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在设计圈子里出现了一个名词:理念。无论何种专业,建筑、景观、室内、工业、平面、服装等等,设计师们交流或解读设计作品时必谈理念,似乎没有理念就没有深度或章法甚至不成体统。我也时常与同道谈及理念,解读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思索着一些问题。遇到很多设计师,在谈这个问题时,往往把风格、手法等表象手段作为理念极尽渲染,这是对理念的狭隘理解。
到底什么是理念?什么是设计理念?什么是你作品的理念?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设计理念,既有因设计者个人特点不同而引发的,也有因设计目标物特点不同而产生的,不可一概而论。人本身的设计思路不仅有多样性,甚至会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大的改变,那些在设计生涯中走过多年的设计人,他们的理念转变可能是多次的甚至是极变的。理念世界是丰富的,也成就了绚丽多彩的设计世界。
那么,设计理念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目标物和特定的设计人时会明晰起来,我把这个特性称为“天地人理念”,它是动态的、延续的、生长的。
所谓理念之“天”,即天时,属于时间范畴。这有两层含义:
1、理念是应时而生、应时而旺的------人类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着不同的理念;
2、理念不是一时之冲动、而是厚积薄发,是长期的思索,是瞬间的爆发------设计人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年磨练的结果,是一种循序的思考和演绎,是专注于过去经验、构想、权衡等种种可能性的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修行。
所谓理念之“地”,即地利,属于空间范畴。不同的地域,因地理、气候等差异孕育并接受着不同的理念。
所谓理念之“人”,即人和,属于人本意识范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因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理念。
而“天地人”糅合在一起导出的理念是广阔的。
一、设计理念之根是生活:
在当代,设计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新陈代谢非常快。
时间对人类来说是无限的,对个体来说是有限的,理念就在这有限和无限中诞生并发展着。天地人理念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理念或说文化理念。
生活产生文化,文化催生设计。人类最本能的活动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需求,有了基本生活保障,那么就会追求生活质量,刺激人类不断产生更多的意识理念去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科学、技术、文化,甚至战争都是这个意识下的产物,那么设计理念更是人类为生活而诞生的一个物质化的意识。
设计人会因生活的不同经历和理解而产生各异的感受:热爱、憧憬、享受、创造,甚至有忧郁、愤懑、曲解……这些都直接诞生了作品的理念。
很认同时下不少人说的:设计从生活开始。我再补充一句:文化为生活服务。
生活→文化→设计,同时也是循环的:生活←文化←设计。任何有形的设计都是社会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我们不仅仅是进行物质的设计,更是对文化进行理解、诠释和孕育,直至持续发展,从地域民族生活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并融入到当代的设计理念中。
如果把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她将永远是一件不断新陈代谢着的未完成的作品。
二、设计理念之魂是空间:
从宏观角度讲,理念应符合地域空间概念,适应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各异的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世界的”,失去了这个概念也就使设计理念失去了魂。在设计实践中,源于并尊重项目当地的自然、人文、技术、经济和习惯,而不是移花接木、不负责任的抄袭和拷贝。保持一份朴实的心态和对历史的责任感是设计师的基本修养。
从微观角度讲,任何设计理念都是为创造更完善和更美好的空间状态服务的。空间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灵魂,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享受是最根本的,包括视觉、触觉、意识等等的综合理解与感受,甚至是无意识的本能感觉。任何设计都会依据不同的时空条件而产生迥异的结果,形制也自然百态各异。
空间功能决定了形式的产生,无论建筑师还是景观或室内设计师,不应该是纯粹的FORM MAKER(形式制造者)。我们应该使形式的产生成为空间的结果------设计的发展按照这种模式前进,直至每个设计细部甚至设计师本身都被它带动,最终形成一种“理念与创造性行为的物体”。但形式也是不段生长的,这种形式很可能并非是料想中的已有形式,就如路易斯·康语:“自然而然,必定是那样的”------一种新形态与新空间的诞生。
三、设计理念之本是人性:
“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倡导的------这个人本不仅是对方,也是自己。

四、设计理念之果是利益的满足: 宏观的讲,这个利益不全是经济的概念,更是发展的概念:人类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环境的利益、个体的利益……,理念的最高境界应是掩去设计的痕迹,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满足人类社会宏观的利益。
微观的看,作为一个专业设计服务的提供者,设计师应该致力于满足并提升每一个客户、每一个项目长期持续的利益。设计师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乐观、积极、平和的职业化态度保证了我们的设计作品既充分发扬个性又保持应有的克制。
设计理念是一种创意,而创意的增值性正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设计师在创作中,应该对每个项目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小限度的损伤环境,并通过造价可行的技术、合适的选材及明智的设计来实现。在考虑物质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与社会环境。
