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到磬石山(现名庆云山)看看。倒不是我一时心血来潮,悠然怀古。实在我也算是个“石痴”。从岗位上退下来,一头钻进石头堆里,那女娲采灵璧石与雨花石等和在——起炼成五彩石浆补天的传说,那孟尝君千里迢迢来磬石山采石制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象中的磬石山,一定是风光旖旎、峰回路转,云雾缭绕、古木苍天。是个令人心往神追的去处。
癸未初冬的一天,我和编辑部的几位同行,—起陪徐州电视台两位记者去磬石山采访。汽车沿104国道欢快地向东南方向疾驰。出两山口,过双沟、渔沟镇,再向东北约2公里,穿过一个林木掩映的村庄,来到了磬石山下。
这,就是闻名遐迩、令我魂绕梦牵的磬石山!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磬石山不算高,相对高度也不过七、八十米。山势稍平坦,从西南方向向东北延伸,望不见尽头。山坡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刚收过庄稼的坡间零零星星的田块里,还残留着——些枯枝败叶。天阴沉沉的,山风吹来凉溲溲的。远处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只有—些田块里刚刚钻出来的嫩嫩的麦苗和偶尔从村边林间掠过的叽叽喳喳的鸦雀,还显得有些生机。
一切是那样的恬静,还有点神秘。
不远处立着一个三角架,几位石农正在作业。我们沿着田间小路上去。一个新挖出来的土坑,方圆有二十余平方米。坑内约2米深处,一块巨石已显露出来。石面上沟壑交错,洞窍剔透,有十几吨重。我跳到坑底,—股泥上的芳香迎面扑来。用手弹一弹巨石的边缘,发出清脆的声响。一位五十开外的石农,正用铁铲剔石上沟隙中的泥土,饱经风霜的脸上掩饰不住得到—方上品奇石的喜悦。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灵璧石!是令多少石迷如醉如痴的灵璧石!我在磬石山上看到了灵璧石出土的全过程!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里载: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采取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以刃遍刮两三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或竹帚兼磁木刷治清润,扣之,铿然有声。
灵璧石是一种结晶很细,结构致密的碳酸盐岩经浸蚀而成。因石质坚硬厚重,体态瘦、透、漏、皱,可形成奇特造型,“击之余声”。为历代文人骚客、达官显贵和各阶层人士所喜爱。
这时,一位银发苍髯,精神矍铄,颇有点仙风道骨的儒者飘然而至,他向我们介绍了灵璧石形成的经过。
灵璧县境内在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距今约8---4.4亿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境内,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这个时期,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今各类石矿体。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
进入古代(距今约4---2.3亿年),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直至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经印支构造运动后,这一带才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同时,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
进入新生代(距今1.2万千年),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近1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击平原地层。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经过复杂漫长的地理变化,形成了特殊地质和造型的灵壁石。
我们告别了石农,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向山北麓的宋代旧石坑走去。在一个采石场边,我们停住了脚步。采石场的纵剖面上,—层—层黝黑发亮的岩石呈“S”形向左右两边延伸。这是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的褶折经亿万年动荡留下的痕迹。这种岩石是黑色泥晶结构,黑中闪光如镜,扣之有声,音韵悦耳。这一带是灵壁磬石的正宗产地。
灵璧磬石见载于《尚书·禹贡》篇内,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和物产的志书。书中“泗滨浮磬”指的就是灵璧磬石。山因产磬石而得名。磬石为片石,石片由数公分、十多公分到二、三十公分不等。石片两面平滑,大小厚薄可以随意切割,是生产编磬的最佳材料。战国时孟尝君遗使者来此采的就是这种磬石。明洪武年间也曾以灵壁石为磬遍赐各府治文庙。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邀游太空时,向全世界播放的悦耳的《东方红》乐曲,那清脆悠扬的旋律就是用此地产的磬石制作的编钟演奏的。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