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蜀锦
蜀锦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汉而盛于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居我国四大名锦之首。
从公元前的战国传承至今,鲜有人提起蜀锦二字,然后辗转流连于经纬丝线间,听到的是时光的一声轻叹,历史的尘埃当真将这份诞生于千年前的细腻与温柔掩埋,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技艺,而是我泱泱中国东方瑰宝。
2008年初,由原成都蜀锦厂被整体兼并后全部失业中的部分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组建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刘晨曦,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程师胡光俊,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刘荣璋。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集研究、保护、继承、传承以及蜀锦产品生产开发为一体。至此,依托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周文蜀锦品牌正式成立,踏上寻锦的新征程。将尘封已久的蜀锦拭去历史的尘埃,让她低调而温润的华美重新呈现,这是周文蜀锦品牌的使命,也将是一段魅力发现之旅!
纹样集合
古蜀锦纹样集合:
名称:八瓣团花立雁纹锦
年代: 唐晚期
材料:丝质
规格:
文物介绍:
复原后的图案中心是一个八朵花瓣围绕成圆环纹样,一只大雁立于窠环中央,尾巴呈卷草状上翘。此锦样以深红色为地,用浅黄、绿两色显花。经线加有极强的Z捻。
其流行年代应在中唐至晚唐时期。
美国克利夫美术博物馆藏。
年代: 唐晚期
材料:丝质
规格:
文物介绍:
复原后的图案中心是一个八朵花瓣围绕成圆环纹样,一只大雁立于窠环中央,尾巴呈卷草状上翘。此锦样以深红色为地,用浅黄、绿两色显花。经线加有极强的Z捻。
其流行年代应在中唐至晚唐时期。
美国克利夫美术博物馆藏。
名称:黄地尖瓣団窠对狮纹锦
年代: 唐晚期
材料:丝质
规格:经向约31.5至33厘米,纬向约25至29.5厘米
文物介绍:
黄地尖瓣団窠对狮纹锦
循环单位:经向约31.5至33厘米,纬向约25至29.5厘米。此锦以二十片三角形的尖瓣组成一个团窠环,环内有一对带翼的狮子站立于棕榈叶之上;团窠之外是两对兽与直立的花树。法国尚思大教堂尚思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代: 唐晚期
材料:丝质
规格:经向约31.5至33厘米,纬向约25至29.5厘米
文物介绍:
黄地尖瓣団窠对狮纹锦
循环单位:经向约31.5至33厘米,纬向约25至29.5厘米。此锦以二十片三角形的尖瓣组成一个团窠环,环内有一对带翼的狮子站立于棕榈叶之上;团窠之外是两对兽与直立的花树。法国尚思大教堂尚思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茱萸纹
一种古代寓意图案,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涵意。
汉、魏甚为流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就有不少茱萸纹锦绣。
茱萸是一种小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
汉代丝绸上的茱萸纹
茱萸纹和穗云纹是汉代丝绸上极富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前者是目前唯一能明确指认的植物纹样,后者则最为常见。梳理了两者各自的演化脉络,指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推测穗云纹是由茱萸纹演化而来,并顺带指出马王堆三种著名绣品的命名可能并非根据纹样。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茱萸纹绣,西汉刺绣珍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最早的茱萸纹丝绸实物锦
发现于马王堆汉墓,共有三件,分别由织、绣、印绘三种工艺制成。
其深红色的茱萸锦上显示的是果壳、籽和枝的结合;茱萸纹绣的形状最为清晰和写实;还有一件蔓草花卉纹的印花敷彩纱采用的也应是茱萸纹。
古代寓意
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茱萸能够躲避灾祸的说法来源于一个传说。传说汉代桓景一家,因佩带了盛茱萸的绛囊,竟避免了一场灾祸。有文献记载《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
由此一来,茱萸成为一种可以消灾驱凶的一个象征。现在在很多地方仍旧有重阳节登高遍插茱萸的传统。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涵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茱萸纹作为一种吉祥图案广为流行,在古代的一些织物、家具、陶瓷等上面纷纷应用茱萸纹作为装饰图案。寓意:辟除恶气,令人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
折枝花纹
折枝花:又叫“枝子花”、“生色花”,指的是植物上截取某种花草的一枝或是枝叶部分作为装饰纹样,一般有花头,花苞,和叶子;也泛指花与枝叶结合的图案;强调完整花朵与折枝的造型关系,以多样的穿插排列而形成画面的整体图案表现,是染织图案中一种重要的造型图案。
折枝花图案历史悠久,“联雁斜衔小折枝”(唐诗《织锦妇》,作者:秦韬玉),“禁苑风前梅折枝”(唐诗《织经绫》,作者:章孝标),
这些诗句便是对织绣图案折枝花的描写,可见折枝图案在唐代就有记载。
中国明清时期更是把折枝图案发展成一种极为普遍的纹样,在欧洲18世纪的“中国风”的服饰与家居布中可见其风貌。
折枝花:又叫“枝子花”、“生色花”,指的是植物上截取某种花草的一枝或是枝叶部分作为装饰纹样,一般有花头,花苞,和叶子;也泛指花与枝叶结合的图案;强调完整花朵与折枝的造型关系,以多样的穿插排列而形成画面的整体图案表现,是染织图案中一种重要的造型图案。
折枝花图案历史悠久,“联雁斜衔小折枝”(唐诗《织锦妇》,作者:秦韬玉),“禁苑风前梅折枝”(唐诗《织经绫》,作者:章孝标),
这些诗句便是对织绣图案折枝花的描写,可见折枝图案在唐代就有记载。
中国明清时期更是把折枝图案发展成一种极为普遍的纹样,在欧洲18世纪的“中国风”的服饰与家居布中可见其风貌。
名称:晕裥小花锦(局部)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16厘米 ,宽34.5厘米
文物介绍:
晕裥小花锦,
青海都兰吐谷浑墓葬出土。高16厘米,宽34.5厘米。本纬衣服下摆边角,有三色绢条镶边,衣外缘再镶蓝绢边,背后衬以薄绢。基本组织为1:3斜纹经锦,由黄、褐、米、黄、蓝、绿、自等色排成晕裥彩条,有四瓣正视小花、六瓣侧视小花纹样、三瓣侧视小花三种纹样,在纬向交替错排,在经向重复循环,循环单位为1.2厘米,使图案很具条状感。
经纬丝线均无捻,密度为56*2根每厘米,纬丝本色,密度为34根每厘米。
蜀锦百科:
晕裥锦。其特点是经线牵彩条,有的更在彩条上提花,以后成为蜀锦的传统品种,流传至现代,今成都生产的月华锦,雨丝锦,都是在晕裥锦基础上推陈出新。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16厘米 ,宽34.5厘米
文物介绍:
晕裥小花锦,
青海都兰吐谷浑墓葬出土。高16厘米,宽34.5厘米。本纬衣服下摆边角,有三色绢条镶边,衣外缘再镶蓝绢边,背后衬以薄绢。基本组织为1:3斜纹经锦,由黄、褐、米、黄、蓝、绿、自等色排成晕裥彩条,有四瓣正视小花、六瓣侧视小花纹样、三瓣侧视小花三种纹样,在纬向交替错排,在经向重复循环,循环单位为1.2厘米,使图案很具条状感。
经纬丝线均无捻,密度为56*2根每厘米,纬丝本色,密度为34根每厘米。
蜀锦百科:
晕裥锦。其特点是经线牵彩条,有的更在彩条上提花,以后成为蜀锦的传统品种,流传至现代,今成都生产的月华锦,雨丝锦,都是在晕裥锦基础上推陈出新。
名称:红地蜀江锦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57厘米 ,宽58厘米
