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lyjseven's Blog

个人档案

刘艳军

NHDRO
建筑师

博客公告

 

  QQ:117762846

email: lyj.seven@gmail.com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统计信息

博客:15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周易文化Synopsis for Zhouyi Cultural & Researsh Center

(2007-07-24 14:06)
标签:

                   Synopsis for Zhouyi Cultural & Researsh Center

Abstract:

Nature does not need architecture while Nature itself is architecture,whereas architects do need nature,a fertile and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inspiration which does not let herself be easily subdued.Man needs architecture.During past 1000 years, Yi Jing culture is highly admired as classical learning subject passing through the ages the building Zhou Yi Culture was set up specially seldom,The relation among architecture discussion,Zhou Yi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mutual influence indic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ombine architecture and Zhou Yi culture and it is also possible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art ,so that people may come into being their interest in Yi Jing culture and perfect enjoyment and may persue it as their final goal.

 

Key Words: Yi Jing Culture Natural Landscape Organic Building

      

 

                摘 要

 

大自然不需要建筑,自然本身就是建筑,然而建筑师却需要自然这丰饶而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但这并没有使它自身被轻易地征服。人类需要建筑。在数千年的时光中,易经文化被人们推崇备至,奉为千古不易的经典绝学。而为研究周易文化系统专门设立的建筑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大量的分析探讨建筑、易经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表明将建筑与易经文化结合,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结合的恰到好处是可以实现的,进而使人们对建筑对易经文化都产生浓重的兴趣与完美的视觉享受是本次设计追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易经文化;自然景观;有机建筑     

 

 

 

 

 

 

 

 

 

 

 

 

 

 

 

 

 

 

   The research centre designs Zhou Yi culture

           

Abstract:

Nature does not need architecture while Nature itself is architecture,whereas architects do need nature,a fertile and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inspiration which does not let herself be easily subdued.Man needs architecture.During past 1000 years, Yi Jing culture is highly admired as classical learning subject passing through the ages the building Zhou Yi Culture was set up specially seldom,The relation among architecture discussion,Zhou Yi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mutual influence indic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ombine architecture and Zhou Yi culture and it is also possible to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art ,so that people may come into being their interest in Yi Jing culture and perfect enjoyment and may persue it as their final goal.

 

Key Words: Yi Jing Culture Natural Landscape Organic Building

 

 

 

 

 

                                           1前 言

1.1设计目的和建筑使用意义:

用建筑阐述易经文化这一传统绝学,是本次毕业设计的选题目的,易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而与西方的两千多年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绵厚得多。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厚华美的中华文化,其最初源头正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经》。同时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闻名世界的中华传统绝学——易经文化,在本次毕业设计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在自然环境与建筑景观的有机结合下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更加人性化与协调。是建筑更加自然的融入自然环境,而不是大自然中多了一栋生硬的破坏自然的建筑;是更加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而不是主观意识的破坏环境。

 

                    2易经与建筑

2.1易经文化系统与建筑结合的分析

2.1.1易经文化

《易经》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先贤们的精研阐述,应经文化今天已经成内涵丰厚,精思善辩,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修辞学、人才学、决策学、管理学、旅游学、中医学、植物学、养生学、有机建筑学(风水学)、武术学、气功学等在内的大文化系统,发展起以易理解、象数派为代表,分化成科学派、气学派、心学派、理学派乃至奇门遁甲等众多的学派和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学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在《易经》里进行图形的抽取和提炼,简化成简单的图形。主体建筑用圆形组成,圆形是一个集中性的、内向性的形状,在它所处的环境中,通常是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把一个圆放在一个场所的中心,将增强其内在的向心性。把圆形与笔直的或成角的形式结合起来,或者沿圆周设置一个要素,就可以在其中引起一种明显的旋转运动感。

     

             2.1                                                          2.2

2.1.2设计理念

设计是一个分析与综合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是一个提炼可能性与抓住机会的过程。在寻找一个概念并探索其可能性的过程中,设计者理解概念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典型模式的秩序体系能够被感知和理解,那么通过一系列有限的置换,最初的设计概念能够被明确、加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设,而不是将它毁掉。

