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菜市场是居民在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也是能够体现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特色的一张名片,它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商品交易的空间,更为一座城市打上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烙印,无法磨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科技融入日常生活带来的是生鲜超市、新零售等一批新业态的出现,这使很多传统菜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尽管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新业态给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效率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但是面对这冷冰冰的高科技,也不禁令人想念菜市场中那些“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
面对这些新业态带来的冲击,许多城市的经营管理者坐不住了,开始着手对在地菜市场改造升级,努力挽回其在彰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的地位。除了在治理方式、外观等一些棘手问题上进行大刀阔斧地整改之外,针对现代社会的需求,还对菜市场的功能定位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演变成具有公共意蕴的文化场域,将菜市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意义凸显出来。
传统菜市场该如何改造?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菜市场也曾遭遇过这样的危机。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出于方便管理等因素的考虑,政府曾出台限制菜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城市菜市场大面积关停,一些原本经营火爆的菜市场迅速消失。这种菜市场“沙漠化”的情况给城市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地区的公共空间管理者经调研后决定,重新在城市中设立菜市场,但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
菜市场对于城市及居民的意义不可小觑。那么传统菜市场该如何改造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策略,给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圣卡特琳娜市场——改造外观营造市场内外统一的城市风景线
到巴塞罗那旅游的人一定不会错过这样一个网红景点——圣卡特琳娜市场。其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加泰罗尼亚广场的东南方向约400米处,当时这里是作为巴塞罗那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圣卡特琳娜修道院为人所熟知,1835年一场暴乱的发生,这座建筑在大火的无情“吞噬”中消失了。直到1844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教堂焚毁的旧址上修建一座大型市场,四年后,这座承载着巴塞罗那市民100多年来柴米油盐生活的室内市场“圣卡特琳娜市场”便建成了,在之后的近150年时间里,这个市场作为当地的食品交易中心日夜不息地运转着,直到1997年,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它又经历了一次历时8年的改建,终于在2005年竣工,呈现出今天的繁荣的样子。
全新的“圣卡特琳娜市场”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恩瑞克·米拉莱斯设计,为了保护古建筑原有的风貌与历史文化气息,他的改造主要是在重叠的历史旧建筑上进行。他保留了老菜市场西、北、东三个立面,并在东部的一角,保留了一块挖掘现场,让经过这里的人们能够轻易地看到。他给老菜市场设计了一个彩色的马赛克大盖子,起伏多变的形态和活泼跳跃的色彩使它与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市场屋顶共使用了367种颜色共计32万片彩色瓷砖,颜色来源于市场内售卖的各类蔬菜和水果,这样一种足够鲜艳、足够亮眼的颜色也体现了巴塞罗那人热情奔放的民族文化特点,体现了它的城市精神。现在,圣卡特琳娜市场依然是巴塞罗那市民每日光顾的生活场所,除此以外,大批的海外游客也会造访此处,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景点,也成为了他们了解西班牙人生活状态的窗口。
▲ 圣卡特琳娜市场的马赛克屋顶
新富町文化市场——从菜市场到文创项目的改建
新富町市场的前身为“绿町食料品小卖市场”,位于台北艋舺,是现存的仅有日治时期公有市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2年的历史。该市场于1935年落成,是日治时期较后期完成的公有市场。在30-40年前,新富町文化市场曾一度到达兴盛期,承载了台北市民日复一日的生活。但在之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围私设摊商的聚集、其它邻近市场的新设而使客源分散,最终又因传统市场的消费人口凋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新富町市场逐渐没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改造前的新富町文化市场
