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陈力的博客

个人档案

陈力

福州大学
橱柜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69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花园设计导则研究

(2017-06-14 11:05)
标签:

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使设计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要求设计领域迅速发展成一门科学学科。在这场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中,设计与研究的关系成为核心的内容。高校中的设计教育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列入课程内容,而设计师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研究项目中承担任务。但是,设计师的认知、思维和行动模式与符合科学范式方法论的研究标准之间存在矛盾,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设计师的研究工作。这样的问题同样反映在风景园林学领域。

“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理论的发展为解决这种问题提供了基础。设计研究是 “一种从‘设计师式思维方法’(即项目导向)的观点考虑,对与广义人类生态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的体系化探寻和获取。” 设计研究内含三位一体的研究范畴,包括“针对设计的研究”(Research into/about design)、“为了设计的研究”(Research for design)、“通过设计的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其中“通过设计的研究”对设计学科发展来说具有方法论层面的重要意义,它是指“作为本质内含于设计的研究和设计过程。设计人员/研究人员直接与研究目标的联系和塑造相关。” 通过设计的研究作为一种理论模型被设计研究领域广泛认可,但是如何在研究项目中具体实践这种理论模型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目前工业设计、通信设计领域内的研究案例较为丰富,而风景园林学领域内有意识地按照“通过设计的研究”的方法体系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模型的案例却非常难得。

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风景园林和环境规划系的Jürgen Weidinger教授长期从事设计实践和教学工作,一直密切关注设计研究的发展,他在自身的设计实践工作中对运用“通过设计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将就他的一个研究案例进行介绍。


2. 案例介绍: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
2.1 研究背景

在德国众多的绿地类型中,有一种被称为“市民花园”(Bürgerg?ten)。之所以被冠以“市民”之名,是因为这种花园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是通过个人或团体的承诺,使用者自主地对自身所处环境和生活质量进行改善的行为。这种花园的特点在于,植物材料的获取依靠捐赠,栽植养护工作依靠使用者自身的组织,公园内的园艺活动也是由使用者自己安排。通常市民花园都是作为城市公园中有明确界限的独立组成部分来经营。这种虽然处于城市公共绿地中,却由私人或特定团体独立经营管理的小块绿地,脱胎自德国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

20世纪初,在城市公园发展的初期,为了解决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养护资金不足的困境,Leberecht Migge通过指导项目设计和实施发展了“殖民花园”、“赢利花园”等由一系列小块绿地组成的能够达到收支平衡的公园。与那些强调城市空间公共性,向城市居民完全开放的城市公园不同,这种公园虽然同样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却强调小块绿地使用者的自主性和私密性。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产业工人一般具有农民背景,在此类小花园里的园艺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籍。这种效果与几乎同一时期在北美大陆兴起的城市美化运动一样,达到了改善城市卫生条件,抑制生态危机,缓解社会矛盾的效果。除此以外,对于德国北部的居民来说,地质和土壤现状发育在冰川遗迹之上,先天不足的农业条件无法为自身的生活提供富足的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殖民花园”、“赢利花园”为水果蔬菜等产品的自给自足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质量。此后,这种将公共绿地化整为零分配给私人或团体使用的小花园在二战之后德国城市居民生活极其困苦的时期也为缓解食物短缺、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此类绿地后来又受到“广亩城”、“邻里花园”或“社区花园”等理论中与其使用功能颇具相似性的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市民花园”。

由于具有特殊的使用形式,“市民花园”成为一种公共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尽管历史上它的功能和形式早已存在,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管理机制和规划设计规范中,却没法找到可以直接对应的内容。而且,市民花园的规划建设需要高度的使用者参与。使用者参与的机制如何制定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如何在规划设计方案中具体落实,都是需要摸索的内容。因此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市民花园的规划设计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2.2 研究问题

现实的问题引领设计实践向设计研究的转化。在此案例中,关于“市民花园”的设计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开放性的公园区域建立市民花园应该依据什么样的设计原则?例如,占地面积应有多大?公共开放区域与私密区域比例如何分配?

