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229397302's Blog

个人档案

刘毅

哈尔滨学院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胡适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9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安藤小筱宅模型复原

(2009-06-18 10:24)
标签:

     "小筱邸"所体现出来的,对基地与主体关系的洞察接近于塞拉1970年到1972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肯城(kingcity)设置的"shift"中的尝试。在舒缓起伏的斜坡上呈"之"字形设置高1。5M,厚20CM,最短27CM,最长72M的6道混凝土独立墙,为了保持上端的水平,把地形上端的起伏,把地形的起伏以其断面的地表轮廓浮现在墙的侧面上,边缘高度1。5M是指墙与切取的地形的标高差。最后,这墙也是塞拉所说的容器里,在这"量器"周围走,在上上下下的过程中,观察者已切身地把握住了基地的形状。(1。5M的高度是根据沿墙行走时给人以由开放到闭合,由闭合到开放的变化的高度而设定的。)因而这样的认识决不是表象的直接的东西,而是"累积的"、"慢慢发展的"过程。1982年,塞拉把"shift"中的自然斜坡换成台阶,把作为量器的墙换成横梁,与"shift"同样根据水平方向的指标物来定位行动告诉垂直方向的运动,由此制作成为安藤忠雄的作品中,被改编成1984年"中山邸"中外部台阶和横跨其上的梁,最近的"六甲集合住宅partII"中也一模一样地被利用。还有一个仅仅只是改变了尺度的例子:在JR京都火车站竞赛方案中,在仰视得见双门状结构的位置上,垂直方向的流通,是在中央圆形通高中,设置的作为中心的台阶,以期达到同样的空间效果。同时期的塞拉把柔和曲面的条形钢墙设置在都市空间中,作出了人之流动的新规定,揭示了对应带来的所谓形态认识的都市活力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是因为产生争议而最后被撤去的曼哈顿联邦大楼前的Tilted Arc,这样独立的弧形墙最初作为建筑组成要素是在"小筱邸"的增建部分,以后成为安藤忠雄作品的中心建筑图案。
安藤小筱宅模型复原

 

安藤小筱宅模型复原

 

安藤小筱宅模型复原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725) | 类别  

前一篇:像吗??

后一篇:一则故事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