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欧洲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同时也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的潮流。
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
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的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也曾被称为“一个时代的最后一次盛大博览会”。这届世博会的标志——由工程师安德烈·瓦特金和建筑师让·波拉克设计的原子塔,被列为改变了世界的20世纪建筑之一,同时被誉为是“地球上最令人感到震惊的建筑”。原子塔象征放大到1600亿倍的铁分子。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由美国建筑师爱德华·斯东和哈登设计。美国馆的屋盖采用直径为
布鲁塞尔世博会苏联馆的平面为长方形,主要承重结构是由两排特殊结构的柱子组成,每个柱子为金属桁架构成,柱顶两侧用钢拉索拉起两个另一端固定在柱身的桁架,中间跨的屋架支持在两排柱子所拉住的桁架端部。外墙为大片玻璃,造型十分轻快而又明朗。
布鲁塞尔世博会法国馆显示了法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创作中的先锋意识,建筑师是纪尧姆·吉莱。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法国馆只能有一个支点支承
由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飞利浦馆被誉为“电子诗篇”,飞利浦馆采用扭壳拱墙屋顶结构,其平面由各种曲线构成,高低错落的墙面及屋顶均为
土木工程馆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体现钢筋混凝土特性最为壮观的结构,它的悬挑超出
以“太空时代的人类”为主题的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
新的居住结构和建造方式——“栖居67”
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展区规划结合了城市旧有内陆港区的再开发计划,这届世博会同时也是对加拿大建国100周年的纪念。整个展区呈3个部分,分散布局:第一部分利用了旧防洪堤,第二部分是原有绿化公园的江心岛,第三部分则是根据河道改造要求填埋的人工岛。3个部分通过博览会展区的规划建设构成了良好的道路有轨交通和水上交通网,完善的市政设施也给之后的城市开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使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开始向世界开放,20世纪60年代成为蒙特利尔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届世博会提出的目标是:“向每位与会参观者展示我们生活的世界,以使他们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共同地和各自地相互负有责任的,而且,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意义远比把人们分开来得重要。”
以“人类与世界”为主题的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留下了标志性建筑——“栖居67”公寓,由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赛弗迪设计。这座建筑由158个标准化单元组成,旨在探索解决全球性居住问题的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结构和建造方式。“栖居67”被指定为官方的主题展厅之一,预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
“少费多用”的革新性穹顶
1948年美国工程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短线网格穹顶结构,集中体现了“少费多用”原则。1967年,富勒采用他创造的穹窿结构体系,设计建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该馆直径
由罗尔夫·古特布罗德和弗赖·奥托设计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采用了索膜结构。弗赖·奥托被誉为索膜建筑与结构技术的先驱,他在这座展馆上,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索膜建筑技术。索膜建筑是伴随着当代电子、机械和化工技术的发展而逐步优化的。德国馆的屋面用特种柔性化学材料敷贴,呈半透明状。正是德国馆的成功启发了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场的结构和建筑造型的设计。
现代建筑的实验场
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的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标志着世博会的展示全面地由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展示和概念展示。大阪世界博览会是第一次在亚洲、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日本举办这届世博会也是为了纪念明治维新100周年。在大阪世博会之后,日本举办了3次专业博览会,它们分别是:1975年的冲绳海洋博览会、1985年筑波博览会和1990年大阪园艺博览会。此后,日本又举办了2005年爱知世界博览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参观人次超过了6400万,创下了世界博览会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在这届世博会上,充气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成为各种展馆的主体。
由大卫·盖格设计的美国馆成为充气式膜结构的代表,这是一种气承式膜结构,从严格的结构力学的概念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膜结构。其平面是
建筑领域受到社会思潮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场馆建筑涌现出一批“博览巨构”,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塔和1967年蒙特利尔的美国馆和德国馆就是其中的代表,当年的《建筑实录》杂志盛赞蒙特利尔世博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更成为一个现代建筑的实验场,也是日本当代建筑发展的先声和契机,以丹下健三为首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开始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并最终确立起日本当代建筑的国际地位。而在美国,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批“后现代”建筑应运而生,如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就聘请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创导者查尔斯·摩尔作为首席建筑顾问。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两年后,在美国斯波坎举办了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的1974年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世博会不仅为斯坎波市带来一条干净的河流,而且还建造了河滨公园、歌剧院和会议中心。也正是从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起,世博会开始关注环境的价值。
1990年的大阪园艺博览会以“花与绿──人类与自然”为主题。博览会的场馆规划早在5年前就与其周边的千里新城规划同步进行,到5年后博览会开幕时新城已初具规模。通往展区的轨道交通系统也与新城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世博会之后,一些展区也按规划改造成了以绿化为主的文化公园,与新城融为一体。
本阶段标志性建筑
这个时期世博会和历次博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展览建筑有: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飞利浦馆(勒·柯布西埃设计)、挪威馆(西班牙建筑师何塞·安东尼奥·科拉莱斯、巴斯克斯·莫莱松,挪威建筑师斯韦勒·费恩共同设计)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
1963年意大利热那亚海洋博览会IRI公司展览馆(意大利建筑师安杰洛·曼贾罗蒂设计)
1964年纽约世博会IBM公司展览馆(美国建筑师查尔斯·埃姆斯和雷·埃姆斯设计)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德国馆(罗尔夫·古特布罗德、弗赖·奥托设计)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巴西馆(巴西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罗沙等设计)
1982年IBM流动展览馆(意大利建筑师伦佐·比阿诺设计)等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