本次方案设计从易经文化带给我的灵感中得到启发,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地形而设计了周易文化研究中心,在易德经典中“乾”的精神,刚强勇毅,一往直前,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化之本。放眼宇宙,万事万物都在生命的长河中演化生息……这推动宇宙、转动地球、化生万物、演进人类、繁衍中华的伟大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又能否穷尽呢?易家用一个“乾”字对它作出了高度概括,那就是《象传》关于乾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原动力繁衍生息、万代不穷的话,那这也正是易家倡导的每个正人君子、有为之士的最基本的内在力量——孜孜不倦的原动力,自强不息的上进心,日新其德的完美志。乾之德,也就是前之德、先之德,亦即敢为天下先之德。这与道家提倡不为天下先的主张正相反,却在儒家鼓吹士人建功立业的学说中得到发扬,反映出中华先民从事开天辟地的伟大而艰难的事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道德风尚。

      点击看大图       

                        2.3 灵感来源分析

2.2自然与建筑

将建筑与易经文化结合,将自然景观与建筑结合。在自然界中,混沌也呈现出秩序,看似无序的只不过是在具有内生进化逻辑的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阶段。在一片山地的草丛中,当受到气候和下层土壤的刺激时,一群各不相同的生物体通过对称性和对场地作出结构功能性的适应,来以不同的方式作出相似的应变反应。在空间与时间的维度中,森林赢得了完美的空间结构对称性,这在它存在的早期阶段并不容易被觉察出来。今天,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类社会需要比保护环境鲜明而本质的特色为目的来组织自己的生活空间。

      点击看大图      

     2.4 日月为易图          2.5主建平面图        2.5主体建筑

因此,在理解自然的尝试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渴求。一种试图建立起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渴求,怎样使建筑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自然的结合,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

3.1气候和地理位置分析

    气候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有5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演变进程受到其自身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外部也受到外部驱动力(如火山喷发、太阳变化)以及由人类引起的驱动(如对大气的组成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的影响。

本方案设计坐落在临沂蒙山附近,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东南沿海,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北而南,有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四条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长寿”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遥对泰山,雄奇壮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本次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3.2建筑面临的滑坡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于本次方案设计是依山而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滑坡的问题。滑坡是由于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由地质和地貌的条件所决定的,其次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的影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最易发生滑坡的地形。

    由于山地坡度恰好位于10~45度之间这样一个危险的范围,因此将危险的坡度人为的挖除形成接近垂直的稳定的坡度并将主体建筑坐落其中来降低发生滑坡的几率。为防止滑坡现象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用混凝土墙等刚性建筑物防止底部岩石变形,而主体建筑的展示墙恰好也担当了这一特殊的使命,其次是定期用混凝土填塞岩石断裂部分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3整体设计

这次设计以易经文化作为主要向导,在整体布局上利用山地的自然地形,依山而建成,整个场地占地面积约为12万㎡ ,场地的长、宽大约是29000mm*430000mm,其中,主体建筑的面积大约占地5000㎡,主体建筑的高为9000mm,整个建筑的表面的色彩、质感和图案清晰地反映着面的存在,并影响到一个形体的视觉重量。室内部分利用阳光透过墙面上的窗户或天窗射入空间,太阳的辐射能量落到建筑内的各个表面上,使其色彩充满生机并表现出他们的质感。随着阳光带来的光线与阴影的变换图案,阳光让室内空间活跃起来,并清楚地表达出室内空间的各种形体。如图3.13.2所示:

   点击看大图

3.1光线变化图                      3.2 室内效果图

由于太阳发出的光线强度是相当稳定的,其方向是可以预知的,因此其作用于室内表面、形体和空间的视觉效果,取决于围护物上窗户和天窗的大小、位置和方向。

室外部分通过路线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参观者进入到景观观赏区,在长长的室外露天观景长廊中驻足欣赏周边宜人的景色而不会产生视觉及身体的疲劳,因为随时可以穿过露天长廊到达景观墙休息区及周边的景观小品建筑。所有的建筑原型均以周易的文化得到启发和灵感,每观赏一处都会有它的易经文化背景作铺垫,大到主体建筑,小到局部设施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整个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魅力所在。