第二,对于一种公共性和私密性兼备的特殊公共空间,应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具体而言,潜在的使用者是什么样的群体?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应该达成什么样的法律契约?为私密空间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仓储区、边界区域 应该如何规划和管理?

第三,如何将来自公众参与过程的使用者意愿进行整合并具体落实在具有美学价值的设计方案中?通常情况下,“民意”的表达只能反应流于泛泛的愿景,很难对具体设计方案起到贡献。而针对市民花园这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利用形式,公众参与是使用者与管理者之间必不可少的交流环节,因此需要发展针对不同情况的参与过程,并与塑造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结合,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2.3 研究过程

在本案例中,设计研究的过程并非仅依赖于某个单独的设计案例,而是将多个设计方案纳入一项整体的研究计划中。针对市民花园设计原则的研究,Weidinger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在特定研究背景下的设计实践结合方案研究,“……实验要首先采用普遍的规划原则。然后与命题对应的规划原则将被置于两个公园场地设计的框架内进行检验和完善……”


2.3.1 设计原则的确立

在确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之后,研究进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根据普遍规律订立设计原则。具体到本案例中,Weidinger教授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市民花园应置于其所在公园内的核心位置,并形成公园的显著特色;
市民花园应在空间上与公共开放区域分隔,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私密性,并保证使用者在其内自主设计、自由发挥的可能。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市民花园的设施应兼顾公园游客的使用;
市民花园内应配备达到家庭花园(Kleingartenanlage)标准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因此市民花园应相对集中布局,以高效地配置基础设施;
市民花园的边缘区域由使用者负责维护,边界高度应超过视高以遮蔽视线。使用者自行改造边界,如增加额外的入口和窗户,需符合统一的设计导则,而市民花园内部则不受导则约束。这点类似城市规划控制性法规对建筑外立面的管理与市民对自家住宅的内部装修之间的关系;
市民花园的使用者群体可能是个人家庭或学校、幼儿园、文化团体、专业社团、移民群体等不同组织。花园的设计应在一定空间结构基础上适应不同使用者群体各自的人员组成、组织结构和使用目的,具备弹性化设计改造能力。
市民花园所在公园的业主应为花园的扩建和配套设施供给负责,并与使用者群体签订具体的合同协议。
2.3.2 对设计原则的实践检验
设计实践──奥沙茨小城的租赁性城市公园(Verpachteter Stadtpark in der Kleinstadt Oschatz)

公园位于萨克森州的奥沙茨,建成后马上成为吸引该地市民关注的热点。这座公园被旨在推动残疾人与健康人共享生活的生活互助协会(Verein Lebenshilfe)租用。租赁协议保证未来公园面向所有游客开放。公园内灌木树篱围合的花园空间容纳了令人吃惊的多样内容:动物园、植物园、主题公园、游乐场和运动场等等。这些花园空间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改变。而这些花园各自的空间结构以及花园所在公园的整体结构可以保持稳定持久。以树篱为边界的花园在这里有双重作用,它不仅容纳了公园内部令人吃惊的丰富内容,还为这座座落在草原上的公园营造了独特的空间特色。在前文所述的设计原则下完成的这座公园成功地提供了开放式公园空间与内向式花园空间相互协调、统筹的第一手设计经验。


图1:奥沙茨城市公园总平面图及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2:奥沙茨城市公园现场照片1


图3:奥沙茨城市公园现场照片2


图4:奥沙茨城市公园现场照片3


方案研究1──普尔海姆小城郊区开放公园(Weitr?umiger Park am Stadtrand der Kleinstadt Pulheim)

