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cendyzhou's Blog

个人档案

周圆


室内设计师

博客公告

有朋自远方来~~~~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6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从世博会建筑所想...

(2009-05-04 08:21)
标签:

一、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在各届世博会上都会留下一批精品建筑,造就一批建筑大师。如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这是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代表作之一,面积不大,但却是现代建筑的精品建筑,尽管曾经一度毁掉,但仍进行了复建,并成为重要的遗产;谈到安藤忠雄,也会提及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日本馆,同样,为世博会而建的英国水晶宫、布鲁塞尔原子球、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等都成为了国家活城市的标志。

然而参加世博会多次的中国,却从未留下像样的中国馆,一直以来,历届的世博会中国馆都被指不是建筑师的作品,而是广告设计师的作品。统观一下近几届世博会的中国馆,给人的印象就是把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生硬的放在建筑上,中国红,青铜器,长城,脸谱等等,毫无创新可言,难道堂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只能用这些来体现吗?

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全国上下都希望有一个作品能与我们的身份和地位相称,展现中国精神与风貌,反映我们国家的能力、活力和潜力。在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征集范围锁定在华人建筑师,有人说,中国建筑要有中国元素;有人说,现代建筑一定要简洁,我们希望很好地把握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度,但首先是中国特色,这是基本原则。在经过多轮方案筛选之后,最后确定为何静堂的“东方之冠”。

一个巨大的斗拱将冉冉升起,它是红色的,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富足、文明、吉祥与进步。这是上海当地一份杂志在介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时所采用的卷首语中国馆大面积地采用大气、沉稳的故宫红作为建筑物的主色调,色彩夺目,国家馆为,如同雕塑高耸于上,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为,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斗冠造型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传统的曲线设计被拉直,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

虽然从整个构思及表现手法看这是个不错的作品,比较一下中国传统的木构件斗拱和安藤忠雄在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我们还能觉得它真的能代表中国现今高度发达的水平吗?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中国建筑现状

 

21世纪的中国,北京、上海和其它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建筑师囊括一空,如国家大剧院、CCTV总部、奥运主体育场鸟巢方案、首都博物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电视中心等等。这些过分张扬个性,追求怪异的建筑作品赫然站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作为学建筑的我们真是感想颇多。

就央视大楼而言,库哈斯这样评价:“无论你站在哪里,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它都不一样,前后距离也有变化。我们并不想创造一个单一身份的标志,从而在复杂性和模糊性的设计中逃脱简约的束缚”。然而大家除了对这个造型很难接受外,对于其功能也产生巨大质疑。这让我们不禁想到美国建筑伟人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的“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难道打破这些传统,新、奇、特的就是好的建筑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怪异的建筑就应该成为我们地标建筑吗?其实从造型上看,给人的感觉就是新,如果作为一个雕塑,是很完美的,可作为一个建筑,那么庞大的体量给人的感觉除了新之外恐怕就是突兀、怪异了。

再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耗费大量的钢材,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作品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难道我们中国是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基地吗?

我们承认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的的确确存在差距,差距在哪,我们也经过很多思索,我们国家也有着很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建筑师也在不断的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然而我们国家的建筑师的大多心思都花在怎么揣摩领导的意思上,社会大环境和设计院的小环境都不鼓励有个性、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个人,要拯救建筑文化要先改变社会环境,但是这个代价无比巨大。梁思成、杨廷宝都曾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天才,但是他们回到中国以后的实践成就远低于他们在西方求时代所展现出来的才华,这完全可以说明我们国家大环境对建筑师能力塑造的巨大影响。

三、面对现状何去何从

   对于中国的建筑民族风格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堆叠的建筑所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因此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西方建筑学的影响,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和建造活动。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我们深切地感觉我们的理论建设严重地落后于实践,以至在设计和建造中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有人认为,当前我国建筑实践最大的危险是“跟风”;也有的认为“千城一面”是当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无论“跟风“也好,”千城一面“也好,都反映了我们建筑理论的贫乏和落后。因此,在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一味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68) | 类别 闲七杂八  

前一篇:Halloween: 万圣节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