3.4室外部分局部设施具体分析

     由“日月为易图”得到的灵感,经过提炼、简化、提取而出的图形运用到本次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上可分为三部分,即主体建筑、室外露天观景长廊和公共休闲设施。

3.4.1主体建筑

      是整个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最初的圆形图案分割而成,中间用长长的楼梯连接过往的峡道。主体建筑的外围一半是水,一半是观赏长廊墙。水的部分由建筑中间的楼梯开始贯穿整个建筑,使之充满人文气息。楼梯两边形成滴水的部分被层层跌落的叠水覆盖,顺着梯角缓缓而下,流入周边的建筑,环绕在建筑之间,人的亲水天性可供游人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感染,而真正的融入到建筑中去,如图 3.3所示。

     点击看大图  

                3.3 主体建筑                    3.4 展示墙局部                             

    展示墙用于展览周易神秘、古老而又深奥的图形文化。如图 3.4所示,将易经中的图形与建筑巧妙而又完美的穿插,重新组合,使游人在观赏的同时产生对易经文化系统的渴求和美好的向往。

3.4.2室外露天观景长廊

     与主体建筑密切相连,缺一不可,并且相互影响,是主体建筑的继续和延伸。在材料的选用上采用白色混凝土柱排列而成,中间的空隙有70cm可容个人随意穿插走动,去接受户外的更多惊奇和欣喜。同时2700~9000cm不等的高度变化是随山地的起伏而变化的,由于疏密变化的不同并不会使人产生压抑的感觉,深入其中,兴奋又神秘的感觉会引导行人充满探求渴望的走完全程,如图 3.5所示。走到室外部分来到景观观赏区,将树木与休息座椅结合,座椅的高度设为45cm来满足人们身体舒适的尺度。如图 3.6所示。

  点击看大图

            3.5 观景长廊                           3.6 室外景观

3.4.3公共休闲设施

      运用光影的明暗变化,形成供人驻足停留观赏的休息区。当阳光照到墙上,地面会形成一定区域的光影变化,用墙面的高度在地面形成区域阴影可在夏季为游人形成遮荫休息区。在一年四季没有人的时候也可以是一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设施。如图 3.7所示:

  点击看大图  

3.7 公共休闲区                      3.8 景观小品建筑

景观小品建筑来源于周易六十四卦象图里的最后一卦,如图 3.8所示:将卦象的涵义赋予到建筑中表达是有节制的人,言行就会有信用, 有诚信必然能够实行,实行之中难免有失误,有过失得到改进,一定会成功。万物的运动是不可能穷尽的,六十四卦结束于《未济》意味着重新开始。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4结 论

本次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考虑到自然环境与其相互间的影响作用,力求使建筑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环境来适应建筑。现在有批数量有限的人强烈地感到需要对自然空间给予合理的爱护和使用。在设计师当中,这一观念似乎已得到了精英的尊崇,因为环境的破坏始终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怎样更好的利用环境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与结合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认真考虑的。

 

 

 

 

 

 

 

 

 

 

 

 

 

 

 

 

 

 

 

本文是在指导老师景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设计目的、设计指导思想到论文撰写,无不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向所有曾经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 安东内拉.胡贝尔 编   焦宜雪 译  地域·场地·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建筑与设计丛书)

[2] 姬昌 等 著 全本周易[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6

[3] 程大锦(Francis D.K.Ching)著  刘从红 译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天津大学出版社,02-2004-47

[4] 周浪 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12-21.

[5][]G·勃罗德彭特·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丹麦]S·E·拉斯姆森·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 []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 于正伦.城市环境创造——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03-215.

[9]  Simon R .Swaffield.Theory and Critique.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king connections.JOLA[J]2006

[10]MillerE.L.,And Pardal,S.,The Classic MeHarg,An Interview[M].pubished by CESUR,Technical university of Lisbon.1992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14) | 类别 Graduation Design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