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妙华天雨的博客

个人档案

妙华天雨

中科建筑
建筑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5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日益精进 清华·最后的大师

(2013-07-22 14:05)
标签:

华罗庚、李政道是他慧眼提拔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多是他的学生

  中国当代物理学科宗师——

  1946年,国内要选拔优秀的研究生到美国深造,西南联大理学院的名额,破格给了本科尚未毕业的李政道,成为轰动校内的新闻。

  鼎力推荐李政道的,是时任院长叶企孙。就是这次赴美,为李政道后来获得诺贝尔奖铺设了重要的一步。

  而在此十几年前,当只是初中毕业且身有残疾的华罗庚,因能否成为清华算学系的助理员而引起校内争议时,也是叶企孙力排众议,将华罗庚聘至清华。

  钱伟长曾说:“我有很多老师,而叶企孙教授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

  叶企孙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堪称当代中国物理学科的宗师,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学生,或者是他学生的学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人知晓,当他的那些学生获得赫赫声名时,他只能被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

  几十年前的一桩冤案,让他的一位学生无辜送命,也让叶企孙与“国民党特务”之间有了无法抹去的“牵连”。这种影响在今后的年月里,总是若有若无地左右着他的命运,终于在“文革”中使他受到了极大的身心迫害,受尽凌辱。在身患重病多日但拒绝治疗后,无儿无女的他在沉默中告别了人世。哪怕在他去世后很多年,那桩政治悬案都一直压在他的名誉上,使他不能翻身,更不能为外界所知。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才得到平反,沉冤昭雪。

  尽管这样,公众对这位足可称为大师的人物,仍旧有太少的了解,如果不是读到《最后的大师》这样的传记,那么他曾经在清华、西南联大为学术、教育做出过怎样的贡献,因独具慧眼而发现过哪些后来在学界扛鼎的人物,又是怎样在不公之中痛苦走完人生的,仍将不得而知。

  在我们每每不吝“大师”称呼,随便予人却总是找不到真正的大师时,叶先生的经历会告诉你,那个属于学术巨人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摘 选

  初中毕业水平 进入清华任教

  华罗庚被破格录用始末

  熊庆来在图书馆见到华罗庚的论文时,正是1931年的初春。学校刚放完寒假,熊庆来是假后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图书馆里静悄悄的,只有系里的几位老师在翻阅报刊。熊庆来看了一会儿,发现新一期的报刊尚未到,只得将去年12月号的《科学》杂志再次捡起来。就在这时,华罗庚的名字映入他的眼帘。

  这次他看得出神。

  顺着华罗庚指引的路径,一路下去,竟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观感,看他析题,宛如飞车夺关,刀法新奇,又透出灵秀与厚重并存的意蕴。

  熊庆来看得亢奋,便不觉赞叹有声,一时引来室内同仁驻足。

  “这个人身手不凡,是不是哪个大学的教授?”

  “此公功底深厚,方法独特,肯定受过西洋训练……”

  大家议论甚烈,都觉得此人非同寻常。恰在这时,助教唐培经来到,听大家如此评判,不禁哈哈大笑:

  “这人是我同乡,只念过初中,在我家乡的中学当庶务员呢。”

  庶务员就是杂工。大家听后都不做声了。

  唯有熊庆来反倒兴奋起来:“这样说来,这个人可是个奇才了。唐先生,你能不能从中牵个线,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园来让我们看一看?”

  一个月后,唐培经碰到叶企孙,叶企孙突然问他:“你本人见过华罗庚吗?熊先生让你联系华罗庚,联系上了吗?”

  唐培经并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熊先生当时那么一说,众人也就那么一听。熊先生说,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园来让大家“看一看”,唐培经认为这只不过是客套戏言。唐培经是个耕读子弟,他知道从浙江到北京,关山阻隔江河迢迢,农人子弟的华罗庚光盘缠就得花一大堆。若是让他来这里仅是让大家“看看”,证明一下他的能力,又没啥实际用处,唐培经心里就有些淡漠了。但是,听叶企孙先生这么一问,他才知道,熊先生所说的“看看”,大概不是自己所想的“看看”。

  唐培经没有直接回答叶先生的话,却问他:

  “您知道华罗庚的事?”

  “是的,熊先生已给我讲过这个人。我看了他写的3篇论文,很好。你什么时候把他请来?”