克隆附近的小城普尔海姆打算沿着北部的城市边缘发展城市公园带。长方形的农田形成这一区域显著的大地肌理,其中一些前些年停止了耕作。新的计划是将这些停耕的农田与小块建筑用地结合建设公园。Weidinger教授在他的方案中运用了在公共空间中建设市民花园的设计原则,与较小的建筑用地地块结合布置市民花园容纳新的使用功能,而保持大空间的开敞空旷并保持原有的土地肌理。市民花园中包括了家庭花园、学校花园、游乐场等新内容。这些场地的边缘用加倍种植的双排树列界定空间,形成与周围环境相比而言非常突出的景观特色。这些阔叶树树列不仅能够整合组织零散的小空间,而且不会影响视觉的通透,使场地上特有的空旷开敞的空间特点仍然得以保留。这个设计项目是在大尺度公共空间中对市民花园设计原则的检验。应用市民花园的设计原则成功解决了此类地区缺少运动、游乐设施、家庭花园空间的问题,证明了设计原则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实用性。


图5:普尔海姆小城市郊开放公园总平面图


图6:普尔海姆小城市郊开放公园景观效果图


方案研究2──柏林莫阿比特邻里花园(Kiezg?rten im sozialen Brennpunkt in Berlin Moabit )

此设计项目的开展建立在相对特殊的管理基础上。该行政区园林局不负责园林的维护管理,而是为现有的废弃货运站寻找租赁者。将来围绕货运站建成邻里花园后,租赁者获得的盈利用来提供公园的维护资金。租赁者提供维护资金后,不必负责公园的全部维护管理工作。具体的维护管理工作由邻里花园内布置的市民花园的用户群体来承担。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围绕货运站的各个区域被布置得非常紧密以减少需要维护管理的面积,并在其中布置市民花园由使用者自行设计、建造和养护。在Weidinger教授最后提供的方案中,整个社区花园的外围边界强调与周围的差异和对比。内部用修剪的灌木围绕市民花园,形成私密感。外部用木质平台环绕儿童游戏区,用兼做植物攀爬架的护栏网围绕青少年游戏区,以长椅界定草坪区。以此来强调各个分区的边界,对应设计原则中的第二条内容。这种强调边界和清晰界定分区的结果是,市民花园内部的私密性得到保证,而且围绕老货运站形成了可以包容各种利害关系和各种不同活动的优美共享空间,既使公众参与过程中收集的多样化提议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落实,也保证了美学上的设计标准,防止了未来使用过程中无序地自发设计对空间品质的破坏。另外在路面和照明系统的设计上充分满足了辖区园林局“零维护管理”的要求。这个设计项目在进一步实践设计原则的同时,对各个利益相关方通过市民花园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验。


图7:柏林莫阿比特邻里花园总平面图


图8:柏林莫阿比特邻里花园效果图——市民花园内部景观效果


图9:柏林莫阿比特邻里花园效果图——分区边缘景观效果图


2.3.3 总结设计经验形成结论

设计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设计结论的概括总结,包括设计方案的发表和研究论文的发表。本案例中,Weidinger教授以发表论文的形式主要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市民花园的设计原则在以上三个案例中得到检验,证明此设计原则对市民花园设计上的不同具体问题具有适用性;第二,设计原则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尤其是边界设计的重要性在设计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设计成果中得到了强调;第三,设计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通过公众参与过程处理“外行审美观”和设计师的“传统主义立场”之间关系的成功经验。关于这点,Weidinger教授最后总结到“它证明,高品位高要求的美学设计和市民公园是可以互相结合和转换的。借此可发展一套合适的参与设计的方式。使用者群体的选择过程以及良好邻里关系的建立等的经验对将来的规划项目十分有益,很有实用性。”


