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审美、伦理、功能、信仰等诸多因素。设计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了当下的社会形态、经济水平、文化传承、观念信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设计也有着相应的源流,体现了历史、文化、人文观念的变迁,展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灯具是上至皇宫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需的日常用品,灯具的设计是设计的重要分支,灯具设计理念的变迁,也折射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除了基本功能以外,灯具还兼有审美、宗教等属性,形成了文化信仰中独特的“神性”元素。
火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火在带给原始人类恐惧和好奇的同时,还带来了宗教般的神秘体现。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指出:“对于自然的依赖感再加上那种把自然看作一个任意作为的,有人格的实体的想法就是献祭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为的基础。”
基于这种认知,原始人类社会出现的原始宗教,有了对神的崇拜。
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中,火成为沟通人与鬼神的重要介质,也成为各个民族各种信仰中被广泛使用的祭祀手段。
有文字记载的早期的灯,出现于《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捧碗以为续”,《礼·少仪》:“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樵。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这时的灯还仅是“薪”即小型的火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可以制作出各种器具,灯具的制作也就有了新的灵感,出现了诸如豆形灯、簋形灯等青铜或陶制灯具。
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灯具的设计融入了实用、美观、神形兼备的创作理念。例如出土于河北平山的战国时期的“铜鸟柱盘灯”。
此青铜鸟盘通高47.5厘米,口径57厘米,盘中有一个圆柱,顶端立有一只飞鸟,鸟头高昂,鸟背、鸟尾与双翼呈水平状,构成一个台面,盘外壁有四枚兽首衔环,下为高足,圆形底座铸出镂空的花纹。关于这盏的文字记载并不多,但是从整个造型上来看,颇具宗教意味。灯盘用来储油,鸟头就是附着灯芯的地方,点燃这盏灯,整个铜鸟的头部就处在火焰的包裹之中,恰如神话中的太阳鸟。
图1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论衡·说日篇》中也这样写道:“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由此看来,此灯具应具有某种与天相通的作用或寓意,可能用于祭天等重要场合。
《周礼·秋公·司恒氏》中说:“掌以夫遂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供祭祀之明,明烛,共明水。”遂即阳燧,古人祭祀时用以取“天火”以点“明烛”。该灯整体造型端庄,特殊的使用场合赋予其通天地的深层涵义,而象征性的飞鸟,不仅丰富了灯具的整体形态,还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在佛教教义中,“灯”有着特殊的含义,代表着破除黑暗,以及智慧之光的传承,长燃不息的灯还被隐喻佛法。佛教活动场所出现最为广泛的,是石灯。
这种灯体积比较大,为建筑式造型。有的石灯既有亭榭风格,又有塔刹的特点,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唐代有种石灯,石灯上雕刻皆为佛教法物,应为佛教寺庙供养用灯。
图2
如上图莲花是佛教的象征,灯的底部为一圆形底座,其上是四条蟠龙盘旋缠绕构成灯身。再向上,是等边六面柱灯台,其上一盛开的莲花承托灯室和盖顶。盖顶造型近于建筑屋顶。灯室则为一四面体,四壁分别开小窗。整个石灯体积饱满,轮廓清晰,虽分多层,形状复杂多变,然而丝毫不显零乱。
广西和浦的西汉大型木樽墓中出土的铜凤凰形灯,也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图3
该灯铜制,通体伸颈回首,头顶有花冠,两蹼并列,羽毛刻画细致,尾羽舒展下垂曳地。背部有一圆孔可放置灯盘,凤首后转,咀衔喇叭形灯罩。罩口正对灯盘,以便吸入燃烧烟气,防止污染。整个造型端庄、优美、舒展、栩栩如生;巧妙运用了点、线、面、体之间的韵律表现,给人以静中寓动,虽静犹动,似动非动的神奇美感。正所谓“神不可自立”“、栖形感类”,神必须通过形来传达,形也只有当其蕴神于内时才具生命力。神寓于形中,寄物相通,使人自然感受出来。凤凰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相关的神话也很丰富,如此古朴的凤凰造型,大抵有火凤涅盘的意味。
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远古时期,人们下河出海捕渔,难免遭遇风险。为了祭奠相关的神明,人们做成小船,放上祭品和蜡烛,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以祖先信仰为主,相信故去的人成了神明,所以这种祭奠也就成了对亡故的亲友的祭奠。《诗经》也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
图4
图5
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之后,河灯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河灯。道教、佛教在夏历七月十五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于是河灯成了儒、释、道通吃,横跨多民族的传统民俗。
河灯虽小,但是众多的河灯顺水漂流,灯光倒映在河水里,营造了一种幽静的诗意氛围,仿佛可以沟通人与神明,使祭奠仪式透着浓郁的神秘气息。
比这个更神秘的是古墓里的长明灯。
图6
古人固执地认为,如果在墓里放一盏不灭的灯,那么灵魂也将与灯光同在。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在墓穴里放长明灯的记载。上图为佛教寺庙里的长明灯,当然,真正不会熄灭的灯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不符合能量守衡定律。
佛教里有供灯的习俗,向佛菩萨或者故去的人供灯,可以得到如下好处:
照世如灯、肉眼不坏、得于天眼、善恶智能、灭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处、具大福报、命终生天、速证涅盘。
图7
灯,代表了光明、智慧,因此也被人赋予了神秘的意义,有着某种宗教指向。虽然运用都是基础的光学原理,但是它寄托了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敬畏。
微风拂过时,火苗朝着一个方向律动,像是一场肃穆的仪式。
除了宗教场所,民间神龛前面,也会供灯,无论是菩萨还是关公、财神,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都有供灯的做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蜡烛外形的电灯,只要通电,就能达到长明的效果。无论是火苗的光还是电灯的光,供在祭台上就都有了一种神秘色彩,一种“神”的属性。这种文化价值的取向,随着时间的推移闪烁数千年。灯,也就承载着某些信仰成分,陪伴了我们数千年。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