文物简介:
蜀江锦。
自古以来,在日本代表中国织锦的要数蜀锦有名,并且元代费著《蜀锦谱》种,叙述了蜀地染织方面的优点。这种锦的花样有把面边切为八角和四角形的边域,当中装饰以团窠花的,有采用圆形的窠花向各方伸延,窠花织锦用线条连接的;四周填忍冬纹,也有在龟甲状纹样上再饰以窠花的。
由于纹样在组成五组的同时,且使用数种色纬,故使锦面富有华美之感。
此种图式在敦煌莫高窟花纹已经出现:
如图四隋 菩萨上衣服饰菱格填花纹,为敦煌莫高窟隋代424窟。 此为菱形骨格,如为方形骨格即为蜀江锦纹样。
图五隋 彩塑佛衣方棋联珠梅花忍冬纹(局部) 为敦煌莫高窟429窟。唐代蜀江锦纹样与此一脉相承。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日本法隆寺藏有红地蜀江锦。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57厘米 ,宽58厘米
文物简介:
蜀江锦。
自古以来,在日本代表中国织锦的要数蜀锦有名,并且元代费著《蜀锦谱》种,叙述了蜀地染织方面的优点。这种锦的花样有把面边切为八角和四角形的边域,当中装饰以团窠花的,有采用圆形的窠花向各方伸延,窠花织锦用线条连接的;四周填忍冬纹,也有在龟甲状纹样上再饰以窠花的。
由于纹样在组成五组的同时,且使用数种色纬,故使锦面富有华美之感。
此种图式在敦煌莫高窟花纹已经出现:
如图四隋 菩萨上衣服饰菱格填花纹,为敦煌莫高窟隋代424窟。 此为菱形骨格,如为方形骨格即为蜀江锦纹样。
图五隋 彩塑佛衣方棋联珠梅花忍冬纹(局部) 为敦煌莫高窟429窟。唐代蜀江锦纹样与此一脉相承。
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视为日本国宝,至今日本京都正仓院、日本法隆寺藏有红地蜀江锦。
名称:瑞花经锦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22厘米 ,宽6.3厘米
文物简介: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北区381号墓出土。原件长22厘米,宽6.3厘米。
此锦纹样取雪花之变形,寓意瑞雪兆丰年的吉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年代: 唐
材料:丝质
规格:长22厘米 ,宽6.3厘米
文物简介:
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北区381号墓出土。原件长22厘米,宽6.3厘米。
此锦纹样取雪花之变形,寓意瑞雪兆丰年的吉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唐草纹
唐草纹,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唐代卷草纹,多取牡丹的枝叶,线条婉转动人,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卷草纹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的古老纹饰,在中国,卷草纹一般被认为是由忍冬纹演变而来的(当然它的连续旋转的形式早在中国原始彩陶中就已见其雏形了)。忍冬即是金银花,从盛行于唐代的卷草纹形式来看,其来源远远不止忍冬,这种当时广泛传播到日本的纹样被称为唐草,其输入日本的纹样形式除忍冬唐草外,还有宝相花唐草、莲花唐草、石榴唐草、牡丹唐草等等。
也就是说,唐代卷草纹并非特指忍冬,更非只是蔓草,卷草纹和缠枝纹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并且还包括从西亚传入的葡萄卷草纹或称葡萄唐草纹等。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
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唐草纹,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唐代卷草纹,多取牡丹的枝叶,线条婉转动人,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卷草纹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的古老纹饰,在中国,卷草纹一般被认为是由忍冬纹演变而来的(当然它的连续旋转的形式早在中国原始彩陶中就已见其雏形了)。忍冬即是金银花,从盛行于唐代的卷草纹形式来看,其来源远远不止忍冬,这种当时广泛传播到日本的纹样被称为唐草,其输入日本的纹样形式除忍冬唐草外,还有宝相花唐草、莲花唐草、石榴唐草、牡丹唐草等等。
也就是说,唐代卷草纹并非特指忍冬,更非只是蔓草,卷草纹和缠枝纹并没有明确的区别,并且还包括从西亚传入的葡萄卷草纹或称葡萄唐草纹等。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
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
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名称: 缠枝葡萄纹绫纹样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文物简介:
缠枝葡萄纹绫纹样,原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
葡萄原产于伊朗,后由波斯传到希腊和地中海诸国,公元4世纪,葡萄纹传到罗马,在埃及亚历山大里雅古玻璃瓶上出现葡萄纹样,至萨珊王朝及东罗马时期,葡萄纹大为流行。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迄至元朔三年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葡萄带回中国,《前汉书》记载大宛以葡萄制酒,富者藏万余石,汉代我国新疆地区已织出葡萄人物纹的毛布。 唐代缠枝葡萄纹为工艺装饰和建筑装饰非常流行的纹样题材。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文物简介:
缠枝葡萄纹绫纹样,原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
葡萄原产于伊朗,后由波斯传到希腊和地中海诸国,公元4世纪,葡萄纹传到罗马,在埃及亚历山大里雅古玻璃瓶上出现葡萄纹样,至萨珊王朝及东罗马时期,葡萄纹大为流行。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迄至元朔三年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葡萄带回中国,《前汉书》记载大宛以葡萄制酒,富者藏万余石,汉代我国新疆地区已织出葡萄人物纹的毛布。 唐代缠枝葡萄纹为工艺装饰和建筑装饰非常流行的纹样题材。
葡萄纹
葡萄纹
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贴近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所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葡萄本非中国内地所产,系由西域传来。葡萄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至唐代缠枝葡萄纹成为流行入时的装饰题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及各种工艺美术领域。
《齐民要术》曰:“汉武帝使张骞到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葡萄纹在内地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到了唐代,葡萄纹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已普遍流行。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
葡萄纹
