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是一门抽离于社会之外的艺术门类。
设计和艺术,应该为普通人服务。
——周子书
他叫周子书,
中央美院硕士毕业,
曾在中国美术馆担任设计师四年,
为国家领导人做过外交仪式的展览策划,
还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策展了《渡》
......
在这里,他每天接触的都是“高大上”的项目。
给知名艺术家设计展览更是家常便饭。
更有顶尖设计公司向他发出邀请,
但这个执拗的年轻人,
最后却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2013年,周子书34岁,
彼时他在英国的设计学院读他的第二个硕士,
就在临近毕业的前夕,
他挎着一个蓬皮杜博物馆的环保袋,
跑到了北京,住进了一间10来平方米的地下室,
成为北京百万“鼠族”中的一份子。
要知道,
“鼠族”是靠租地下室来生活的一群人,
他们大多像老鼠一样生活在地下。
不但要忍受阴暗、潮湿、混乱,
还要时刻面临被驱逐出去的困扰。
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收入不高,
又不想放弃在大城市闯一闯的梦想。
地下室问题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一名设计师的周子书,
自然不是要来这里体验人生百态的,
他觉得“有比艺术更为重要,
或者说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带着要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伟大畅想,
周子书一下子从“高冷范儿”变成了脏乱差中的一员,
他搬进望京花家地北里的一间地下室,
决定将改善地下室的面貌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地下室项目伊始,
他和身边的朋友交流,
得到的回应基本是:不可能,不现实。
但是反对的声音越强烈,
他越是要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周子书还把自己的想法发布到网上,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迅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地下室里也聚集起了一批有理想的设计师。
其实对于这位有着十年资历的设计师来说,
打造一个地下室空间又有何难。
而真正的难处在于,
怎样取得地下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呢?
为了了解到大家的真实想法,
他们走进地下室的每一间屋子,
跟每一个住客沟通、交流,
把“群众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是,现实始终是残酷的,
大多数住客都觉得他们
只是找个晚上可以睡觉的地方,
没有必要装修太好,
“装太好不值当的。”
既然大家都没有给予正面支持,
周子书决定先对自己的屋子进行示范改造,
他将房子的下半部分刷白,
而上半部分则以原始的面貌被保留下来,
象征崭新生活的白漆和原来脏脏的墙面进行接轨,
形成一个尖尖的屋檐。
也寓意着“一半梦想”,“一半现实”。
粉刷后的屋子立马引来了大家的注意,
他们都觉得这间干干净净的屋子很特别。
周子书眼见“邻居们”开始动摇,
就把所有人都请到屋子里,
让大家畅所欲言,
谈谈对生活有什么期许。
在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和需求后,
周子书发现大家都想要学会一门技能,
在大城市中养活自己,
是这些年轻打工者实实在在的心声。
于是,他找来了一堆晾衣绳和一些挂钩,
设计了一个“技能交换”活动。
在另一间屋子两侧的墙面绘上中国地图后,
把彩色绳子垂挂在天花板上,
参加活动的人拉一根绳子找到自己的家乡,
在小卡片上写下“我是、我能、我想”。
如果有人想交换技能,
就会拉起绳子的另一端。
一位汽车修理工,
希望学习环保和能源开发的知识。
一个烧锅炉的小伙子,
想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
......
周子书说:
“里边90%的年轻人,
他们身上展现的活力和对未来求知的欲望,
比地上的年轻人都好。”
经过数次的交换活动,
垂落的绳子像伞一样慢慢张开,
拉成了一个屋顶的形状,
所有人同在一个屋檐下。
最终呈现的是“墙”的隔阂都被一一破除了。
就这样,两间房子的改造迅速被传开,
在北京地下室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这个地下室越来越趋近于周子书设想的“异托邦”,
变成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现实存在。
2014年,凭借这个一鸣惊人的毕业设计,
周子书成为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十年来第一个拿A的中国学生。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他的设计项目,
还有不少商家想跟他谈合作。
2015年初,政府将亚运村
地下近千m⊃2;的空间交给了他,
但周子书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居住者,
他想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到,
也让人们听到彼此的声音。
于是,他们在小区里找到一辆废弃的垃圾车,
把它改造成一辆黄色的“调研车”,
推着这辆车,用4天时间,
在小区的不同地方征询到了187个人的想法。
在小区门口,他还发起了投票活动,
志愿者们设置了一个个活动摊点,
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见,
把这个地下空间变成大家心目中的理想模样。
从出租屋到私人影院到老年活动站再到阅读室等,
大家的想法层出不穷,
这间房子承载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周子书决定马上开工!
他们全副武装地把墙面清理干净,
刷上黄色,靛蓝等明亮的颜色,
让原本阴暗闭塞的房间,
瞬间变得亮堂起来。
再在墙面安上灯带,放上书架,
让地下不断生长,
发展为一个活跃的文化空间。
短短几个月之后,
地下室焕然一新,
再也不是藏污纳垢的“鼠洞”了,
进门时一个醒目的大箭头指引大家的方向。
随着箭头,一直往前走,
你会发现里面的功能区域应有尽有。
中间是共享客厅,而客厅的周围被分成13个房间——
健身房、台灯书屋、私人影院、创享教室、理发室……
房间的用途,就是当初居民们投票决定的。
理发店
共享餐厅烹制的食物
茶话室
老年活动室
绘图室
墙壁上随处可见中央美院同学的作品,
天马行空的涂鸦让整个屋子都活跃起来。
周子书把这个地方称为“地瓜社区”,
因为他让地下室变得温暖而明亮,
就像冬日里朋友跟他分享的烤地瓜一样,
让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周子书不但解决了地下室的通风问题,
在空间色调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选取了以暖色为主的亮黄色灯光,
一扫潮湿黑暗带来的沉闷和压抑。
学习区是空间占地最大的部分,
简单而不失格调的设计,
满足了学习的所有需求。
流线型读书室给孩子们带来完美的享受,
灯光明亮、功能齐全,
坐着读,躺着读或趴着读,
怎么舒服怎么来!
想要练出腹肌马甲线,
再也不用跑到外面去健身了。
这里有专业的健身房,
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基本诉求,
还有教练专门指导哦!
熊孩子总是喜新厌旧,
玩具见一个扔一个怎么办,
共享玩具屋让他们学会分享,获得更多的乐趣。
创新部落也是为孩子们定制的空间,
在这里,你可以亲自设计一款3D玩具,
把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表达出来。
为了让社区里的同伴一起参与生日会,
孩子们可以在创想教室举办party,
有缘的话,
或许可以碰到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朋友哦!
大人喜欢来这里聚会,
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小孩子们也喜欢拉着爸爸妈妈来这里,
共度周末的美好时光。
“地瓜社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手机,
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APP。
每个居民既拥有这些APP,
又可以利用这些APP创造价值。”
凭着这个项目,
周子书一举斩获2016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在地瓜社区真正面世之前,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周子书改变不了什么。
但周子书还是坚定地认为,
“我要一头扎进去,坐着坐着可能曙光就来了。”
只要你有实现理想的决心,
不可能终将变成可能。
●●●
欢迎转发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