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认知
——读《走向新建筑》感
这是曾经写的一篇读书感悟,略有拙见,今次在《大师选助手》的品台上,与大家分享,望同行讨论,大师指教。谢。。。
花了2周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在感慨早在近百年前的法国前辈,竟有如此进步的思想之余,也为自己的设计经历而感到庆幸!这本书,无疑是对我们这些年探索和实践的肯定,同时也明确了方向。
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熏陶,肯定无法理解书中的理念,因为在那之前的工作和学习中,所有老师和老总们,一直强调的都是“特定的风格”、“花哨的平面”、“对称的轴线”、“浮夸的表皮”。这似乎是中国大多数设计师们的共识。而书中所讲的内容和理念,却是几乎与这些相反,甚至言语中带有讥讽和嘲笑。
自2011年始,就几乎没再看过内地的作品了,并非贬低国内设计,而是因为只有少部分的内地作品能够脱离那些虚伪和浮夸,而作为个人学习,内地作品的数量实在太少,不如直接看国外的作品来的快捷和直接。正因为只看国外作品,也因为经历过那样的浮夸,所以对书中提出的体块,表面,平面三要素感触颇深。因为时至今日,三要素被提出了近百年的时间,而我所见过的所有好作品,都依然没有脱离这三个要素的主旨。
曾今也怀疑过自己的想法是否过于崇洋媚外?而今看来,中西方的思想,在这些方面,其实并无二致,正所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1,基本逻辑
勒·柯布西耶认为,美是精神的纯创造,并非根据现实中存在的东西而来,就像不是因为有鸟才发明了飞机,不是因为有鱼才发明了船只,这些工具的产生,是因为人类有着飞翔和航海的梦想,即使没有鸟和鱼,他们也会产生。
他们遵循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所以,无论是飞机,船只,汽车,火箭,炮弹,他们的前端都被设计成了近似的锥形,因为这是适合克服阻力的形状,仅此而已。
而建筑,也是如此,它也只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人!建筑从来不会拘泥于形式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建筑的逻辑。正因如此,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在此基础上,做出的那些真正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赞美的建筑,就是根据我们的视角,尺度,感受而创造出的完美节奏和韵律。规则别无其他,而规则以外,有着非常广大的发挥空间,规则以外,就是创造!
这让我想起2000年前老子提出的以无为有的思想。创造,正是一个跳出传统和固定的条条框框,重新出发,从无到有的过程!
2,尺度与造型
在刚开始阅读时,有许多的疑惑,对于作者提出的“数学计算”“基准线”“造型”等词汇不甚理解,因为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做出具体解释。
“数学计算”和“基准线”对我而言算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应该说,对于国内室内设计行业而言,都鲜有人提及(我没有涉及过建筑行业,不敢妄加评判)不知道数学、几何的计算方法是如何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的?就个人经验而言,建筑的尺度,形态的比例固然对美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寻,它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人的感受和周围环境,是经过理性的思索而得出的感性的结论,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所以是否真的能像数学,几何一般精确?窃以为基准线和数学计算,应该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用以修正和完善,而真正的主导,依然是设计师的思想和对美的认知。
而“造型”一词,一直是我比较反感和排斥的字眼。当然,读完全书以后,我能理解作者提到的造型是指对建筑形态、尺度,和比例的创造,而在发挥建筑师无限思维创作的同时,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书中说到,外部是由内部造成的,是由人的感受出发,归根究底,建筑的依据还是人。这跟我们国内室内设计行业所说的造型不是一码事。
之所以对“造型”这个词汇反感和排斥,是因为国内大部分设计师和委托人对造型的曲解,太多太多的人,就像柯布西耶在书中的讽刺:“进步”正在猖狂肆虐,人们离开传统的住宅,为的是住进进步的“欧洲式”住宅。他们喜欢那些繁复的造型,那些无用的灯带,那些拼花的石材地面、墙面,更有甚者,加上了金箔,银箔,让家里看起来像古代的宫殿一般……就算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持,而只能把设计简化的人,也会认为,要有那些无用的造型,才算是设计师做了设计,认为设计师的价值就是体现在那些无谓的造型之上!真是悲哀!!
3,风格
“建筑与各种风格没有关系,那些风格都是欺骗”,这是柯布西耶不止一次提到过的话,我并不了解欧洲的历史,但从书中能大致看出,百年前,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和新建筑的推广建设,是对欧洲的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它需要人们走出传统的,阴暗的,闭塞的老房子,逐渐接受一种更为阳光,更为健康的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那应该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而那些古老的,繁复的石头房子,成为了旧时代的纪念碑,而我们的时代,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
新兴的建筑,朝着更简洁,更阳光,更健康,更经济,更效率的方向迅猛发展。造就出一批批以平静的几何形态,完美的几何比例,丰富的层次韵律打动人心的建筑。
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目前还保留下来的,上个世纪的工厂,当你置身其中时,会发现,这些老建筑的墙面材质,窗户的尺度和比例,裸露的结构,都是那么的宁静和安详。甚至是用这些老建筑改造出来的酒吧、住宅、办公室、餐厅等等,设计师通常也不会破坏他们原有的味道,而只是赋予他们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功能,这就是经典!