尽管传统经营形态的新富町市场随之没落,但因其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台北市政府希望可以活化场地再利用,对新富町市场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升级,将其从一个传统的商品交易空间转变为具有公共意蕴的文化场域,并承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功能。2005年,是新富町市场的历史转折时期,它从大家眼中的破落市场,演变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空间,于2006年正式被指定为市定古迹,数年后,古迹内的摊商陆续迁出,并于2013年由台北市市场处完成了空间修复。
台北市市场处在2013年完成古迹的修复工程后,于2014年公开招标,由忠泰建设得标取得了新富町市场的九年经营权,引进了大批设计师与青年创作者,来活化当地产业。直到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场作为一个全新的文创空间再次开放,其中设置了餐桌学堂、巷仔内教室、展演空间、市场史脉络常设展、创意协作空间、进驻办公室、复合式餐饮空间等多种多样的公共空间形式,并引进了都市、建筑、艺术、设计、文化等多元的创新能量,将一个老旧的菜市场转化为了具有公共意涵的文化场域。
新富町市场将原本的市场买卖、生活、社交的场域意义,重新以饮食教育、文化推广、区域再生等问题为核心,定义其存在的基本意义。不仅延续了场所的精神,同时还扩展了新富町市场在功能及价值上的广泛性与开拓性,让其古迹作为本地社会议题讨论的基地,又使“容光焕发”的新场馆成为连结当地与外部社群的沟通平台。
西安建国门菜市场大会——一场别样的生活市集
建国门是西安南城墙一段最东边的门,开于建国后,门内道路为建国路。在建国路的信义巷里,有一个很大的农贸综合市场,这就是“建国门综合市场”,人们习惯称之为建国门菜市场,距今已有将近20多年的历史。它的所在地,曾是西安市平绒厂的旧址,当时的厂房大多被保留下来,外立面的墙壁和车间高窗几乎没有改变,内部曾经的织绒车间、仓库等则被改造成了果蔬肉蛋类经营大厅、水果经营区、水产豆制品经营区以及餐饮小吃城等公共空间。而菜市场中大部分的经营者,在这里也已经待了超过十年以上,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全家老小都以这一片区域为中心,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围绕着建国路这片方寸之地,为一个小小的摊铺而操劳着。
为了“保留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本地Local团队依托菜市场自身独有的日常生活气息,对建国门菜市场进行了持续的“微更新”与“轻改造”。他们在规划中,计划将在未来的菜市场及周边区域,融入美食、民宿、咖啡、杂货、阅读、展览、酒吧等元素,来营造与展现“市井西安”的独特魅力。而“菜市场大会”的召开,吹响了这片土地微更新系列的前奏。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买到日常在传统菜市场中出现的那些瓜果蔬菜,还能意外地发现很多创意灵感在食品领域的体现。市井文化与时尚文化进行碰撞最终出现了不一样的火花。这场别样的生活市集中还有现场乐队演奏与城市文化分享座谈会,一些艺术家与餐饮家深刻畅谈了自己内心对于菜市场的想法与感情,他们认为菜市场是一座城市市井文化的深刻体现,但是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些新业态的出现而被逐渐淘汰,如果可以把菜市场跟年轻、时尚结合起来,还能够让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愿意接近市井地气,愿意经常来逛逛菜市场,了解生活。
▲ 城市文化分享座谈会
西安建国门菜市场大会将菜市场作为一个公共场域,不仅发挥其自身具有的商品交易功能,还使这块场地变成一个可以交流思想、完成文化体验的场所,用创意的想法和设计为传统菜市场增添了一份生气,使其演变为更加具有价值的公共空间。
总结
尽管传统菜市场在最近几年受到生鲜超市以及新业态的冲击,但是其对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将永远不会削减,因此,对传统菜市场的保护与改造刻不容缓。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菜市场的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但是其往往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原有面貌上进行创意性更新。无论是外观的更新改造,还是新业态的加持,抑或是将传统菜市场的市井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我们都可以看到,菜市场自身具有的市井风貌被完整地留存了下来。在此基础上,融入一些潮流文化与时尚文化,将菜市场的功能进行拓展,使之不仅仅具备商品交易的功能,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场域而存在,以此来增添传统市场的活力,更好地迎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万维商业空间设计,零售空间设计领航者!(更多超市设计案例:http://www.onewedesign.com/ 企业QQ:2046381670 咨询电话:15768562771)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