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个人档案

谭文海

广东工业大学
学生

博客公告

设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4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归属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一环

(2014-05-06 22:55)
归属感是“幸福城市”的重要指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当我们大谈特谈城市化进程的时候,不应该忽略身在其中的人的归属感——这个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的东西。

  对归属感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城市如何使人具有归属感,与城市的设计息息相关。然而,当今中国的城市设计常常被理解为打造城市形象、美化亮化城市的途径,城市中出现不少大广场、景观大道、豪华住区等,这是对城市设计的一种片面、表象的认识。关键在于,城市设计是为人、为广大公众而做的设计,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质量放在首位。

  既为设计,必是人通过事先计划好的造物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所以归根结底,城市设计应为人服务。偏离了服务本质的城市设计,不但降低了城市品位,更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难以体会到美好的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归属感。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危机四伏

  自人类开始自觉地建设自己的栖息地起,就存在着“设计”的意识,经历世代变迁,从小小的居民点,发展到村庄,然后产生了城镇,一直发展到现代大城市、巨型城市的出现。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不仅让相当一部分地区快速实现小康,更创造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市场商机。然而这种爆棚式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正试图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度这背后的各种潜在危害。

  “‘趋同化’的城市发展所引发的城镇特色丧失,造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加拿大CCW景观及城市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朱捷认为,“‘趋同化’不仅会腐蚀城镇的个性,更会使当地人文气息流失。”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田宝江看来,快速城镇化建设中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以上海为例,具有百年历史的慎馀里是新式里弄石库门建筑的典型代表,浓缩了沪上人们的生活记忆,也是历史留给今天的遗产,应该用更加妥善的方式将其传承和保护下来,但最终还是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被拆除,这实在让人惋惜。与此同时,对老城区的保护应该是在保护基础上的有机更新,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危棚简屋则应该拆除,这类住房密度高、质量差、配套不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并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我们既不能忘却它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田宝江说。

  城市不应被设计成消费品

  城市设计既是一件作品,也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件作品,城市设计可以在不同尺度下从城市局部到城市整体的不同层面展开;作为一个过程,城市设计涉及如何艺术地打造环境。这种环境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期里,通过不同参与者的影响而形成。城市设计应当强调人的存在,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对城市的影响。

  对于城市被设计成消费品的现象,朱捷感到痛心疾首。“不少城市设计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而产生的:市场成为城市设计方案的主导者,满足开发商利润要求的设计成为城市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城市居民只是被简单地看成潜在的购买者或租赁者,因而有了过多的商铺和大型商业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认为视觉形象的改善可以吸引投资,于是就有了大尺度的街道、繁琐装饰的街景和巨大的公共开敞空间。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些街道和空间都缺乏人的活动。”朱捷认为,如果城市设计方案不包括社会学方面的内容,那么其充其量只是设计师对自己设计理念的夸耀。“城市设计是大多数人的事,设计者应避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设计,而应融入市民,浸润文化。”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商业化的社会,建筑和城市规划都过多地考虑了经济利益,而缺少了精神和创造力。MAD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马岩松从小就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对中国传统造城的观点有很强烈的感触。“譬如北京﹑苏州﹑杭州,造城者是用一种信仰去建造一座城市,所以他们建造的东西可以流传很长时间,影响几代人,这些城市是有灵魂的。如果你建城市的时候没有思想,只是带着很功利的目的,那建出来的城市就没有灵魂。在没有灵魂的城市,人就很难有归属感。”

  城市设计中的建筑学策略

  建筑师对这个社会有着极大的责任。他们不仅是设计一个建筑那么简单,他们是在改变一座城市。

  在城市的物质形体环境中,建筑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建筑从功能上提供了城市居民几乎所有户内外的活动需要。这些活动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多样。建筑在城市中又总是以较为集约的形式分布,并且按其使用功能集聚成组、成群。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间,有需要分隔相离的,也有可以相容相邻的。这种可兼容与不可兼容的特性往往决定着城市土地利用中关于地块单一使用性质与混合使用性质的区分。今天城市中的建筑,类型之多样、形体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却往往被忽略,空间被扭曲,场所被遗忘,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边缘。

  当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如迪耶·萨迪奇所宣称的那样,已处于“混乱的边缘”并将随时激起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焦躁”,作为建筑师,应为此担当起直接的责任,并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使我们的家园恢复平静与安宁。

  在这一点上,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的狮城——新加坡做得尤为到位。大家都说,新加坡是个花园般的城市,清新、自然、充满活力,这与新加坡的建筑离不开关系。在新加坡,你看不到如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国际式城市景观,这座城市的建筑拥有的,体现在:

  丰富的建筑空间。大多采用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结合当地热带雨林气候特点,预设空间引入绿色植被,以调节空间气流,减少日常建筑能耗。

  活泼的建筑色彩。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混凝土、钢、玻璃,而是引入多种材料,丰富了建筑外立面,活跃了建筑空间,温暖了城市环境。

  多样的建筑型体。打破旧有的方盒状国际式体态,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前提下,多型体的建筑孕育而生,使城市富有特色。当人们走入狮城,绝无似曾相见之感。

  新加坡的建筑多样化发展策略,已成为众多城市甚至国家发展的范本。在后工业时期,我们的新一代建筑师也应该高瞻远瞩,放宽眼界,自觉地运用城市物质形体环境的整体观和建筑、空间相互联系的环境观,使建筑与城市结构相融合,使空间打开人们幽闭的心灵,使场所迸发出璀璨的活力。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52) | 类别 Design  

后一篇:小住宅空间设计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