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佛教艺术中菩萨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谷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贴近人们祈盼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所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葡萄本非中国内地所产,系由西域传来。葡萄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至唐代缠枝葡萄纹成为流行入时的装饰题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及各种工艺美术领域。
《齐民要术》曰:“汉武帝使张骞到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葡萄纹在内地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到了唐代,葡萄纹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已普遍流行。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
#互动百科# 海兽葡萄纹镜
文物鉴赏: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唐镜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同时对外来(主要是波斯、印度)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兼收并蓄,融汇一体,构图更加精细,使铜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铸镜业是唐代最精细的工艺,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人们都将铜镜作为礼品送人,祝福长寿,这一天被定名为“千秋金鉴节”(金鉴指铜镜)。
海兽葡萄纹镜,镜面径11.9cm,铜镜圆形,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海兽、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华丽而繁缛。此唐镜兽形钮,镜外缘为高直的窄线棱边。其构图方式分作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气象万千,作为其物质载体之一的唐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以高浮雕艺术形式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辉煌、流光溢彩。由唐镜纹饰可知,包括瑞兽祥禽、卷草图案在内的动植物纹饰尤为精美绝伦,各种图案都寓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而"中西合璧"特点十分突出,在绝大部分的铜镜中,都能看到葡萄。进入唐代,葡萄纹饰的范围逐渐扩展,葡萄是锦缎、壁画、铜镜等物品上使用的图样,成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
#互动百科# 唐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文物鉴赏:
唐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
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唐代,香囊还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文物鉴赏: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唐镜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同时对外来(主要是波斯、印度)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兼收并蓄,融汇一体,构图更加精细,使铜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铸镜业是唐代最精细的工艺,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人们都将铜镜作为礼品送人,祝福长寿,这一天被定名为“千秋金鉴节”(金鉴指铜镜)。
海兽葡萄纹镜,镜面径11.9cm,铜镜圆形,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海兽、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华丽而繁缛。此唐镜兽形钮,镜外缘为高直的窄线棱边。其构图方式分作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气象万千,作为其物质载体之一的唐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以高浮雕艺术形式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辉煌、流光溢彩。由唐镜纹饰可知,包括瑞兽祥禽、卷草图案在内的动植物纹饰尤为精美绝伦,各种图案都寓意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而"中西合璧"特点十分突出,在绝大部分的铜镜中,都能看到葡萄。进入唐代,葡萄纹饰的范围逐渐扩展,葡萄是锦缎、壁画、铜镜等物品上使用的图样,成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之一。
#互动百科# 唐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文物鉴赏:
唐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
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这就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属制作的。
唐代,香囊还可用于佛事。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
名称: 牡丹花树对羊纹绫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1.2厘米 ,宽10.2厘米
文物简介:
原件长50厘米。花纹单位:112.厘米*10.2厘米。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品种多、花姿美,花大色艳,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一向被视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纹样中两只羊回首对立于牡丹花前,一只前足微举,张口轻叫,姿态安详;牡丹花头丰富多姿,珠露滚滚,牡丹花旁蜂蝶双飞,充满阳光气,春意盎然。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关于唐代装饰纹样中的配对题材,用来寄寓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1.2厘米 ,宽10.2厘米
文物简介:
原件长50厘米。花纹单位:112.厘米*10.2厘米。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品种多、花姿美,花大色艳,雍容华贵,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一向被视为幸福、美好、繁荣昌盛的象征。纹样中两只羊回首对立于牡丹花前,一只前足微举,张口轻叫,姿态安详;牡丹花头丰富多姿,珠露滚滚,牡丹花旁蜂蝶双飞,充满阳光气,春意盎然。
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云: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关于唐代装饰纹样中的配对题材,用来寄寓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名称:宝相花对鸟纹锦
年代:唐(618-907A.D.)
