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陈先生的博客

个人档案

陈先生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世博建筑巡礼”之——技术美学时期的世博建筑

(2009-08-27 09:47)
标签:建筑 膜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欧洲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同时也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的潮流。

  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

  以科学、文明和人性为主题的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也曾被称为一个时代的最后一次盛大博览会。这届世博会的标志——由工程师安德烈·瓦特金和建筑师让·波拉克设计的原子塔,被列为改变了世界的20世纪建筑之一,同时被誉为是地球上最令人感到震惊的建筑。原子塔象征放大到1600亿倍的铁分子。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由美国建筑师爱德华·斯东和哈登设计。美国馆的屋盖采用直径为92的圆形双层悬索结构,有36对钢柱支持,柱廊柱高22,覆盖直径为104的展览馆。屋盖中部有一个露天的圆形天井,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悬索结构所需要的内支承环,正对地面上的圆形水池,围绕水池布置展品。两个对称蝶形悬索结构的承重索与稳定索锚同在钢桁架边缘构件上,用于平衡屋顶重量的悬臂钢梁以45°斜角外伸65。双向正交索网构成1.3见方的正方格,上铺钢板,再做保温层及油毡防水层。外墙为钢化玻璃及聚酯塑料板,用钢管吊挂在屋顶边缘的构件上,对索网起预应力作用。该建筑是二战后悬索结构中最具表现力的建筑之一,这种结构体系也用在北京工人体育馆(19591961年)的屋盖上。

  布鲁塞尔世博会苏联馆的平面为长方形,主要承重结构是由两排特殊结构的柱子组成,每个柱子为金属桁架构成,柱顶两侧用钢拉索拉起两个另一端固定在柱身的桁架,中间跨的屋架支持在两排柱子所拉住的桁架端部。外墙为大片玻璃,造型十分轻快而又明朗。

  布鲁塞尔世博会法国馆显示了法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创作中的先锋意识,建筑师是纪尧姆·吉莱。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法国馆只能有一个支点支承1200平方米的建筑。结构工程师采用由一个支点出挑的巨大悬臂梁和平衡杠杆,支承起两个拼接的菱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其平面形状如同飞蝶,产生了有力而又轻快的效果。

  由勒·柯布西埃设计的飞利浦馆被誉为电子诗篇,飞利浦馆采用扭壳拱墙屋顶结构,其平面由各种曲线构成,高低错落的墙面及屋顶均为5厘米厚的扭壳,充分展现了混凝土的塑性表现力。建筑内部将色彩、声、光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土木工程馆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体现钢筋混凝土特性最为壮观的结构,它的悬挑超出80巨型箭头给人以非凡的震撼力。

  以太空时代的人类为主题的1962年美国西雅图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是185高的太空针,这是一座空中了望塔,形状如同飞碟。此外,这届世博会的建筑开创了美国的典雅主义建筑风格,尤其是山崎实设计的联邦科学馆采用了尖券和历史上的建筑符号。山崎实出生在西雅图,他对当时世界博览会的许多建筑设计感到不满,因为各国的展馆和各个建筑师都想压过别人,博览会建筑彼此争奇斗艳,结果是总体上的混乱,令人不愉快。他也批判了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山崎实为西雅图世博会设计了一个内向的展览建筑,尽管西雅图世博会号称“21世纪世界博览会,但是他的建筑没有丝毫未来的象征。相反,倒是回归历史,应用了许多东西方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尤其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形象符号。之所以选择学院哥特式正是因为美国许多大学建筑都采用了哥特复兴式样,山崎实的意图是表明这座建筑与学术研究的联系。西雅图世博会联邦科学馆在方案设计阶段就曾受到美国建筑界强烈的批评,方案几乎夭折,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新的居住结构和建造方式——“栖居67”

  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展区规划结合了城市旧有内陆港区的再开发计划,这届世博会同时也是对加拿大建国100周年的纪念。整个展区呈3个部分,分散布局:第一部分利用了旧防洪堤,第二部分是原有绿化公园的江心岛,第三部分则是根据河道改造要求填埋的人工岛。3个部分通过博览会展区的规划建设构成了良好的道路有轨交通和水上交通网,完善的市政设施也给之后的城市开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使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开始向世界开放,20世纪60年代成为蒙特利尔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届世博会提出的目标是:向每位与会参观者展示我们生活的世界,以使他们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共同地和各自地相互负有责任的,而且,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意义远比把人们分开来得重要。

