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赵磊的博客

个人档案

赵磊

雅姆建筑师事务所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记上海第三届彝族火把节暨民族团结联谊会

(2007-08-15 10:34)
标签:上海生活 

眨眼春秋,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又迎来了上海第三届彝族火把节暨民族团结联谊会,首先,祝福全国彝族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兄弟民族团结、和谐发展,携手并进!

回首来时路,2005年上海首届彝族火把节在彝皇宴餐饮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迈开了重要的一步,虽然规模不是那么的宏大,但毕竟宗旨精神已经深深的印入了上海彝族人们的心里。以凝聚、展示、继承、团结互助为基础,交流、学习为目的,因而得到广大族人的认可,才能顺利的延续下来。借此机会,首先向大家介绍我们当地的彝族概况,和交流自己的一些生活体会。

我的家乡地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境内,全县彝族人口一万左右,语言属于东部方言,与临近的晴隆县、普安县、盘县等地彝语相通。

由于当地彝族人口较少,所以大部分都是和其他民族杂居,很多青年彝族除了户口簿上有个彝族字样,和会说几句简单的彝语外,对于彝族其他方面的东西便一无所知了。

我们的家乡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业六月二十四过,所以也叫「六月二十四」。节日当天,家家户户拉鸡羊到田边地角宰杀,然后用血沾在用竹条和红纸折叠好的小旗帜上,插入田间地角,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牺兴旺、幸福安康等!

在我上小学时,家族一在州政府工作的堂爷,对彝族文化很感兴趣,他时兼任贵州彝族学会黔西南州理事。很荣幸的是,在当地彝族前辈的努力下,1993年,整个西南地区,川滇黔桂的彝族年联谊会在我们当地野场村举行。那所村小里大部分学生都是彝族,在活动期间,学校安排同学们做了对来宾的欢迎仪式接待等。也就在那时,我才学会了「敬酒歌」、「液涂达杯哚」和毕节地区的「阿西哩西」等彝族民歌。

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情况下,通过此类联谊活动,让从六祖分支后生活在西南地区,各支系彝族朋友门相互对自己的民族概况有个了解,增进情感交流,增强各支系彝族文化的了解,民风民俗等。

以前,野场村小学教学楼已成为危房。通过此次活动后,在地方政府和各界人事、族人等的相互帮助和努力下,学校楼房得到新建,彝族村民的学习环境才得以改善。

1995年,或许是地方民族工作者们意识到彝族文化逐渐流失的状况,在当时条件艰苦、资金相对贫乏的情况下,请到了贵州民族学院彝语系的柳远超老师到村小学担任了为期2个月的短期彝文培训工作,培养当地及周围彝族人民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母族文化,学习彝文。

1997年,兴仁县野场彝族村和晴隆县的山宝彝族乡同时被省文化部门评为「吉巴达文化艺术之乡」,当地姑娘出嫁舞「阿麦期托」即为代表。今年,在多彩贵州杯中,「阿麦期托」有幸被作为原生态民族舞蹈选上舞台,并以第三名的成绩进入总决赛。更幸运的是两地同时被文化部门载入省「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史册。

2004年,在我临近毕业做毕业设计时,想到了以彝族建筑风格为题材的设计。说实话,当时除了对我们地方的彝族有些了解外,云南、四川那边的便一无所知,虽然当时也有就几个凉山的校友,但一起聊天时当谈起各地彝族文化差异后,更多的语言已被酒精给替代了,在博大精深的彝文化面前,我们都还是个孩子。还好,我们幸亏赶上了信息时代,便在网上查询、、、、、、很有趣的是,就在那时我认识了彝族人网,然后如饥似渴学习了毕业设计所急需的东西,当然,也认识了各地不少的彝族朋友。

从小由于生长在农村,上学时,家里负担已经就很重了,实习期间虽有想去凉山、楚雄、红河等彝州走走的想法,但决不能靠家里来实现的。后来设想了边打工边了解的方式,走到凉山后,在西昌上了一个礼拜的班,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没能深入的了解,遗憾的离开了西昌。当时只去过「凉山奴隶博物馆」、「凉山民族风情园」等地。

西昌的达达广场,在每晚19点后,达体舞的旋律响起,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的跳跃。有彝族建筑特色的古街道,配饰彝汉文字的对峙,成为凉山州府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留下这些美好的东西在心里,怀揣着一张直往昆明的车票,遗憾的离开了西昌。不过,现在想想也好,至少为下次再去凉山时有了充分的理由啊,呵呵!

现在回头想想,真是佩服当初的勇气与魄力。在人才聚集的上海,一没有好的履历;二没有工作经验;三没有亲戚朋友,好坏平衡了一下,作最坏的打算后,就带上了几本专业书籍、相关学业证件和几件换洗的衣服上车了。当时只有个信念,「心态决定一切,生活贵在体验」,找个足够的理由,给自己三年的时间放逐流浪。常用「哪里都有垃圾」这话来来鼓励自己,想象着自己的设计理念是极少有带有蓝色理想的,便信心十足地想象在上海最多睡两晚上的广场就会找到工作等场景,我还清楚的记得2004815日清晨,走出上海火车站的那一刻的情景。走到今天,虽然自身的发展有些怠慢,但在生活的坎坷中,回头想想这些确实给了我不少的鼓励,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彝族是个热情、勇敢、勤劳的民族,由于彝族支系繁多,语言、服饰等区别很大。所以,我们在外的彝族要对家乡及各区域的民族概况要有基本的了解。

记得当年在实习的时候,有次和经理一起吃饭,他问了我句:赵磊,请问你是白彝还是黑彝啊?当时我一下子全蒙了,显得手无足措,一脸茫然,便应和着句:我是白彝,对方顿时意识到了自己语言的唐突,便转移了话题。因为在我们当地是没有土司、黑白彝之分的,就只有彝族。

回头想想,他问的也没什么不对,因为他了解的彝族是有黑白彝之分的,只是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了才会有这样的尴尬而已。作为一个彝族,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民族,别人又怎么会了解你呢?比如:当有一天我们走出国门了,别人问起你是不是中国人的时候,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而那问你的人正好了解中国某部分的地域概况,而你却不是那里的人,你也不了解当地的相关风土人情,那别人怎么相信你是中国人呢?或许他会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是那样子的啊?(当然,这个比喻或许有些狭隘)。

诚然,彝族自从六祖分支后,在不同地域繁衍,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不同差异的文化,语言、服饰等。所以,我们在外的彝族同胞,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当地的彝族形象。所以各区域彝族兄弟要相互了解,增强交流,相互学习,才能更好的树立母族形象,才能更好的宣传母族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396) | 类别  

前一篇:阿麦期托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