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在这几年间进入了建筑环境与价值观都大幅变革的时代,当然建筑设计也和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合肥地铁的运行视为象征时代变革的一大事件,我认为现代、后现代等建筑模块化的潮流收到了根本的质疑,让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过去所做的努力究竟为何,不得不思考个人表现的意义何在。
人们都在讨论房价的变动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对建筑艺术论和建筑非艺术论互相对立的状态没有深刻的思索,开发商的建筑师都想把自己的设计,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且是一个综合体建筑,而现在的人们将建筑视为工业制品,购房是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并不是所谓的“刚需”,不把建筑家视为创作者。但是不管那一派,都忽略了给子孙创造什么样一个城市的观点。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索的!
合肥是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地震的耐久性与建筑家的艺术表现,这种假设虽脱离现在,但也需要建筑设计师们的重视。
这几年来,乡镇成为了建筑改造的一大主题,许多人认为拯救过去一直被视为弱势的乡镇才正是公共建筑应有的姿态。经过合肥滨湖的开发之后,我觉得都市才是真正的“弱势”。也就是说,不单只就安全层面来看,而是除了防灾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否一直都被人遗忘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大众了解我们设计师的怠慢,过去一直没有发现,都市其实是需要建筑主题的,而不是“各占山头”。就很多层面来说,建筑的评价轴已经不再单一化了。
设计者自己的评价、业主或使用者的评价、一般社会民众的评价,这是三方面的评价。设计者又分为个性建筑家、组织设计事务所、承包商设计部员工等,每种类型的价值观都不一样。由于评价轴的差异太大,因此很难引起争论。
除了价值观的不同,更大的原因还是地段。如果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就很难作为资产让人愿意购买。社会的价值观一直在变,今后建筑家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这一点真的很难。
长久以来,中国的建筑家一直非常关心欧美的建筑动向,而中国的建筑家的造型、设计本身也都相当的国际化。不过最近大家纷纷将视线转移到多样发展的亚洲各国,但在公共建筑方面,并没有把地域特色很好的融入其中。
建筑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从建筑的外侧观察建筑所处的状况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站在居住在都市的一分子的角度,讨论家族之间的问题、社会的状态、流行的问题等方面的社会观感,以现代的观感为基准进行思考,因为中国采用的是市场资产的做法,因此资产价值不得不附加于建筑之上,好比商店里不同的物件,这些我认为蛮有意思的。
一个项目接到手之后,这才成为自己的工作,基本是被动的,设计要在现在的时代里如何从这种被动的立场转换为主动的立场转换为主动出击呢?我想我们可以着手做些有意义的建筑。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