经向:28.5cm
纬向:30cm
文物简介:
复原后的图案中心是一个圆形的联珠纹样,中间有两只鸟相对而立,尾巴呈卷草状上翘。根据残存的图像看,其宾花当为唐朝十分流行的纹样宝相花。
从已知的青海都兰地区出土的类似织物来看,此件织锦是极为典型的中亚粟特式织物,采用1:2斜纹纬重组织,以深红色为地,用浅黄、绿两色显花。经线加有极强的Z捻。其流行年代应在中唐时期。
年代:唐(618-907A.D.)
经向:28.5cm
纬向:30cm
文物简介:
复原后的图案中心是一个圆形的联珠纹样,中间有两只鸟相对而立,尾巴呈卷草状上翘。根据残存的图像看,其宾花当为唐朝十分流行的纹样宝相花。
从已知的青海都兰地区出土的类似织物来看,此件织锦是极为典型的中亚粟特式织物,采用1:2斜纹纬重组织,以深红色为地,用浅黄、绿两色显花。经线加有极强的Z捻。其流行年代应在中唐时期。
名称:云头宝相花锦履
年代:唐
材料:丝质
规格:29.7厘米×8.8厘米×8.3厘米
文物简介:
196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381号唐墓中出土的一批唐代8世纪丝织品。材料用了"经锦、纬锦和晕裥锦以及黄色回纹暗花绫"。
史料记载唐履有两种基本式样,一是软底透空锦靿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袄及条纹小口裤配套,是唐代独有的女着男式胡服式样,另一种则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高墙履,据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壁画以及唐代绘画,此款即是用作礼仪之用的唐代高墙履出土实物。
装饰鞋面的是花鸟纹锦,鞋里为一块 “晕裥花鸟纹锦”,这块晕裥锦是中国丝绸罕见的多彩晕裥经锦。两重经丝均为复杂的彩条,仅代表经的排列就由37个彩色的经线条子组成的一个彩色循环单位。
颜色有茶粽、宝蓝、浅绿、浅黄、橘红、上黄、朱红、红、湘绿、月白、牙黄、浅妃、妃色等13个以上,五花十色,绚丽缤纷。
此款鞋面样为唐代盛行的宝相花纹,在四轴勾以云纹、如意云纹,组成开光式大团花纹。锦面上以牡丹团花为中心,四周围护着四组对称的写生花簇,四对嘴衔花枝的凤鸟围着中心团花展翅飞翔,四对蜂蝶穿插在花丛中飞舞,这种匀称又对比的布局也是唐代装饰艺术的特点之一。
鞋头纹样图案为红底八彩花,以大小花朵、云、水纹组成团花,其中以宝相花为主题,饰以瑞草、禽鸟,外侧杂以折枝花、山石远树。
其中唐花鸟文锦图案与章法上采用放射对称的格式,把各种花叶组合成一簇簇团花。
年代:唐
材料:丝质
规格:29.7厘米×8.8厘米×8.3厘米
文物简介:
196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吐鲁番阿斯塔那381号唐墓中出土的一批唐代8世纪丝织品。材料用了"经锦、纬锦和晕裥锦以及黄色回纹暗花绫"。
史料记载唐履有两种基本式样,一是软底透空锦靿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袄及条纹小口裤配套,是唐代独有的女着男式胡服式样,另一种则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高墙履,据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壁画以及唐代绘画,此款即是用作礼仪之用的唐代高墙履出土实物。
装饰鞋面的是花鸟纹锦,鞋里为一块 “晕裥花鸟纹锦”,这块晕裥锦是中国丝绸罕见的多彩晕裥经锦。两重经丝均为复杂的彩条,仅代表经的排列就由37个彩色的经线条子组成的一个彩色循环单位。
颜色有茶粽、宝蓝、浅绿、浅黄、橘红、上黄、朱红、红、湘绿、月白、牙黄、浅妃、妃色等13个以上,五花十色,绚丽缤纷。
此款鞋面样为唐代盛行的宝相花纹,在四轴勾以云纹、如意云纹,组成开光式大团花纹。锦面上以牡丹团花为中心,四周围护着四组对称的写生花簇,四对嘴衔花枝的凤鸟围着中心团花展翅飞翔,四对蜂蝶穿插在花丛中飞舞,这种匀称又对比的布局也是唐代装饰艺术的特点之一。
鞋头纹样图案为红底八彩花,以大小花朵、云、水纹组成团花,其中以宝相花为主题,饰以瑞草、禽鸟,外侧杂以折枝花、山石远树。
其中唐花鸟文锦图案与章法上采用放射对称的格式,把各种花叶组合成一簇簇团花。
这种复合的团巢式的纹样在唐代的装饰图案中比较流行。
名称: 宝相花锦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61厘米 ,宽61厘米
文物简介:
此件宝相花锦黄色为地,深蓝、浅蓝、白、褐四色显花。主题纹样是一硕大的宝相花,由里到外共三层,最里是正面开放的四层花瓣,中间是带枝干及叶子的侧式花卉,最外是由卷叶形成的花蕾状共八朵,宝相花以两两正排,其间为十样花。
循环单位:径向约61厘米,纬向约61厘米,纬1:4辽式斜纹纬重组织。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61厘米 ,宽61厘米
文物简介:
此件宝相花锦黄色为地,深蓝、浅蓝、白、褐四色显花。主题纹样是一硕大的宝相花,由里到外共三层,最里是正面开放的四层花瓣,中间是带枝干及叶子的侧式花卉,最外是由卷叶形成的花蕾状共八朵,宝相花以两两正排,其间为十样花。
循环单位:径向约61厘米,纬向约61厘米,纬1:4辽式斜纹纬重组织。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传入经历: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忍冬纹成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又随同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代铜镜的编式里忍冬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莲花和忍冬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装饰中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题的装饰。其中有一种呈翻卷状侧面三叶样式的纹样运用最多,主要以波状结构的连续形式出现,习惯上我们将这种植物图案称为“忍冬纹”。 然而,忍冬纹装饰在中国仅仅流行于大量吸收外来样式的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就逐渐演化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卷草纹样,原来的忍冬纹形式已较少使用。宋元之后,忍冬纹已基本消失,只是偶尔见到。
象征:
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忍冬纹”,历来被认为是源于希腊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喜爱的忍冬花(金银花)。中国虽在秦汉时已用忍冬枝叶入药,但用金银花蕾入药却在明代,魏晋时期传入的外来纹样显然不可能取材于金银花。古代西亚和中亚盛行的“生命树”崇拜,形成了理想化的“圣树”,其中类似葡萄、有枝叶和丰硕果实的卷叶纹样就成了象征“生命树”的“忍冬纹”,它们随着中亚地区曾经十分兴旺的佛教和祆教流入中原,既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也是佛国天界和净土的象征,还可能与“厌火”的“藻纹”混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的卷草纹,虽说是云气形式的具体化表现,但这种卷草纹并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种植物为具体对象的。它如同中国人创造的龙凤形象一样,是集多种花草植物特征于一身,经夸张变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装饰样式。“它以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叶蔓,得祥云之神气,取佛物之情态,成了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陈绶祥《遮蔽的文明》)
中国的卷草纹与西方的植物纹明显地表现出两种全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从古希腊的莲花纹、掌状叶纹、忍冬纹和莨苕叶纹到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各种变化形式,大都以一种井然有序的等距排列的形式出现,构成一种和谐的合乎数字比例关系的美;而中国的卷草纹则表现出流动的、无法以规律化数字进行计算的非实指性的意象性特征。对忍冬纹所进行的中国化改造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体现。
综上所述,忍冬纹的产生、传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传入中国之后,由引进到改造,进而被消融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
古代寓意纹样。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俗呼“金银花”、“金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又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
传入经历: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忍冬纹成为印度佛教装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又随同佛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代铜镜的编式里忍冬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莲花和忍冬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在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装饰中可以看到大量植物花卉主题的装饰。其中有一种呈翻卷状侧面三叶样式的纹样运用最多,主要以波状结构的连续形式出现,习惯上我们将这种植物图案称为“忍冬纹”。 然而,忍冬纹装饰在中国仅仅流行于大量吸收外来样式的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就逐渐演化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卷草纹样,原来的忍冬纹形式已较少使用。宋元之后,忍冬纹已基本消失,只是偶尔见到。
象征:
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忍冬纹”,历来被认为是源于希腊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喜爱的忍冬花(金银花)。中国虽在秦汉时已用忍冬枝叶入药,但用金银花蕾入药却在明代,魏晋时期传入的外来纹样显然不可能取材于金银花。古代西亚和中亚盛行的“生命树”崇拜,形成了理想化的“圣树”,其中类似葡萄、有枝叶和丰硕果实的卷叶纹样就成了象征“生命树”的“忍冬纹”,它们随着中亚地区曾经十分兴旺的佛教和祆教流入中原,既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也是佛国天界和净土的象征,还可能与“厌火”的“藻纹”混为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由忍冬纹发展而来的卷草纹,虽说是云气形式的具体化表现,但这种卷草纹并不是以自然中的某一种植物为具体对象的。它如同中国人创造的龙凤形象一样,是集多种花草植物特征于一身,经夸张变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装饰样式。“它以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枝叶蔓,得祥云之神气,取佛物之情态,成了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陈绶祥《遮蔽的文明》)
中国的卷草纹与西方的植物纹明显地表现出两种全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从古希腊的莲花纹、掌状叶纹、忍冬纹和莨苕叶纹到古罗马和中世纪的各种变化形式,大都以一种井然有序的等距排列的形式出现,构成一种和谐的合乎数字比例关系的美;而中国的卷草纹则表现出流动的、无法以规律化数字进行计算的非实指性的意象性特征。对忍冬纹所进行的中国化改造正是这种审美趣味的体现。
综上所述,忍冬纹的产生、传播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在传入中国之后,由引进到改造,进而被消融在中华文化的整体之中。
名称: 红地联珠团窠鹿纹锦覆面纹样复原图(黄能馥绘制)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7.5厘米 ,宽17厘米
文物简介:
1966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55号唐墓出土。原件长17.5厘米,宽17厘米。连绢边长28厘米,宽39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7.5厘米 ,宽17厘米
文物简介:
1966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55号唐墓出土。原件长17.5厘米,宽17厘米。连绢边长28厘米,宽39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名称: 联珠团窠对雁纹纬锦残片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9厘米 ,宽12.8厘米
文物简介: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联珠纹单层。圆环内部有两只对称的大雁相对而立。图案简练的集合图形编织,造型十分简单。缺乏动感。与唐陵阳公样团窠图案相比,差距很大。
名称: 联珠团窠对鹅纹锦残片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9.8厘米 ,宽19.4厘米
