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wen的博客

个人档案

wen

DAMO Decorate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27 篇
评论:11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

(2009-04-08 14:24)
标签:

 浅  2008年夏,走访了天水,当去到麦积山石窟时,被当时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故而有个下面的文章,并于2009粘月发表

摘要: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新疆的客孜尔石窟并称为中国五大石窟,就空间的独特性而言,麦积山石窟在修筑形式和空间形制上明显有别于其他四座石窟,对中国古代石窟的空间形制研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试图从佛学、人文、艺术形式及其表现手法等角度探讨麦积山石窟的空间独特性。

关键字  麦积山石窟   空间形态  独特性

Abstract

    Maijishan with the Dunhuang Mogao Caves, the Longmen caves in Luoyang, Datong Yungang Caves in Xinjiang and Qizil and caves known as the five major Chinese grotto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space, the Maijishan Cave  built in the form of shapes and spac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four caves, cave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study of the shape of space has a unique artistic valu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uddhism, culture, art forms and methods such as perspective Maijishan Caves of the uniqueness of space

Key words : Maijishan Caves . space . uniqueness

                                                                                                       

正文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南部的天水市,位于市区东北部约45公里,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由于孤峰崛起,犹如麦垛外形,故而得名麦积山。久负盛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于这座山体西南角的悬崖上,麦积山峰高约142,石窟与石窟之间以栈道将崖壁上的石窟相互连接,最高的石窟距地面近七八十米,距地面最近处也有二三十米。来到麦积山人们都不禁会慨叹如此一座恢宏、林郁险峻的石窟空间艺术。

. 石窟空间的新演绎

石窟最早出现在印度,原本是佛教徒为躲避尘世喧嚣而苦修的场所,多开凿于深山幽谷之中,起初由于修行的僧人较少,石窟多以散落的单窟形式存在,后因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地位而大兴佛教文化,于是佛教石窟得到大规模的兴建,也逐渐形成了密集的石窟群。

佛教思想在空间的组成形式上宣扬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象征性内涵,即宇宙中心,宇宙之树的理论,它们象征着位于大地中心的具有宇宙象征意义的巨柱[1],因而在石窟的内部形式上来看,多会看到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平面由方形或长方形构成,石窟的中央为一方形的石柱,有些中心柱被凿成佛塔的形式,而有些则是在中心柱的四面造出佛龛,龛内塑佛像,这种类型的空间则以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内的石窟最为代表性(图1,而在麦积山北周与隋代的石窟中,这种佛教宇宙模式,进一步被打破。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

1有轴向的序列空间

麦积山石窟在开窟的形式上第一次出现了由轴向的序列空间,如第四窟的上七佛阁(图2)开凿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石窟空间被开凿成了殿堂的形式,外部雕出正脊,鸱尾、瓦垄与檐椽,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完全突破了中心柱的思想束缚,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主轴,窟前造出前廊,并有八根六角形的前廊石柱,已经具备了大殿的造型[2]。又如第九窟中七佛阁(图3,属典型阁崖式建筑,前有崖阁,后有连续的七个龛,成一字形排列,形成了具有序列性的连续空间,这样的有轴向的序列空间不仅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整个空间更有气势,而且也增加了光线的延伸性,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麦积山石窟在空间与造型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期间佛寺平面位置日渐弱化,而更注重空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设有佛造像的佛殿的位置变得日益重要,僧徒们由初时崇拜佛的象征渐而演化崇拜佛像本身,因此作为佛偶像的遮蔽物的佛殿在寺庙中的地位则日益得到了加强。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

2. 点阵空间

麦积山石窟的另一特点是其点阵空间,由于麦积山石窟由于开窟在凌空的崖壁上,窟(龛)的面积大多较小,最小的仅有几十平方厘米,仅能修单身菩萨像,因此部分石窟并不是按照佛教宇宙模式来建造,如八十七窟、八十八窟、一百三十七窟、一百八十四窟等,(图4面积小、间距近、呈随意性的阵列排布,但石窟空间又错落有致,在区域性空间中呈现出了散点式的点阵空间,与当修筑石窟是留下的木桩序列孔洞彼此呼应,点阵式石窟极富韵律的排列在山体的西南部,犹如佛祖的念珠一颗颗的镶嵌于上七佛阁的四周,使整个石窟的立面空间更富于客观赏性,与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异曲同工之妙。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