设计理念的增殖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广泛方面。
五、有限构筑,无限创意:
忘记了是谁说过:“性感的50%是你自己的,剩下的50%是人们想象的”------设计又何尝不是?物质性(构筑)决定了设计是有限的,意识性(理念)引导了设计给人的感受和理解是无限的。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也就在此。
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过体会,透过不同色彩的水果糖纸看天空得到很多无限的感受,在眼前转动着的万花筒里扩展着无限的幻彩……
老子说:“有形者必有其功能,这是由于某些无形的东西使其运动的缘故”。设计表现的都是有形的东西。但不论怎样美的空间、怎样美的工具,毕竟都需要有人去接触和使用,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设计出来的空间,其自身属有限的“静”,只有人才能使其化为无限的“动”。
关于有限和无限,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与朋友们曾经讨论过一个位于室内的景观场景:设计者上来就陷入了景观设计的误区,认为景观就是山石林木、小桥流水,尤其是在这个“没有天空、没有阳光、没有风” 的室内空间中把思路定位为自然,而且还是在“方方正正”中的自然。当然,不能说这个思路或说理念不好,但是位于室内空间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有着比室外更多的限制,有着不同的视觉外延感。室外环境是发散的,边界是外展虚无的;室内则是内敛的,边界是收缩实在的。所以,室内景观除高大中庭和内外模糊的空间外,要更多与室内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意才符合这个时空中人的行为(包括视觉、心理和行为)感受,否则就会失衡。处理好一个作品,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陷入其中去刻画某个实体,那是脆弱的,而营造氛围绝不可缺少,也就是要形成一个虚体“场”,一个自己制造出“因果关系”的场------为什么要这样做细节?人们为什么会欣赏这个东西?是否在这里是唯一的或者说自然而然的……当这个场形成时,目标就实现一半了。这个设计没有去考虑“场”的塑造去感染人,没有搭建一个“自然景观”充分表现的舞台,好象在帐篷里听歌剧,很别扭,“场”没有形成。
六、设计无界:
设计常常由联想、隐喻而引发,联想和隐喻所包含的逻辑引导使设计者精心完成其设计构想。
那么联想如何产生?如何才有丰富的联想?除了关注身边的生活,设计人更需要具有一种超出日常品质的理解能力。为什么有些设计成为经典?成为文化领域的产物,成为一种更加生机勃勃,更具生命力与充满想象和个性的设计?是无界的知识索求使然。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一些设计院校,设计基础教育横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览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跨度极大的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的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都帮助极大。这样培养出的设计师普遍具有一种整体性的观念,他们介入所有设计专业的领域,从传统的方方面面的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和分析,汲取灵感,分享灵感,锻炼自己对设计整体性的感受能力,从而挖掘出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
从意大利最著名的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说的:“对我而言,设计应该是对生命、社会、政治、食物以及设计本身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放飞心情做设计,处处留心皆学问,灵感的源泉也许存在于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七、个性追求:
开放的学习与经验的传递,使设计的理念,出现了走向同质化的危机,因而使设计个体失去了独立性格的倾向。个性,应该是让你从存在于脑海的现有框架中解放出来,体味新鲜的场景与细微感觉,自由的呼吸、放松的感受、重新的思考。那些似乎不合逻辑或非我们习惯中的景象事物,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认识的对象,进而活泼与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作为设计人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在近代文化上的落后,使我们国家的设计文化暂时是追随性的,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自己的设计价值标准。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要做原创性的设计工作。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但是把“为大众服务”理解为迎合,就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设计者的设计方向可以引导使用者的感受,发展对空间的利用。那么设计者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并发展它,通过它带来新的信息和对事物新的认识方法。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
设计人的创作的确需要灵光闪现,但闪现的基础是眼里有物、心中有料、胸中有数,而这些都是创意灵光的源泉。
八、结语:
我们无时无处不在“设计”中生活,大到建筑、汽车,小到桌椅、电话,甚至水杯、插座等,所以也要求我们设计人在生活中进行“设计”,去细致地感受生活的情趣和魅力,为我们的设计增添生命力。
理念各异,流派众多。原朴归真,天地回音。
我们的理念应该更开阔更放纵。理念是虚的,无限的,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过程积累总结和反思。它不是某个点的思想,是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的,是系统论的,是方法论的问题。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设计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是一脉绵延的山峰,是一条不息的江河,更是三只深邃的目光,一只看天,一只看地,还一只紧紧的盯住人群……
到底什么是理念?什么是设计理念?什么是你作品的理念?
