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飞杰设计(香港)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陈飞杰先生
编者按:陈飞杰 1991年香港珠海书院室内设计系毕业。于当年受雇于香港雅美佳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担任室内设计师一职。1992年去美国、英国深造,继续研读室内设计课程。1996年—2002年3月回香港鸿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担任高级室内设计师。2002年4月至今担任飞杰设计(香港)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
2007年10月13日中午,我们迎来刚从香港归来风尘仆仆的陈飞杰先生,来不及休息,将工作进行简短安排之后,我们为时一个半小时的访谈便在陈飞杰先生的办公室里开始了,聊及个人及公司,陈飞杰先生谦和诚恳的谈吐及涵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访谈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精彩的进行……
‖因一直对美好心存期盼而回归‖
记者(以下简称记):涉足内地市场以来,您有什么感受,在内地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陈飞杰(以下简称陈):从九零年开始到03年我一直在香港,03年因为与同济大学有一些课程与学术的交流,需要前往上海,在与上海的接触中,发现内地市场蕴藏了许多高端的客户和美好的商机,从而让我充满兴趣,后来随着我在香港的客户大部分将他们的产业开发到深圳这个市场,更坚定了我开拓内地市场的决心。
去年8月份公司正式进入深圳,目前为止,已经一年多了,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大概就是项目面积大小的改变吧,我们在香港所做的作品大多是一些较小面积的小户型住宅项目;一两千平米的会所相对而言算是面积较大的了。但是在深圳,我们所接触的项目面积都比较大,住宅面积从300平米到800平米都有,会所也大多在2000平米到5000平间之间。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说: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机遇。公司在香港已经拥有17年的历史,这17年中,诸多项目为大家所熟知:香格里拉、希尔顿酒店等。长期经验的积累,在对项目整体运作的纯熟。另外因为曾经地处香港,对国际性、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会更加敏感,我们能有效的将信息利用整合在这些项目里,将创意发挥到最好。
‖回归本我,以真正的符合自己的时尚为导向,前进……‖
记:您一直在香港,这些年来,您不断在国外留学及进修,也通过上海了解深入到我们内地的市场,三方市场都有了解的您,能谈一谈国外、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目前这一行业形态及区别吗?
陈飞杰: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比如说香港的中西自主融合;西方国家设计师的锐意进取与创新;内地设计师的平稳及和谐稳妥的表现方式。
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的合壁,香港的设计师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比较适度,特殊地理位置及质素,使他们在对客户所想要的风格把握中也比较自主。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室内设计展览中,如果有展出十个项目,那么这十个项目一定具备各自的特色,拥有各自的长处,每个项目都会有其独特的优点以及创意。
在我接触的一些内地的设计师中,从他们身上找到的优点是一种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出来的和谐,中庸平衡之道。但是大多数设计师都比较缺乏创新和创意精神,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不敢去做去想一些很摩登的东西。比如说一个高成本优质的项目中,整体空间、客户预算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的设计师所表达出来的还是以一种左右平衡中庸平衡的方式,故在用材、色调等方面都是比较保守一些,没有将其发挥到该拥有的高度。
我现在在内地看到的作品,大多属于大杂烩形式。很多设计师的作品稍仔细看,会发现并非全出自设计师的原创。在一些项目的材料、色彩、形态方面,都似曾相识的在哪些书上或者哪个作品中看到过。在香港我们把这种风格称之为大杂烩。那么,当作品介于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为其下定义,时尚也好摩登也罢似乎都存在着距离,也无法做评论。
这一年中,还是发觉深圳缺少文化沉淀的特质很明显。在深圳我几乎没能找到一些纯欧式或者纯中式的建筑,所看到的建筑风格绝大部分是以现代、时尚为主,但构建这种现代、时尚的很多元素都是像我刚刚所说的,拼凑出来的。当然我不能说这些设计师没有创意,只是当我们把这些项目综合到一起来看时,同一个项目相互比较过程中,会发现其共通点:用的色调都过多;材料的质感比例也偏多;这样就造成了整体的风格主题方向不明确,表达不清晰,难找到设计师想要表达的主题,更难去找到设计师在作品中传递的自身的设计符号。
记:特质、创意是设计人的生命,作为在这个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您来说,设计师该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质?
