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风情
西宁,天高地阔。
从兰州到这里仅用了3个多小时。地缘想邻,正值盛夏,日光却有不同。一个炎热,一个凉爽。炎热中破旧,拥挤,却依然仰视,仰视在文化,仰视在街景,逃不过,避不开。凉爽中,农物与泥土同色,正验证了一句话“天无遮蔽,地无装饰,上下一片空明”。
看着这一切
满目的陌生
隐隐中有些不安
一切有关西宁的印象,并不止于偶然,懒懒散散的地界,懒懒散散的人。我们可以把它归为民俗,就舒服的多了。
一个外来人最怕的就是不能融入。破败的街景,陈旧的房子,颜色都黯淡。西部仿佛如此。还有空旷的广,在西宁甚至多了一份癫狂。
我个人认为,这是西宁走向繁盛关口上撕裂的绝望。城市如也,精神如也。找不到出口,却渴望出口,这是建设中的失蘅。我感到它失去了信心。
失价的心理使人们有了对自身的否定。初步的不安便形成与此。
萧条,我习惯不了。对一个城市来说。发展的基本状况要数建筑。这是看一个城市最明显的特征。然后就数年代,有文化底蕴做底。我震惊的是,即看不出年代,又没有发展之迹象。整体如此。但也到来的安闲。初步留给我的是失落。
这个地区在转型。都市里感受的是生存空间的危机。西宁有了空间,却没了人群。发展模式实属不符。留给人们的只能是半发展中的搁置。良性还是恶性的,谁也不好评说。
正因如此,所以城市里到少了些许理性的味道。
我找了旅行社匆匆定了价钱,便转向旅店大睡。潮湿的房间光线不好,沉寂了许久吧。满鼻子的霉味。呵,比我先前预想的要好的多。
醒来已9点,看窗外,依然明亮。觉得肚子空空的,才想到要吃东西。一出门。便后悔。天那么冷。
街边的小吃滩做满了人闲谈,与它的城市形成了一致。城市是困倦的,没有奔波的神态,静晤中也展示着闲散的韵味,因而变的热情,这是来自人热情。我到自在起来。
人对于环境的敏感则来自它本身的社会缩影,地域文化投影。越平常的街边景象,看的越为深刻。立足于陌生,首先观察于此。
特殊的眼神,仿佛与我无关,我走的离旅店远了。本应害怕,却塌实的很,左寻右问地找到一个市场。吃了许久闻知的青稞面。说是汤面,三块钱满满一碗。没汤,只有面。到实在。面在碗里形成了堆状,看着都觉得无奈。西宁也可爱。和兰州不同的是它可爱在了人群。
还的重新认识,这个认识要来的轻松。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