3. 小结与评论
3.1 研究路线图小结

这项“德国市民花园设计导则研究”展示了一种在风景园林学领域内“通过设计做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的思维路线图(如图)。此路线图表达的思维过程中,设计研究的起点是特定的设计问题。本案例中具体的设计问题是市民花园这类具有私密性并需要使用者充分自主参与的特殊绿地类型如何在开放性的公园区域内规划设计和管理维护。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师作为研究人员,发挥设计专长,从以往积累的设计知识中选择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初步设定了此类绿地的设计原则。然后预先设定的设计原则在一系列相关设计项目中被加以运用,成为解决这些项目中各种具体设计问题的思考原点。这些项目包括建成的实际项目也包括实验性的方案研究,除了实现具体的设计需求,他们还被置于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之中,成为验证设计原则的实验。这些设计项目的设计成果并非互不相关的个体,相反对于形成最终结论它们共同做出贡献。因此,所形成的结论不仅仅是“设计”的结果,而成为“研究”的成果。研究成果可以是对最初设计原则的“证实”也可以是“证伪”,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会重新作用于设计原则本身,使其得到发展。被验证之后的设计原则为此类绿地未来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或教训,成为可以脱离具体设计项目本身而存在的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知识。


图表1:设计研究路线图


3.2 研究路线图评论

本案例提供了一种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进行设计研究的清晰路线图,通过此路线图我们可以发现设计研究中的设计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项目中的设计行为之间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以满足一定设计需求,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为目标,设计行为的终点是设计成果或设计产品(artifact)的产生。这个过程在本案例中已经在为了验证设计原则而进行的“设计项目”中完成,并且多次重复。通过研究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展开了另外一个过程(图中蓝色部分),转向对“设计知识”的探究,这使具体项目中的设计行为的目的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虽然就设计过程和设计行为本身而言,两种过程之中的设计行为不存在明显区别,但是设计过程和行为所处的背景和整体框架决定了两者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设计实践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背景化”(contextualization)。

本项设计研究的路线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对未来的设计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首先,整个结构的最终目的是设计知识,而不是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建设;第二,整个过程都依赖设计师的经验和设计能力,即设计专长;第三,路线图反应了设计知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并符合科学研究中“提出命题或假设──实验验证──结论推导”的普遍过程,因此所形成的成果可以超越设计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的成果进行交流。


3.3 问题与讨论

虽然通过本设计研究案例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严密的研究路线图,但是从设计研究发展现状看,设计研究尤其是“通过设计的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的实践方法仍然比较模糊且存在争议。其中得到共识的部分是“设计的行动、成果应该成为解答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且设计的行动和成果不是为了解决一个眼前的具体设计难题,而是为了增加知识和理解的积累。”(Rosan Chow,2011)在坚持此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存在多种研究路线图。

在不同的设计研究探索中,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通过设计实践尝试的研究方法表现了不同的关注方向,成为引起相关领域重视的成果。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研究为例。他通过一个独立设计项目,针对设计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不同设计问题,以设计方案应对设计问题作为解答,在设计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知识并即时反馈回设计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检验,最终不仅形成设计成果(artifact)而且也总结和积累了设计知识(design knowledge)。研究的过程寓于设计的过程之中或者说本身就是设计过程的本质,设计问题界定的过程就是设计师作为研究人员对同类设计对象重新剖析和理解的研究过程,设计问题得到解答的过程就是通过设计能力产生新的设计知识的过程。这符合现有的“通过设计的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理论模型中所阐述的设计研究特点。整个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成为研究的基础,研究问题随着设计过程从模糊到清晰逐渐得以界定。这点明显区别于本文所述的设计研究路线图中,像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设和命题一样提前提出设计问题,并将设计案例基本等同于科学研究中“受控的实验”的方法。

由此可见,产生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不同研究路线图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在风景园林学领域施行“通过设计作研究”的经验,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和形成继续对这一方法论深入讨论的余地。


4. 结语

设计研究本身是一个正在进行讨论和快速发展的年轻研究领域,它的发展目标是最终推动设计发展成一门学科,即设计学。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于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通过设计的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的探讨,尤其是这种理论模型的实践,仍处在积极探索和讨论之中。Weidinger教授的研究案例是风景园林设计领域为设计学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为这种理论模型在我国风景园林学领域内应用提供了参考。我国社会目前快速发展,风景园林市场保持庞大规模,设计实践项目数量众多,大量设计人员在从事设计实践工作。这是开展“通过设计的研究”的优势条件。希望“设计研究”案例的介绍能够为风境园林设计领域充分发挥优势以开展研究工作发挥一定借鉴意义。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56)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