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 屈米
公园所在地位于巴黎的拉维莱特区,占地50h平方米。……屈米的方案对后来的现代建筑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他用了一张由120m*120m的方块构成的网格。网格的交点之处均设有被称为Folie的红色金属框架。这个10m见的构筑物依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蜕变为各种造型形体。屈米将这个网格平铺在公园用地上,在于现有的设施相互重叠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
公园被设计为一个由点(Folie)、线(纵横和曲线状的道路)、面(被树木等分割而成的活动空间)所构成的多层次镜像。这种“非建筑的”设计手法将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肢解为一系列属于不同层次的记号,然后按照严格的逻辑对建筑的程序进行再构筑。他手场地的制约却不依附场地而存在,具有强烈的自我参照性。屈米利用这种存在于不同层次的交叉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分配和定义。
屈米的模式本身具有哲学上的普遍意义,而且这一手法的有效性经过了从竞赛到竣工的漫长过程中各种变更修改的考验也已经得到证明。但是由于公园的设计手法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方程式,因此拉.维莱特公园自身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唯一理想答案。
“它确实让我们从平常中逃避出来,但是却没有给我们所抱有的问题带来任何解答。”换句话说,屈米的思考并没有涉及城市公园的本质讨论。
再来看看李巨川怎么说:
也许正是那些红色的构架(它们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干扰了我们拉维莱特公园的理解,传统的物质主义的建筑观念使我们把这些构架看成作品本身。...在拉维莱特公园中,屈米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观念,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合成河替换方法”。建筑师并美哟设计出什么建筑物或者公园总平面,而只是提供了一种抽象媒介,一种方法,使这一作品得以制造,得以发生。
如李巨川所言中,我们被那些形式感极强的“红色机器”所误导,没有更深入的去寻找在那些“疯狂机器”下面,屈米重新分配和定义场地的那套逻辑,以及那股不以存在的实体来表达“建筑”的“非建筑”气质。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