文物简介:
197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92号唐墓出土。原件长19.8厘米,宽19.4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名称: 联珠团窠对鸡纹锦(局部)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28厘米 ,宽16.8厘米
文物简介:
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134号唐墓出土。原件长28厘米,宽16.8厘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以上介绍此类出土联珠纹锦,纹饰简单,所饰动物都是静止毫无生气的形象,缺乏诗情画意,而且此类类风格的织锦出土数量最多,显然是适应外贸需要而生产的一般商品。艺术价值质量普遍不高,这种普及型的商品,不仅在内地,而且在新疆当地都可以生产。与之前介绍过日本正仓院所藏,如“天王狩猎纹锦”、“联珠对龙纹绮”等来源于唐朝宫廷所赐的唐代织锦审阅对比后可以发现,这类锦和蜀地生产的陵阳公样有很大区别。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名称: 联珠对龙纹绫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21.2厘米 ,宽25.3厘米
文物简介: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21号唐墓出土。联珠纹分内外两层,围绕于圆环周围。圆环内部有两条活灵活现对称的祥龙隔着中轴的唐草在起舞。图案简练,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感。该文物为联珠对龙纹绫,因织法的不同与锦有区别。但纹样属于蜀地生产的陵阳公样,或者直接受陵阳公样传承而创作的作品。
历史百科:
唐代丝织工艺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提高,成功地织造了纬锦与缂丝,绫织物也大为盛行。由于丝织品的织法和纹样不同,所以名目繁多。
因织法不同有绢、绫、锦、罗、纱、绮、缣等名目;因纹饰不同,绢有轻重绢、生绢、吴绢等名目;因色彩不同有锦和绮之别。
绫的名目有两窠、云花、仙纹、龟甲、二色、双距、鸂 、 水纹、鱼绫等,是单色斜纹织。织法因斜纹配列变化很多,可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而产生各种花纹,据李肇《国史补》载,越州绫最知名,织绫技术是从西域学来。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21.2厘米 ,宽25.3厘米
文物简介: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21号唐墓出土。联珠纹分内外两层,围绕于圆环周围。圆环内部有两条活灵活现对称的祥龙隔着中轴的唐草在起舞。图案简练,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感。该文物为联珠对龙纹绫,因织法的不同与锦有区别。但纹样属于蜀地生产的陵阳公样,或者直接受陵阳公样传承而创作的作品。
历史百科:
唐代丝织工艺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提高,成功地织造了纬锦与缂丝,绫织物也大为盛行。由于丝织品的织法和纹样不同,所以名目繁多。
因织法不同有绢、绫、锦、罗、纱、绮、缣等名目;因纹饰不同,绢有轻重绢、生绢、吴绢等名目;因色彩不同有锦和绮之别。
绫的名目有两窠、云花、仙纹、龟甲、二色、双距、鸂 、 水纹、鱼绫等,是单色斜纹织。织法因斜纹配列变化很多,可随时改换斜纹的组织而产生各种花纹,据李肇《国史补》载,越州绫最知名,织绫技术是从西域学来。
唐代蜀锦陵阳公样
唐代是蜀锦艺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的织锦工艺在中西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已经创造了斜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纬锦、双面平纹织锦等新的品种。
唐太宗时,益州(今四川省)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亲自组织设计一批划时代的蜀锦图样,成为唐高祖、唐太宗时宫廷内库织锦图案的标准样式。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奇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国外欢迎。贵族妇女都已拥有一件窦师伦款的锦衣为荣。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一种以花卉作为团窠环、内含动物主题的图案。其表现形式有宝花环和卷草环。宝花环以宝花的外圈作团窠环,中间再填以主题纹样。卷草环又称唐草,是从莨苕叶或忍冬纹、葡萄藤蔓纹样变化而来,卷草的枝蔓通常以“S”形盘绕,十分华丽(如图一)。
唐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 彦 远 在他所著《 历 代 名 画 记 》 卷 十记载 : " 窦 师 纶 , 字 希 言 , 纳 言 陈 国 公 抗 之 子 。 初 为 太 宗 秦 王 府 咨 议 , 相 国 录 事 参 军 , 封 陵 阳 公 。 性 巧 绝 , 草 创 之 际 , 乘 舆 皆 阙 , 敕 兼 益 州 大 行 台 , 检 校 修 造 。 凡 创 瑞 锦 、 宫 陵 , 章 彩 奇 丽 , 蜀 人 至 今 谓 之 陵 阳 公 样 。 官 至 太 府 卿 , 银 、 坊 、 邛 三 州 刺 史 。 高 祖 太 宗 时 , 内 库 瑞 锦 、 对 雉 、 斗 羊 、 翔 凤 、 游 麟 之 状 , 创 自 师 纶 , 至 今 传 之 " 。
注释:窦师纶主要活跃于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时期。为纳言陈国公窦抗之子。初任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太府卿,银、坊、邛三州刺史,封陵阳公。陵阳公窦师伦是唐初的人物他发明的'陵阳公样'改变了纺织的潮流,可以说他和黄道婆等人一样都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窦师伦,在四川益州大行台任上,曾创制了不少丝绸花式,其中有对雉(zhì至,野鸡)、斗羊、翔凤、游麟等花样,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纹样介绍:
日本正仓院是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光明皇后五次献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的各种遗物中有不少是日本遣唐僧从中国带回。正仓院中保藏得唐代绫锦,也有用联珠圆环作主题纹样边框的织锦。但是联珠装饰又比萨珊的联珠纹复杂的多。例如联珠对龙纹绮。联珠纹分内外两层,围绕于圆环周围。圆环内部有两条活灵活现的祥龙隔着中轴的唐草在起舞(如图二、图三)。