陈飞杰:室内设计,无论简单还是华丽,必定都有其需突显的主题。在内地室内设计这个行业,也拥有一批带有自身设计符号享有盛誉的设计师,他们作品中的特质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容易让人记住及区分,每每触及他们的作品,我们都能一眼辩认。比如说梁志天的样板房设计,他的作品在简约简洁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创意,这些符号独属于他,用到的地方都无形中烙上了梁志天的印。还有比如香港的高文安,他的作品就偏向于东南亚风格,在配饰,色彩材质等方面都浓浓的体现着拥有高文安风格的东南亚风情。
当然,我们都知道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需要过程,在内地及深圳跑在前面的设计师,我想应该都是置身这个行业里有十年八载的。一个设计师如果没有这么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是很难拥有自己的标志及独特风格。
这些年来,我一直不断奔走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去学习、交流,这些经历让我收益颇丰,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眼界、经历、经验都至关重要。所以我一直殷切的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多拥有一些跟国外国际的设计师交流及学习的机会。一方面拓宽眼界,取人之长;另一方面更准确及时的把握到潮流风向标。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生活本身的质感,关注接近本我的那些真实、原生态的事物。在国外的展览以及我所面触的设计作品里,我渐渐发现设计藏在空间的背后,而不再是那么突兀的撞击我们的视线,招摇的将设计显露在外。在欧州国家,近年来中式风潮受到热烈追捧,甚至到了痴狂的地步,许多设计名师,涉足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一座座属于中式风格的建筑屹在他们的国度,掀起一阵阵中式风潮。他们用各自对中式的理解诠释中式的美,并且极力塑造一种更本土更纯粹的中式风格。触及这些,我总是颇为感慨,非本土设计师亦能将我们中式风潮表现得如此曼妙,我想土生土长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根基的国家,我们的设计师如果能拥有与他们同台展示的机会,用我们在中式风格的深度及范围有更全面更深的触感的优势,与他们相形更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那么同时我们的设计师也能在这些机会里,赚这些国家的钱,当之无愧的以他们的设计费用标准来收取佣金。
可是我们大部分本土的设计师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优越,也没有将自己这些优质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在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中,提及“流行”、“摩登”的定义便是:赶超美国或者英国。他们把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作品作为了时尚的风向标,或者直接认定那就是时尚的全部,这种定位的本身就是错的。时尚不属于谁,时尚必先建立在贴合自身、符合自身的基础之上的。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最可惜的是我们内地一些高预算的大项目,百分之九十都是交给国外、境外设计师在做,剩下的设计费低的,小一点的项目才会流到我们内地设计师的手上,久而久之,设计师所收取回来的设计费用比例不算高,造成开发投入的资金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更别说能自主去培训去国外进修,开拓视野。
在美国的朋友经常问我是否有优秀的中式风格设计师,我这边接到一些欧式风格的项目,我也会从他们那边请人过来。所谓专人专才,我一直坚信。做接近自己属于自己的事才能发挥到最好。
记:从事设计多年,您个人所推崇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陈飞杰:在设计风格定位中,我无法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在深圳这种特殊的人居环境中,我们目前的风格大抵就是都是以简洁、平面、直线条为主,依据业主投入计划尽善尽美的表达其所要最佳效果。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最终服务的是消费者、业主,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了解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通过与业主沟通了解业主的风格喜好,背景需求,再结合我们的优势做相应的方案。在这个并非本土成长起来的移民城市,缺少历史与人文的沉淀,快节奏高速度。这里所有的建筑几乎都是从八十年代起开始建立的,没有古迹,没有属于见证历史的建筑,也缺少完整欧式风格的建筑群与环境配套设施。所以,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如果单纯依据自己喜好为业主定位成纯欧式纯中式,是无法完全实现的。环境结构不相衬与资金控制以及时间是不能完全实现面临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大部分业主对于我们定义的欧式、中式、法式也并不是完全理解,自己没有把握及不了解的东西,他们是不太会愿意冒这个风险。
‖在设计中寻找彼此的归属感‖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免费设计活动?
