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刘芳的博客

个人档案

刘芳

浙江大学
平面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50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对美的彻底挖掘、真正认识、全面了解

(2017-05-15 15:17)
标签:

摘要:美是什么?为何一个平常的女子,在情人的眼里,就美若西施,是审美偏差还是对美的彻底挖掘?毫无疑问那是对美的彻底挖掘、真正认识和全面了解。

关键词:情人眼里; 深度了解;相互影响; 审美差异;深度挖掘;

 

Beauty lie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It is a real understanding ,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thorough excavation of beauty.

 

Cao Guangyu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 and landscape Fujian,Fuzhou  350002

 

Abstract: What is beauty? Why would a normal woman becomes so beautiful like the beholder in the eyes of her lover, it is fatigued or thorough excavation of beauty?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a thorough excavation, a truly recognize and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to beauty

Key wordsLover's eyesDepth of understandingInfluence each other;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sThorough excavation;

 

.前言

情人眼里出西施亦作“情人眼里有西施”。原是宋代谚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里,那女子像西施一样美丽。千百年来,此话为世人所知,但我们一致认为这是心理作用、是自我的内心感受、是审美视角偏差,但是这样吗?那美到底是什么,何为美,何是真正的美?为何一个平常的女子,在情人的眼里,就美若西施,是审美视角偏差,不会疲劳还是对美的彻底挖掘?我想应该是对美的真正认识、全面了解,彻底挖掘。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由来及世人的看法

一提到情人眼里出西施,很多人都会问,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为什么情人眼里出的是西施,而不是其他三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施是四大美女中最早的,当时只有一大美女,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二是在这四位美女中,只有豆腐西施是出生贫贱,地位地下."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就是说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还有不嫌弃对方的地位、金钱,着重感情的意思.

“情人眼里出西施”中“情人”是审美的主体,审美的客体是他所爱的人。无论审美客体外在形象的丑与美,在审美主体的眼中,这都不是重要的。因为,无论丑美,都是审美主体主观世界所持有的。这也就说明了,在陌生人的眼里,她可能是相貌平平,甚至外貌丑陋无比,但在对方的眼里,就似花朵娇艳、胜仙女下凡,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富有迷人的魅力。正如古人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斯为得。”

但西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只有一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人显然不是在容貌美上赶上了西施,而是有情人被爱情影响了判断,怎么看自己的情人都像西施一样好看。这样的“因为我爱就是最美”的心理就是心理学和经济学里所说的“光环效应”。大风将至,太阳被一层云遮住,在太阳的周围就会出现一个光环,使太阳的轮廓模糊起来,不知确切的位置所在,既大自然里的光环效应。引申到社会中的人,光环效应是说某一个人或事物的某种品质或者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爱上了一个人,即使她并不漂亮,在情人眼里也是像西施一样的好看,爱屋及乌。

在世人的眼里,尤其是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她更胜西施,她变成了唯一,世间仅有,她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不能用世间一切的美好来替代,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有趣的心理学规律,那就是,审美评价是一种个性化感情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事物具有特殊的感情,那么他对于该事物的评价就会倾向与好的方面.即使在一般人看来是缺陷的东西,他也有可能看作是优点.

因此,似乎在世人的眼中,情人更胜西施,大家也理所当然认为这是审美偏差。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对美的真正认识、全面了解和彻底挖掘

同样一个问题,情人眼里为什么会出西施?毫无疑问,那是对美的肯定与认可,只是,不是因为审美疲劳,而是对美的彻底挖掘、真正认识和全面了解。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情人眼里出西施”虽然表现了意识中所具有的主观的特征,但这种特征的根源仍然是客观的,因为反映者的不同认识都是由于社会环境、实践经验、生活条件差异等原因造成的。而所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都可以在物质的过程中得到解释。不认识到这一点,把认识的主观性绝对化,那就确实是主观主义地凭感情用事了。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爱情体验主要是由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验到这种情感时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洋洋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总想触摸她、拥抱她、陪伴她,守护她,总是思念着她。而且爱者用心去感受自己所爱的人的美丽、善良、富有魅力,总而言之是用心去感受一切。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可能是假的,看见的也可能是假的,只是我们用心灵感受到的,那将是无比的真实,那是现实最好的写照。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看到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处,爱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开,就感到生活缺少了某些要素,失去了本来面目。也许由此就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一点淡忘其他人的倾向,似乎对方本身就是富有魅力的,就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觉。这种互相接触,彼此相处的愉快情绪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此,爱着就会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如在工作中、在嬉游中)去与对方接触,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去感悟、去挖掘。尽可能与所爱的人相处,尽可能深入的去了解对方,感受感知对方,进一步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思想活动,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了解以对真善美的发现。而且,爱者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想要与被爱者分享愉快经验的愿望,以至平时常听人讲,这种愉快的经验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变得令人愉快。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产生的第一个原因,他们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去了解,去阐述、去诠释,他们能了解到更加真实、清晰的彼此。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对情人的审美,人们通常都会给予着意地关注和细致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给予着意关注和细致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和好感所进行的细致感受和深入认识行为。通过对情人的更特意的关注和更细致的体验,能更进一步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甚至每一丝呼吸吐气都会尽收他的眼底,所以,刻意的关注,会让审美有更多的依据,更现实的理论论证。

第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取决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需求的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取决于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人的观念文化形态的虚幻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相对性。随着人的观念文化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会发生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就会发生变化,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还有,人的主观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不同,人对相应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也会不同。两个有情人在一起久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彼此沟通,甚至某些生活习惯也在不知觉中被改变、被同化,两人在一起会更有默契,也更加和谐,这种默契、和谐本省就是生活中的一种美,由此而带动的双方在彼此眼中的美,这种美是心灵之美、神态之美,这种美已经超越了表面的漂亮,它是人内心的写照,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经历的磨练而锤炼的精华,是审美认识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你认识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从外而内、由小及大、从浅入深的一个过程,从哲学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问题,由物质因素决定精神因素的过程,是认识事物本质本身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要求我们以一个全面发展的眼光、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美、阐述美、了解美、珍爱美、珍藏美,是对美的认识的深入,对美的升华,情人眼里出的西施,更胜西施。

 

.总结

综上所述,正如美学家普洛丁所认为的那样,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而是靠心灵去体验、去感受。用心灵判断,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间的审美,由于接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要基于深入地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钟爱其人。“西施”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非常有限,甚至只是他们只看到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如此轻易的作出判断,怎能全面、如何具体,又何谈正确?因此,他们眼里也就永远出不了西施。

因此,情人眼里出西施,不是审美视角的偏差,也不是此美不会疲劳而是主体对客体更客观的分析与认识,是对美的彻底挖掘、真正认识、全面了解和重新认识。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02)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