  唐培经从叶先生的语气中感觉到他对此事的看重。他忙回答说:已给家中的弟弟写信委托他与华罗庚联系。只是校方对此事似乎颇有争议,我怕中间发生变故,就把此事缓了下来……

  唐培经想对叶先生说,如果仅是为了“看看”,最好别让人家来。但不为“看看”,若是来清华工作,他却未敢往深处想。他本人是大学毕业,才捞到助教,而华罗庚仅初中毕业,清华该怎样安排?唐培经知道这是个颇费思量的事,而熊先生是个外来人,要想把没有名分的华罗庚弄来清华,他的影响力还是不够的。此事若叶先生插手,以他理学院院长的权力,加上他的清华少壮派的影响力,或许能成功。

  叶企孙好像看透了唐培经的心事,忙说:“此事要加紧进行。华罗庚的事已议决过了,回头熊先生会告知你的。华罗庚先安排在你们系里工作,别的事情以后再说……”

  回到系里,熊先生果然找了他,把华罗庚的事情又说了一遍,说如果不是叶先生力挺此事,先前让他请华罗庚来清华的事怕真成一句戏言了。

  唐培经心中突然涌出许多感动。这位未曾谋面的乡下老弟,果真是遇到了两个大好人,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他们却是“文人相重”,别人是壁垒,门户窄窄,他们却是门路广开,不拘一格。如此说来华罗庚此番真应验了“命里有贵人相助”这句话,你看他在千里之外,不知不觉间这里就有人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他安排,小老弟真是个有福之人啊!

  于是,就急忙修书一封,将这里的情况给华罗庚进行了一一介绍,请他务必近期择日来京……

  1931年8月,当华罗庚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时,在大学内部,特别是在教授会上,有关他的身份和生理问题,引发了一场相当激烈的争论。

  华罗庚不仅是个初中生,还是个残疾人。

  18岁那年,华罗庚得了一场重病,命是保住了,左腿却因长期发炎,骨膜粘连,变得僵硬弯曲,再也无法伸直。倘若走路,必须左手执拐,右脚先向前迈出,左脚要在空中画上一个圆圈才能落地。现在,华罗庚以这样的特立独行的身影每天信步在科学馆或工字厅,在众多以天之骄子自居的清华人心目中,未免有些有碍观瞻。加上他仅仅是个初中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与漂洋过海觅得硕士博士学位回来任教的大多数教授相比,名不正言不顺。对于他们来说,华罗庚所发表的几篇有价值的论文仅仅是灵光一现,而他们则是用一生的能力来实践大学教育的现代秩序,孰轻孰重,关系到是否尊重办学规律的问题。反对者的立论似乎很难驳倒。

  关键时刻,叶企孙再次力排众议。他说:我希望大家认真看看华罗庚先生的论文再说话。他来清华后,我们曾经交谈多次,每次我都颇受教益。以我个人的判断,不日之后,华罗庚会成为我国数学界闪亮的星辰,我们清华会引以为荣的。至于他的残疾,这正是华罗庚的骄人之处。有人说他走路是“圆和切线的运动”,是的,华罗庚先生就是为数学而生。我们清华大学应该为拥有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而倍感自豪!

  华罗庚在叶企孙和熊庆来的倾力关注下,当上了算学系的助理员,工作任务是整理图书报刊,收发文件,代领工具,绘制图表,每月工资40元,相当于助教的一半,但比金坛中学的薪水还是高了许多。华罗庚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因此干得尽心尽力,不久就赢得了很好的名声。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他利用工作之便,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看了许多中外数学书籍。叶企孙特批他跟算学本科班的课程学习,一年半时间他就完成了全部课程。另外,他还在这段时间里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为他日后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算学系图书馆工作期间,华罗庚仍然坚持研习数学,又连续在中外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次,叶企孙发现了他的论文被日本一家学术杂志刊用,欣喜之余,立即找来熊庆来、杨武之等算学系领导们商议,最后决定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

  不仅如此,叶企孙还“打破常规,送华罗庚到英国深造,这才使他接触到世界数学领域的前沿,追踪顶尖的数学大师,跃上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队伍之中”。(《中国科技的基石》第153页)

  1936年夏日的一天,华罗庚和周培源结伴去欧洲。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周培源去休年假。这些均是叶企孙先生的安排,考虑到华罗庚的腿疾,心思细密的叶企孙便让周培源一路护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才分开。至此,华罗庚才真正走向国际数学界的大舞台。

  新中国成立之后,华罗庚可谓名扬四海,许多人只知道华罗庚,不知道熊庆来,或者是只知道熊庆来,不知道叶企孙。而对于华罗庚来说,他没齿难忘叶企孙和熊庆来的提携之恩。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叶企孙和熊庆来,就不会有日后的数学家华罗庚。

  1983年12月,华罗庚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清华校友聚会上以《说旧话》为题,讲了一番话,他讲了清华大学的旧事,给大家讲了4个值得他永远怀念的人,他们依次是梅贻琦、叶企孙、熊庆来和梁思成。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58) | 类别 历史淘金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