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张晓伟的博客

个人档案

张晓伟

常春藤
合伙人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30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Zentrum Paul Klee

(2017-06-05 10:24)
标签:

 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Paul Klee)

保罗•克利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音乐家与诗人,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史上绝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出生于瑞士,却在德国扬名,之后在瑞士伯恩(Bern)度过他大部分的人生。克利的创作超过万件,拥有约四千件作品与其文件资料的保罗•克利基金会终于在2005年6月为艺术家的作品找到了永久的家–由意大利建筑师皮雅诺(Reno Piano)所设计的保罗•克利中心(Zentrum Paul Klee)在众人的期待下正式闭慕。

保罗•克利中心的造型为一个有如三座斜坡所连结而成的钢架建筑,建筑师皮雅诺的原始构想来自于将建筑物当作是“大地的雕塑”来设计。他的设计理念与艺术中心模型曾在200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出现,当时便有许多人对这个充满几何学线条的造型设计给予高度的评价,建筑界也好奇皮雅诺如何让一个艺术中心走出美术馆的既有概念,同时让建筑与艺术家的创作及地景融合为一体。

宛如波浪起伏的动线形屋顶承载出整个建筑的外观,每条形塑蜿蜒屋顶的钢架皆长达4.2公里,每一个线条又具有不同的波浪起伏幅度。这个自由意象的几何线条不但契合了克利的艺术创作精神,同时犹如在大地上展开了一座充满动感的拱道,延伸而至穹苍。

除了特殊设计的钢架之外,另一个特色是每片长150公尺,以及高度不一、最高为19公尺的玻璃。由流动线形的钢架与框廓完整的玻璃所区隔开来的上下两个楼层,以及原来的流线造型让整个建筑体呈现乱中有序的风貌。

光、光源、与透明感是皮雅诺另一个特别费心思索的设计重点。保罗•克利的作品大多为纸本,因此保存与展示时对光线的照射必须特别注意,以免破坏艺术品或者因此而增加了脆弱的毁损性,因此让室内光源控制在240度烛光的照明度是建筑师设计美术馆时绝对必须考量的。

一连串的因缘际会下,1991年起伯恩的艺文界兴起为克利作品设立永久典藏中心的提议,1997年筹备中心设立,收藏家开始捐出作品,克利的媳妇也在这个提议下愿意将作品全部捐出,并且由市政府当局主持整个兴建计划。计划的进行非常顺利,除了作品的收集完整外,艺术中心的兴建也获得了一大笔土地的捐赠,整个城市将这个计划以西班牙毕尔包的古根汉兴建案当作范例来规划,土地捐赠者Maurice Mueller直接推荐由皮雅诺担任这个重责大任,未经竞图评比的过程,建筑师直接产生。

瑞士首都伯恩期待藉由保罗•克利中心的设计案,将世人的眼光带到这个欧洲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371)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