1972年,一件纹样相同的联珠对龙纹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
日本正仓院藏的另一件唐代联珠狩猎纹锦(如图四),在联珠纹外加一道葡萄缠枝纹边,圆环内部则有武士骑马射豹,口衔灵芝的对鹿与花树对羊,十字唐草纹则由缠枝葡萄与对马、喜鹊等组成,内容比法隆寺所藏的四天王狩猎纹锦更丰富。从以上所举三件联珠纹锦来看,显然比丝绸之路大量出土的一般联珠纹锦艺术价值高出很多。日本正仓院中所保存的大量唐代织锦,一般来说源于唐朝皇廷所赐,因此属于蜀地生产的“陵阳公样”无疑。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唐代是蜀锦艺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的织锦工艺在中西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已经创造了斜纹经锦、平纹纬锦、斜纹纬锦、双面平纹织锦等新的品种。
唐太宗时,益州(今四川省)大行台检校修造窦师伦亲自组织设计一批划时代的蜀锦图样,成为唐高祖、唐太宗时宫廷内库织锦图案的标准样式。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奇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国外欢迎。贵族妇女都已拥有一件窦师伦款的锦衣为荣。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
陵阳公样是一种以花卉作为团窠环、内含动物主题的图案。其表现形式有宝花环和卷草环。宝花环以宝花的外圈作团窠环,中间再填以主题纹样。卷草环又称唐草,是从莨苕叶或忍冬纹、葡萄藤蔓纹样变化而来,卷草的枝蔓通常以“S”形盘绕,十分华丽(如图一)。
唐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 彦 远 在他所著《 历 代 名 画 记 》 卷 十记载 : " 窦 师 纶 , 字 希 言 , 纳 言 陈 国 公 抗 之 子 。 初 为 太 宗 秦 王 府 咨 议 , 相 国 录 事 参 军 , 封 陵 阳 公 。 性 巧 绝 , 草 创 之 际 , 乘 舆 皆 阙 , 敕 兼 益 州 大 行 台 , 检 校 修 造 。 凡 创 瑞 锦 、 宫 陵 , 章 彩 奇 丽 , 蜀 人 至 今 谓 之 陵 阳 公 样 。 官 至 太 府 卿 , 银 、 坊 、 邛 三 州 刺 史 。 高 祖 太 宗 时 , 内 库 瑞 锦 、 对 雉 、 斗 羊 、 翔 凤 、 游 麟 之 状 , 创 自 师 纶 , 至 今 传 之 " 。
注释:窦师纶主要活跃于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时期。为纳言陈国公窦抗之子。初任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太府卿,银、坊、邛三州刺史,封陵阳公。陵阳公窦师伦是唐初的人物他发明的'陵阳公样'改变了纺织的潮流,可以说他和黄道婆等人一样都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窦师伦,在四川益州大行台任上,曾创制了不少丝绸花式,其中有对雉(zhì至,野鸡)、斗羊、翔凤、游麟等花样,一直流行了几百年。
纹样介绍:
日本正仓院是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光明皇后五次献入东大寺的圣武天皇的各种遗物中有不少是日本遣唐僧从中国带回。正仓院中保藏得唐代绫锦,也有用联珠圆环作主题纹样边框的织锦。但是联珠装饰又比萨珊的联珠纹复杂的多。例如联珠对龙纹绮。联珠纹分内外两层,围绕于圆环周围。圆环内部有两条活灵活现的祥龙隔着中轴的唐草在起舞(如图二、图三)。
1972年,一件纹样相同的联珠对龙纹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
日本正仓院藏的另一件唐代联珠狩猎纹锦(如图四),在联珠纹外加一道葡萄缠枝纹边,圆环内部则有武士骑马射豹,口衔灵芝的对鹿与花树对羊,十字唐草纹则由缠枝葡萄与对马、喜鹊等组成,内容比法隆寺所藏的四天王狩猎纹锦更丰富。从以上所举三件联珠纹锦来看,显然比丝绸之路大量出土的一般联珠纹锦艺术价值高出很多。日本正仓院中所保存的大量唐代织锦,一般来说源于唐朝皇廷所赐,因此属于蜀地生产的“陵阳公样”无疑。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名称: 四天王狩纹锦残片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3.5厘米 ,宽8.7厘米
文物简介:
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77号墓出土。残片长13.5厘米,宽8.1厘米。此锦残片左边留有边幅,确知为纬锦,系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墓葬所出。同区高昌重光元年(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墓 出土过相同的纬锦,残存联珠圆环及十字唐草纹部分残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历史背景:
公元1200年后,日本美术家冈仓天心和美国美术家佛诺罗萨被允许进入日本京都法隆寺的梦店参观,法隆寺是公元7世纪初由日本圣德太子建造的,有七个大殿,梦店是人们很难进入的。冈仓天心和佛诺罗萨进去梦殿后,看见白布包着的救世观音像旁边放着一卷丝织品,打开看时,是一副精美的四天王狩纹经锦。该锦长250厘米,宽130厘米,纵横排列着20个联珠狩纹团窠,每个团窠内以菩提树为中轴,画着四位骑士,头戴饰有日月的王冠,骑着有神格的带翅的天马,马腿上饰有“吉”、“山”两个中文字,在联珠狩纹团窠相交的空处,饰十字唐草纹(这种十字唐草纹在希腊称为“阿堪萨斯十字纹”)。联珠团窠中戴日月冠,中国隋炀帝在冕服两肩也饰日月纹,背上饰星辰纹,寓意“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由此推断,四天王狩纹锦,是波斯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结出的织锦精品。
候斯罗二世曾于公元7世纪占领埃及亚历山大港,俘虏那里的丝织工人到波斯,于公元616年在克特西芬建立绢织工厂,柏林博物馆藏有该厂织造的波斯萨珊最后一位国王亚智德哥尔德三世像,该像织技和丝线都很粗糙,显然织造不出四天王狩纹锦这样精美的产品,如果这是克特西芬建立绢厂之前的产品,那就是中国隋朝的产品。又因当时中国最精美的产品出自成都,那么四天王狩纹锦就应该是中国隋朝的蜀锦了。
隋朝时日本曾四次派遣唐使到长安,公元607年(隋炀帝大历三年),日本圣德太子曾把他当做御旗。公元1967年,我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77号墓发现了天王狩猎纹锦残片,但残片左面留有幅边。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长13.5厘米 ,宽8.7厘米
