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muyiqingqing's Blog

个人档案

周伟

没有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统计信息

博客:4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2009-05-11 16:56)

转载贾方舟·博客

copy Bookmark http://jiafangzhou.blog.artron.net

文/贾方舟



 去年11月去苏州参加一个会议,抽空与朱青生、虞村去看了苏州博物馆。此行的目的甚至不在参加会议,只是想看看好久以来就想去看的苏州博物馆——不是看里面的藏品,只是看建筑本身。

K

新建的苏州博物馆是为国际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贝聿铭所设计。贝聿铭曾经以设计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的新馆而闻名,北京的香山饭店是他80年代的作品。在这座建筑中,他已经融入中国园林建筑的许多因素。

 

贝聿铭是苏州人,虽然在现代社会,落叶未必归根,但思乡恋土之情还不时会萦绕心头。功成名就的贝老决定为家乡做点奉献,于是,亲自动手设计了这座博物馆。据说,这是他的封山之作。如何能不来看看?

新建的苏州博物馆规模不算大,就坐落在原馆(拙政园)旁边。参观时,可以直接从新馆进入老馆。博物馆正门对面横着一条小河,河的彼岸就是古老的民居。这样一种布局,使我们不必费力就可以连续看到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苏州民居、苏州园林和由苏州园林蜕变演化而来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博物馆。

 

就整体而言,我以为贝老的设计还是精心的,尽可能地汲取和融入了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以深灰色的边线切割和包围一块块白色墙面,是这座建筑的基本语汇。建筑主体后面有亭台水榭,还有用精选的石头堆叠出的人造山水,这无疑也是源于苏州园林的假山石。但由于其设计观念和几何化的设计框架依然是西方的,所以那种整齐的几何体很难获得传统园林中那种自然天成的境界。

 

出生于镇江的朱教授从小对江南园林耳濡目染,从走进新的苏州博物馆,他就一直感觉不对劲,从建筑外形到许多细节处理都被他一再挑剔。当我们从新馆进入老馆后,他刚刚还有的那种不自在和失望感一下子烟消云散,整个身心融入到那种由建筑创造的空间氛围之中,显得浑身清爽和愉快。我是北方人、局外人,是旁观者,因此,对建筑的审视无法参杂个人经验,更没有他那么敏感、苛刻和挑剔。江南园林如何在建筑上走出新境,这位江南才子似乎有自己的一套设想,当晚,他就召集他的苏州朋友聚会,商讨在新园林建筑上有没有更接近他的理想可能性。

 



但不管如何评价新建的苏州博物馆,贝老在这座建筑设计中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先例:即如何把传统的建筑语言转换成现代的建筑语言而又不失传统风格。这也是面对所有艺术家的一个问题。就此点而言,我们不无启发。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新苏州博物馆正门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

从内院看主体建筑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从内院看主体建筑(局部)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用石头堆叠的园中人造山水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仰观中庭,可与15图对照

挑高的山墙造型很像是有屋脊的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新馆与老馆的对话:强势与弱势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老馆与新馆的对话:优势与劣势f+f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新馆与老馆和谐相处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新馆的线由此借鉴而来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新馆的线受此启发而来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老馆这两条屋线组合得太美了!那半条微微的弧线在新馆中是找不到的。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为了让我充分领略老馆这一角在空间上的微妙变化,可爱的朱兄放下北大名教授的架子,亲自把垃圾桶移到右边。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垃圾桶被移走后,这一角立刻显得利落,过道内外,一方一圆,诗意盈然。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门与门之间的呼应、线的分隔与连贯,无不启示后人的创造。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站在新馆门口看对面优美的民居建筑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走到近处看看,这样怀旧的民居建筑在苏州已经稀有

苏州园林与贝聿铭大作

 

  无意于设计,却是最完美的设计。我太爱这组建筑,也太爱我拍摄的这张图片了。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91) | 类别  

前一篇:墙壁小收纳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