同样的,现今市面上流行的所谓风格,也不过是噱头而已,何来风格之说?不论是英,法,美,德,意,日,还是北欧又或者地中海国家,他们本土的设计作品,都和我们的一些人提出的所谓的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无论什么国家,什么地区,设计一定是因地制宜的,是从人、从功能、从感受出发,回归到简单朴实的自然状态,强调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美的感受,是通过体块的结构,韵律,和自然的协调来体现的,即使运用那些装饰性的元素,也仅仅是点缀而已,而且一定是主次分明,不会满满当当。
而我们的许多设计,却是把装饰造型放在第一位,人的感受,主要功能却在其次!好多人想要装修一所房子,首先想的不是我要在里面干什么?不是我想要实现什么功能,兴趣,爱好?不是我想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品质和态度?不是想价格不菲的空间需要怎样好好利用?而是仅仅去想电视墙要怎么做?想吊顶要多少跌级,多少灯带?想床头背景墙要怎么做?想通过展示什么东西来显示我的品位?然后通过网络去搜索一大堆恶俗的的图片,看完之后拍案而起!好!就这么弄了!最后,在使用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开始后悔,早知道这些东西都没用,当初何必花那么多钱来做这些!!我们思维逻辑都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了,所得到的成果自然相去甚远。
好的设计没有特定的风格可言,因为好的设计,一定会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从人的感受和功能出发,即使存在一些装饰,也是应结构所需,而不会刻意地去营造一些无谓的装饰!没有风格,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
致虚极,守静笃;大繁若简,不正如此吗?中国的先贤将我们所有的思想哲学融入阴阳二字,不正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吗?为什么要盲目的去追求那些繁复的,“进步”的“欧式”?
4,同归
柯布西耶在书中同样也多次的提到一个非常经典的建筑——雅典卫城。不论是建筑本身的比例关系,还是建筑与周遭自然环境的协调,柯布西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讲解轴线时他是这样描述的:
雅典卫城的轴线从比例港直达潘特立克山,从海到山,山门垂直于轴线,远处的水平线就是海,水平线总是跟你感觉到的,你所在的建筑物的朝向正交,一个正交观念在起作用,潘特立克山是背景,帕提农和易瑞科特翁不在这条强有力的轴线上,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他总面貌的四分之三,切不可把所有的建筑物都放在轴线上,那样他们就会像抢着说话的一些人。
柯布西耶描述了一个主次分明的,韵律优美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经典建筑群。巧合的是,帕提农和易瑞科特翁的格局,也是左高右低,在广场中央轴线上的,是雅典娜巨像。这样的布局,在中国有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解释,叫做,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而雅典卫城的位置,也是在一段山脊之上,颇有些风水中龙脉点穴的味道。很遗憾我并没有到过雅典,没能亲自参观雅典卫城,我只能通过卫星地图和大量照片来辅助我的猜测。外国人是不讲风水的!所以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是,我们起码可以看出!对于美,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的观点!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符合美的设计,他的起伏,他的层次,他的形态,他的结构,他的色彩,一定是和周遭和谐的,也是令人身心愉悦的,让人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这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5,现状
人们都在追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忘记了许许多多原有的,美好的东西。一味地去模仿,却最终弄得不伦不类还不自知,甚至引以为荣!我们的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而言,我们还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众的审美意识还在一个很奇怪的圈子之中。明明有很优秀的,超前的传统审美观和传统思想,却置之不理;偏偏要去追求欧洲百年前就玩剩下的东西,殊不知如今的欧洲,却早已摒弃了那些无谓的浮夸,回归到了设计的本质上,与我们祖先提出的思想同归一处。
国内批量速成的大学教育和趋名逐利的价值观,以及大量的所谓“资深”设计师和“高端”委托人古板、教条的思维模式影响,让绝大部分新兴设计工作者缺乏真正的对美的认知和持之以恒的心态;这也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底蕴低下。
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出现那么一小部分设计师,开始真正的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去探索,不再追求形式上的华丽,而是回归到平面、体块、表面这三个要点,以简明、清晰、丰富的姿态,呈现出设计的本质,返璞归真。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委托人意识到这一点!
《走向新建筑》讲述了设计的本质和精髓,是历时百年也没有过时的经典,是国外同行的必修课程。对我而言,实在是相见恨晚!
翰谦
04、19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