文物简介:
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77号墓出土。残片长13.5厘米,宽8.1厘米。此锦残片左边留有边幅,确知为纬锦,系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墓葬所出。同区高昌重光元年(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墓 出土过相同的纬锦,残存联珠圆环及十字唐草纹部分残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历史背景:
公元1200年后,日本美术家冈仓天心和美国美术家佛诺罗萨被允许进入日本京都法隆寺的梦店参观,法隆寺是公元7世纪初由日本圣德太子建造的,有七个大殿,梦店是人们很难进入的。冈仓天心和佛诺罗萨进去梦殿后,看见白布包着的救世观音像旁边放着一卷丝织品,打开看时,是一副精美的四天王狩纹经锦。该锦长250厘米,宽130厘米,纵横排列着20个联珠狩纹团窠,每个团窠内以菩提树为中轴,画着四位骑士,头戴饰有日月的王冠,骑着有神格的带翅的天马,马腿上饰有“吉”、“山”两个中文字,在联珠狩纹团窠相交的空处,饰十字唐草纹(这种十字唐草纹在希腊称为“阿堪萨斯十字纹”)。联珠团窠中戴日月冠,中国隋炀帝在冕服两肩也饰日月纹,背上饰星辰纹,寓意“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由此推断,四天王狩纹锦,是波斯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结出的织锦精品。
候斯罗二世曾于公元7世纪占领埃及亚历山大港,俘虏那里的丝织工人到波斯,于公元616年在克特西芬建立绢织工厂,柏林博物馆藏有该厂织造的波斯萨珊最后一位国王亚智德哥尔德三世像,该像织技和丝线都很粗糙,显然织造不出四天王狩纹锦这样精美的产品,如果这是克特西芬建立绢厂之前的产品,那就是中国隋朝的产品。又因当时中国最精美的产品出自成都,那么四天王狩纹锦就应该是中国隋朝的蜀锦了。
隋朝时日本曾四次派遣唐使到长安,公元607年(隋炀帝大历三年),日本圣德太子曾把他当做御旗。公元1967年,我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北区77号墓发现了天王狩猎纹锦残片,但残片左面留有幅边。
参考文献:黄能馥《中国成都:蜀锦》紫禁城出版社,2006
名称: 宝相花锦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文物简介:此锦是中国皇帝赐给日本遣唐使的礼品,应是蜀锦“陵阳公样”。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宝象花纹
晚唐时期,丝织品的装饰花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鲜壮丽的纹样。它们摒弃了自汉以来宗教色彩的人兽纹、抽象的几何纹样,花草植物占据了纹样的主流,宝相花、缠枝花、团窠纹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提到华夏的传统图案,首推龙纹和凤纹。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凤这两种生灵,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创造性的体现。他们将多种珍禽异兽最美的部分集于某一形体上,塑造出了一个崭新艺术形象并赋于它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世界图案之林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图案能与此相媲美。
宝相花就是继承了龙凤图案在构成上的巧妙之处和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以莲花为主要造型依据,又吸取了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当时流行的忍冬纹以及带中亚地域色彩的石榴纹等精华,形式上采用四向或多向对称放射状作出圆形适合、菱形方形适合装饰纹样,富有富贵宝气之象,是自然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范例。
宝相花花茂叶盛,具有丰满、肥硕、大器的唐韵,连续起来豪迈壮阔、气势恢宏,有充沛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唐帝国的大家风范和典雅华贵的高尚气质。
宝相花的另一层含义还寄托着佛教徒的希望,它的主题莲花是佛国净土的象征,欲生净土,须得从莲花中生。宝相花的问世是唐代佛教昌盛的体现。吐鲁番阿斯塔那有许多宝相花丝织品出土,唐开元三年(公元715)的“海蓝地宝相花纹绵”以宝相花为主体图案,色彩富丽,造型高雅就是见证。
年代: 唐
材料: 丝质
规格:
文物简介:此锦是中国皇帝赐给日本遣唐使的礼品,应是蜀锦“陵阳公样”。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宝象花纹
晚唐时期,丝织品的装饰花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鲜壮丽的纹样。它们摒弃了自汉以来宗教色彩的人兽纹、抽象的几何纹样,花草植物占据了纹样的主流,宝相花、缠枝花、团窠纹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提到华夏的传统图案,首推龙纹和凤纹。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凤这两种生灵,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创造性的体现。他们将多种珍禽异兽最美的部分集于某一形体上,塑造出了一个崭新艺术形象并赋于它深刻的社会内涵。在世界图案之林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图案能与此相媲美。
宝相花就是继承了龙凤图案在构成上的巧妙之处和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以莲花为主要造型依据,又吸取了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当时流行的忍冬纹以及带中亚地域色彩的石榴纹等精华,形式上采用四向或多向对称放射状作出圆形适合、菱形方形适合装饰纹样,富有富贵宝气之象,是自然美与理想美完美结合的范例。
宝相花花茂叶盛,具有丰满、肥硕、大器的唐韵,连续起来豪迈壮阔、气势恢宏,有充沛的生命活力,体现了唐帝国的大家风范和典雅华贵的高尚气质。
宝相花的另一层含义还寄托着佛教徒的希望,它的主题莲花是佛国净土的象征,欲生净土,须得从莲花中生。宝相花的问世是唐代佛教昌盛的体现。吐鲁番阿斯塔那有许多宝相花丝织品出土,唐开元三年(公元715)的“海蓝地宝相花纹绵”以宝相花为主体图案,色彩富丽,造型高雅就是见证。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周文蜀锦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