同国籍的,员工也来自不同国度,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那就是建筑让人的生活更自由。

  国际建筑师马岩松的成长经历

  马岩松,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和Samuel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2006年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1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成立MAD北京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建筑联盟举办讲座。建筑作品包括在国际建筑界广泛讨论的国际竞赛中标作品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公寓(2009年建成),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2,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台湾鸿四川竞图一等奖作品,以及在北京即将完工的红螺湖会所和RISINGHOUSE。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也曾经在国内外建筑界激烈讨论,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1) | 阅读 (259) | 类别 設計  

所有评论

  • 在做毕业设计时候,看到马岩松这个专访,感触很深~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