 

二. 玲珑的灰度空间——栈道长廊

 在麦积山石窟的空间艺术中,存在着一个延伸近千米的灰度空间——栈道,栈道可谓是在麦积山石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一处亮点,他的造型特点为典型的“空中长廊”,人们可以通过这条狭长的灰空间自由往来于这座浮游的“空中石窟”。

长廊式的栈道是麦积山石窟空间艺术中最闪亮的一笔,首先他在功能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非凡的造诣。从功能角度上说,它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可以引导游人从底处向高出游览这座庞大的石窟群,并沿着栈道经过的区域观赏,不至于迷失方向;其次,成“Z”字型设计的栈道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人群因行走方向的不同而造成拥堵(图5),起到分流的作用,从而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观赏环境;另一方面,呈三角形的承重方式减少了栈道空间的横向跨度,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承重结构,这样也增加了栈道空间的安全性;从艺术角度讲,悬浮于空中的栈道使人们于空中的自然景观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它不同于夹持在玻璃幕墙后面的人与自然的感受,在完全闭合或完全开场的空间模式下,营造出了一个灵活的灰度空间,使整个石窟艺术更富于层次性。

失去了现代设施忽右下的人们会在此刻真正的感受肌肤与风的摩擦、瞳孔与山峦的交汇和人性心灵与弥陀净土的碰撞,从而真正的达到一种艺术享受。

栈道的设计为麦积山石窟注入了中国特有的文人情怀,麦积山的石窟都是依据山势的外部形态而开凿,各种大大小小的石龛置身于山体内部,佛像、山体已经与当地的自然景观恰如其分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栈道的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朱砂色的围栏使麦积山石窟蒙上了更加浓郁的佛教色彩,蜿蜒盘旋于山体与石龛之间,而尽有一米略宽的栈道设计更加凸显了佛教僧侣们苦修、出世、四大皆空的修佛之道,“巧于借因,精在宜体” [3],栈道设计与山体和石窟达到了同生共长的结合,而这种融入自然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园手法的具体体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4],随着山势的走向,这些悬浮在空间中的长廊时而狭窄急促、时而小如洞穴,时而陡峭高耸,时而又豁然开阔(图6异步一景的多层次空间变换表现的淋漓尽致,如距地面50米高的第十三窟菩萨与佛,建于隋代(公元581-618),长达15.70[5]高的佛像依耸着山崖的西南部,是石窟中最高的佛雕,工匠们在其东、西两侧分别建造了四层蜿蜒曲折的栈道长廊,而只有在每个长廊出的劲头才能看到悬浮于空中的大佛,由于佛像巨大,观者只能仰望或是俯视巨佛的某处局部(图7)。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

三.引渡心灵的空间

这里的“超度”可以理解为一上面是净化心灵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表现为民族化的融合的产物

公元5世纪,麦积山石窟正经历着其佛窟艺术从辉煌发展到成熟阶段,北魏末期以及西魏(公元535-556年)和北周时期,在石窟形制上一方面沿用着北魏晚期旧有的中心柱式,另一方面,模仿中国木造结构建筑形式的涯阁式洞窟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与西方的宗教膜拜不同,麦积山石窟所宣扬的佛法精神选用了一种“引渡”的手法,它在整个石窟的设计中并不是单单采用高度差的手法来渲染对佛的崇高,而是让人们通过悬挑出来栈道一步步的爬到佛龛的所在地,让人们站在佛的高度去感悟和参禅,也许这正是中国儒雅的神佛观念——普渡众生与众生得道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明显有别于同时期的拜占庭式教堂的内涵,排除了以威严和肃穆的表现手法,而借自然之手来渲染环境,

结语

与全国各大石窟的空间艺术作品相比,麦积山石窟在空间的营造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它是国内石窟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不仅拓展了西魏之后佛殿空间艺术样式,而且对北周、隋唐、宋等时期的石窟艺术均有极大的影响力。它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古印度阿旃陀石窟构造的同时,又和谐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了石窟建造之中,是中国留给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85)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