  以人类与世界为主题的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留下了标志性建筑——“栖居67”公寓,由以色列裔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赛弗迪设计。这座建筑由158个标准化单元组成,旨在探索解决全球性居住问题的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结构和建造方式。栖居67”被指定为官方的主题展厅之一,预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

  少费多用的革新性穹顶

  1948年美国工程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短线网格穹顶结构,集中体现了少费多用原则。1967年,富勒采用他创造的穹窿结构体系,设计建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该馆直径76.2,高61,这是一种覆盖小都市空间的革新性穹顶,整个建筑以较少的材料造成轻质高强的屋盖,轻巧地覆盖着整个展馆空间。由于采用了三角形金属穹顶结构,使杆件规格最少,结构用料最省,网肋规格相当整齐,便于施工和装配,很好地满足了世博会建筑要求,成为该届世博会的标志建筑,同时也让全世界了解了网架结构的无穷潜力。由于其跨度与经济性,网架结构已成为大规模空间的首选结构之一。

  由罗尔夫·古特布罗德和弗赖·奥托设计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采用了索膜结构。弗赖·奥托被誉为索膜建筑与结构技术的先驱,他在这座展馆上,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索膜建筑技术。索膜建筑是伴随着当代电子、机械和化工技术的发展而逐步优化的。德国馆的屋面用特种柔性化学材料敷贴,呈半透明状。正是德国馆的成功启发了对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体育场的结构和建筑造型的设计。

  现代建筑的实验场

  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的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标志着世博会的展示全面地由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展示和概念展示。大阪世界博览会是第一次在亚洲、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日本举办这届世博会也是为了纪念明治维新100周年。在大阪世博会之后,日本举办了3次专业博览会,它们分别是:1975年的冲绳海洋博览会、1985年筑波博览会和1990年大阪园艺博览会。此后,日本又举办了2005年爱知世界博览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参观人次超过了6400万,创下了世界博览会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在这届世博会上,充气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方式成为各种展馆的主体。

  由大卫·盖格设计的美国馆成为充气式膜结构的代表,这是一种气承式膜结构,从严格的结构力学的概念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膜结构。其平面是140×83.5的椭圆形室内充气结构,膜材料为玻璃纤维敷聚氯乙稀涂层制品。日本建筑师川口卫设计的充气梁式拱结构的日本富士馆。其平面是直径50的圆形,由163.3直径72高的充气管拱,通过圆形的钢筋混凝土环梁把它们固定在一起,而各管拱间再由0.5宽的环形水平带将它们相互固定。自从这届世博会以后,膜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大阪世博会功不可没。

  建筑领域受到社会思潮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场馆建筑涌现出一批博览巨构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塔和1967年蒙特利尔的美国馆和德国馆就是其中的代表,当年的《建筑实录》杂志盛赞蒙特利尔世博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更成为一个现代建筑的实验场,也是日本当代建筑发展的先声和契机,以丹下健三为首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开始活跃于国际建筑舞台,并最终确立起日本当代建筑的国际地位。而在美国,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批后现代建筑应运而生,如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就聘请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创导者查尔斯·摩尔作为首席建筑顾问。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两年后,在美国斯波坎举办了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的1974年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世博会不仅为斯坎波市带来一条干净的河流,而且还建造了河滨公园、歌剧院和会议中心。也正是从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起,世博会开始关注环境的价值。

  1990年的大阪园艺博览会以花与绿──人类与自然为主题。博览会的场馆规划早在5年前就与其周边的千里新城规划同步进行,到5年后博览会开幕时新城已初具规模。通往展区的轨道交通系统也与新城的交通系统相互衔接。世博会之后,一些展区也按规划改造成了以绿化为主的文化公园,与新城融为一体。

  本阶段标志性建筑

  这个时期世博会和历次博览会留下的标志性展览建筑有: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飞利浦馆(·柯布西埃设计)、挪威馆(西班牙建筑师何塞·安东尼奥·科拉莱斯、巴斯克斯·莫莱松,挪威建筑师斯韦勒·费恩共同设计)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太空针

  1963年意大利热那亚海洋博览会IRI公司展览馆(意大利建筑师安杰洛·曼贾罗蒂设计)

  1964年纽约世博会IBM公司展览馆(美国建筑师查尔斯·埃姆斯和雷·埃姆斯设计)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馆(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德国馆(罗尔夫·古特布罗德、弗赖·奥托设计)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巴西馆(巴西建筑师保罗·门德斯·达罗沙等设计)

  1982IBM流动展览馆(意大利建筑师伦佐·比阿诺设计)等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563)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