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设计理念,既有因设计者个人特点不同而引发的,也有因设计目标物特点不同而产生的,不可一概而论。人本身的设计思路不仅有多样性,甚至会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大的改变,那些在设计生涯中走过多年的设计人,他们的理念转变可能是多次的甚至是极变的。理念世界是丰富的,也成就了绚丽多彩的设计世界。
那么,设计理念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特定目标物和特定的设计人时会明晰起来,我把这个特性称为“天地人理念”,它是动态的、延续的、生长的。
所谓理念之“天”,即天时,属于时间范畴。这有两层含义:
1、理念是应时而生、应时而旺的------人类不同的历史阶段孕育着不同的理念;
2、理念不是一时之冲动、而是厚积薄发,是长期的思索,是瞬间的爆发------设计人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多年磨练的结果,是一种循序的思考和演绎,是专注于过去经验、构想、权衡等种种可能性的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修行。
所谓理念之“地”,即地利,属于空间范畴。不同的地域,因地理、气候等差异孕育并接受着不同的理念。
所谓理念之“人”,即人和,属于人本意识范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因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的差异孕育出不同的理念。
而“天地人”糅合在一起导出的理念是广阔的。
一、设计理念之根是生活:
在当代,设计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新陈代谢非常快。
时间对人类来说是无限的,对个体来说是有限的,理念就在这有限和无限中诞生并发展着。天地人理念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理念或说文化理念。
生活产生文化,文化催生设计。人类最本能的活动就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人类存在的根本需求,有了基本生活保障,那么就会追求生活质量,刺激人类不断产生更多的意识理念去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科学、技术、文化,甚至战争都是这个意识下的产物,那么设计理念更是人类为生活而诞生的一个物质化的意识。
设计人会因生活的不同经历和理解而产生各异的感受:热爱、憧憬、享受、创造,甚至有忧郁、愤懑、曲解……这些都直接诞生了作品的理念。
很认同时下不少人说的:设计从生活开始。我再补充一句:文化为生活服务。
生活→文化→设计,同时也是循环的:生活←文化←设计。任何有形的设计都是社会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我们不仅仅是进行物质的设计,更是对文化进行理解、诠释和孕育,直至持续发展,从地域民族生活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并融入到当代的设计理念中。
如果把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她将永远是一件不断新陈代谢着的未完成的作品。
二、设计理念之魂是空间:
从宏观角度讲,理念应符合地域空间概念,适应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各异的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世界的”,失去了这个概念也就使设计理念失去了魂。在设计实践中,源于并尊重项目当地的自然、人文、技术、经济和习惯,而不是移花接木、不负责任的抄袭和拷贝。保持一份朴实的心态和对历史的责任感是设计师的基本修养。
从微观角度讲,任何设计理念都是为创造更完善和更美好的空间状态服务的。空间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灵魂,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享受是最根本的,包括视觉、触觉、意识等等的综合理解与感受,甚至是无意识的本能感觉。任何设计都会依据不同的时空条件而产生迥异的结果,形制也自然百态各异。
空间功能决定了形式的产生,无论建筑师还是景观或室内设计师,不应该是纯粹的FORM MAKER(形式制造者)。我们应该使形式的产生成为空间的结果------设计的发展按照这种模式前进,直至每个设计细部甚至设计师本身都被它带动,最终形成一种“理念与创造性行为的物体”。但形式也是不段生长的,这种形式很可能并非是料想中的已有形式,就如路易斯·康语:“自然而然,必定是那样的”------一种新形态与新空间的诞生。
三、设计理念之本是人性:
“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倡导的------这个人本不仅是对方,也是自己。
四、设计理念之果是利益的满足: 宏观的讲,这个利益不全是经济的概念,更是发展的概念:人类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环境的利益、个体的利益……,理念的最高境界应是掩去设计的痕迹,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满足人类社会宏观的利益。
微观的看,作为一个专业设计服务的提供者,设计师应该致力于满足并提升每一个客户、每一个项目长期持续的利益。设计师肩负着社会的责任,乐观、积极、平和的职业化态度保证了我们的设计作品既充分发扬个性又保持应有的克制。
设计理念是一种创意,而创意的增值性正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设计师在创作中,应该对每个项目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最小限度的损伤环境,并通过造价可行的技术、合适的选材及明智的设计来实现。在考虑物质环境的同时,注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与社会环境。
设计理念的增殖体现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广泛方面。
五、有限构筑,无限创意:
忘记了是谁说过:“性感的50%是你自己的,剩下的50%是人们想象的”------设计又何尝不是?物质性(构筑)决定了设计是有限的,意识性(理念)引导了设计给人的感受和理解是无限的。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也就在此。
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过体会,透过不同色彩的水果糖纸看天空得到很多无限的感受,在眼前转动着的万花筒里扩展着无限的幻彩……
老子说:“有形者必有其功能,这是由于某些无形的东西使其运动的缘故”。设计表现的都是有形的东西。但不论怎样美的空间、怎样美的工具,毕竟都需要有人去接触和使用,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设计出来的空间,其自身属有限的“静”,只有人才能使其化为无限的“动”。
关于有限和无限,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与朋友们曾经讨论过一个位于室内的景观场景:设计者上来就陷入了景观设计的误区,认为景观就是山石林木、小桥流水,尤其是在这个“没有天空、没有阳光、没有风” 的室内空间中把思路定位为自然,而且还是在“方方正正”中的自然。当然,不能说这个思路或说理念不好,但是位于室内空间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有着比室外更多的限制,有着不同的视觉外延感。室外环境是发散的,边界是外展虚无的;室内则是内敛的,边界是收缩实在的。所以,室内景观除高大中庭和内外模糊的空间外,要更多与室内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意才符合这个时空中人的行为(包括视觉、心理和行为)感受,否则就会失衡。处理好一个作品,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陷入其中去刻画某个实体,那是脆弱的,而营造氛围绝不可缺少,也就是要形成一个虚体“场”,一个自己制造出“因果关系”的场------为什么要这样做细节?人们为什么会欣赏这个东西?是否在这里是唯一的或者说自然而然的……当这个场形成时,目标就实现一半了。这个设计没有去考虑“场”的塑造去感染人,没有搭建一个“自然景观”充分表现的舞台,好象在帐篷里听歌剧,很别扭,“场”没有形成。
六、设计无界:
设计常常由联想、隐喻而引发,联想和隐喻所包含的逻辑引导使设计者精心完成其设计构想。
那么联想如何产生?如何才有丰富的联想?除了关注身边的生活,设计人更需要具有一种超出日常品质的理解能力。为什么有些设计成为经典?成为文化领域的产物,成为一种更加生机勃勃,更具生命力与充满想象和个性的设计?是无界的知识索求使然。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一些设计院校,设计基础教育横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览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跨度极大的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的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都帮助极大。这样培养出的设计师普遍具有一种整体性的观念,他们介入所有设计专业的领域,从传统的方方面面的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中感受和分析,汲取灵感,分享灵感,锻炼自己对设计整体性的感受能力,从而挖掘出每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
从意大利最著名的设计师埃托·索特萨斯说的:“对我而言,设计应该是对生命、社会、政治、食物以及设计本身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放飞心情做设计,处处留心皆学问,灵感的源泉也许存在于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开放的学习与经验的传递,使设计的理念,出现了走向同质化的危机,因而使设计个体失去了独立性格的倾向。个性,应该是让你从存在于脑海的现有框架中解放出来,体味新鲜的场景与细微感觉,自由的呼吸、放松的感受、重新的思考。那些似乎不合逻辑或非我们习惯中的景象事物,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认识的对象,进而活泼与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作为设计人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在近代文化上的落后,使我们国家的设计文化暂时是追随性的,我们还远没有建立自己的设计价值标准。所以我们应该提倡要做原创性的设计工作。
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但是把“为大众服务”理解为迎合,就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设计者的设计方向可以引导使用者的感受,发展对空间的利用。那么设计者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并发展它,通过它带来新的信息和对事物新的认识方法。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
设计人的创作的确需要灵光闪现,但闪现的基础是眼里有物、心中有料、胸中有数,而这些都是创意灵光的源泉。
八、结语:
我们无时无处不在“设计”中生活,大到建筑、汽车,小到桌椅、电话,甚至水杯、插座等,所以也要求我们设计人在生活中进行“设计”,去细致地感受生活的情趣和魅力,为我们的设计增添生命力。
理念各异,流派众多。原朴归真,天地回音。
我们的理念应该更开阔更放纵。理念是虚的,无限的,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过程积累总结和反思。它不是某个点的思想,是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的,是系统论的,是方法论的问题。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设计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是一脉绵延的山峰,是一条不息的江河,更是三只深邃的目光,一只看天,一只看地,还一只紧紧的盯住人群……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