陈飞杰:关于免费设计现象,在香港也存在,但他们的这种免费建立在公司规模、名气不是很大需为之拓展时。比如接手施工,他们就会免费的做一些服务的配套,免费设计无法片面的去评判好坏。
而这个行业发展到最好的状态就是设计师的价值和地位能得以最好的体现,这种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如果每一个牵涉到设计的项目,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能收取到自己设计的费用,不论这个费用是高是低,至少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而费用的高低其实也是直接反映出设计师在行业中的地位。据我了解,在国外的室内设计费用中,有至少有百分之二十是属于设计师的。不管这种费用的结构是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用处,就是为设计师往一个更高层次和方向发展做积累,每一个从学校出来的设计师到成熟,所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校赐予他们的远远不够在这个社会上运用自如,长久立足,他们需要拥有更多好的学习机会,拥有更多更广的各种层面的接触,甚至能拥有去国外国际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而这些便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
俗话说:军无财,士不来,如果接手的项目是免费的。我想设计师大多不会全力专心的去做,我们经常会跟客户提及到,如果一个东西想要最好的效果,首先就必须有这个最好方案相对应的设计费用,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付出什么得到什么,最公平的投入与回报公式,这样也符合设计一种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液态,也是对设计师能力发挥的动力及约束,双方互惠。
记:在您设计的众多作品中有最满意的吗?同时设计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不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个?
陈飞杰:最满意的具体作品暂时还没有,但在香港为业主做的一些住宅设计我都还比较满意,住宅的设计需要一个设计师很用心。
遗憾的是在深圳这一年所接触的项目中,许多设计方案最后不能得以完美实现,个中原因主要是业主的资金控制或者方案实施的环节出现偏颇,而造成最后的结果不如预料之中完美,这也是我们设计师所必须接受的一种现实吧。
记:从事设计行业这么多年,您觉得做为设计师最核心的素质是什么?在您招募的设计师中,您最看重的是他们的什么?
陈飞杰:我所看中的就是他们对设计这一行业是否拥有非常大的热情、是否抱有美好的愿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公司在香港多年,但在深圳刚刚起步,公司成长,需要好的设计师相互扶持。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公司对人才的培育方向、设计师本身的质素至关重要。公司稳步成长需要有一批稳固的人才,我们也愿意培养育人才,但是目前我最头痛的问题不是找不到人,而是人才不稳定,流失、独立出来的现像尤其常见。比如公司花半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绘图员,从生疏到技能娴熟,待他稍具备独立完成绘图的能力时,如果他选择离开,这半年对于公司来说等于前功尽弃,而对于其个人来说:薪资变更、能更快的独立接受高一个阶层的工作,是其离开的主要原因。但其实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成长起来,需要的是循迅渐进。拔苗助长、投机换来的机会和荣誉都是短暂而不会长久的。所以我真的希望设计师在踏入这一行业、跨入任何一家设计公司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清淅的目标以及稳健的规划,再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俗话说,守得云开见月明。我坚信好的机会是留给真正准备好了的人。
在欧州室内设计行业中,评定一位真正站立起来的设计师:他必须具有在成型规模企业中五年的工作经历。在这五年中,他曾从基层做起,拥有每一个阶层的工作经历;在这之上,他有成为主力设计师,并且拥有自己独立运作的项目;自此,他必须拥有管理及运营方面的经验至少三年以上,在这三年中他会遇到诸多管理合作及运营方面的难题,当对这些问题运帱唯幄时,那么这个设计师才真正具备独立的能力,可以独立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我想,如果一个公司具备留住一个人才八年时间来成长的魅力,如果一个员工拥有愿意同公司一同成长直至成才坚定不移的恒心;那么我相信无论是对于公司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他们同时拥有了极强的中央核心力和团队创造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成长起来的团队和个人立足于市场中应该是无往不胜的。
我们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企业机制与管理理念,努力寻找并且营造身处这个行业我们共同需求的归属感。籍此,对公司在深圳能否拥有这样的局面我抱着美好期待。
记:最近有一些什么样的计划呢?
陈飞杰:近期的计划,大概在半年内会在华侨城做一个属于公司的1500平方的办公空间。办公空间里会有我们住宅的样板房、创意工作室,不同的项目拥有不同的相对应的环境,让业主、客户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方案的视觉效果,及身处其中的直接感受。在明年3月份之前,我们会完成一个属于公司在深圳的总部,到时在华侨城会有一个全新的将我们设计理念淋漓尽致的得以体现的两三层办公空间。办公空间里会有设计师因职位变更而有的相对应的办公室,将一种理念性的变更待遇、提升,直接在办公空间的转换得以体现。让职位升迁变得更为可见与直观。激发设计师的积极性与热情。
记:室内设计文化节即将开幕,对此次文化节您有什么样期待?
陈飞杰:祝福第三届室内设计文化节能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文:米卡)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