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赵丽华?其实从她网上出事那天起,我就在想。可以列出一二三。比如她“国家一级作家”的身份,比如有人要拿掉她在诗歌圈的那点职权,比如恰好写过那几首很容易摹写的诗,比如她可能得罪了圈内的某些人,等等。但无论如何反应罐都得说:这是赵丽华个人的“命中注定”,这是她的宿命!
这之前曾经火过一阵的她想淡出诗歌圈,并且近两年基本不在诗坛抛头露面,诗歌界的大小活动她基本上不参加,也不给诗歌刊物稿子(以她诗歌的水平,她的影响力,或者她选刊编辑部主任的身份,她给稿子的话一般刊物不会拒绝)。但事与愿违,这个不愿意在诗歌圈玩的人,通过这样一个事件被拽了回来。一天早晨醒来,她突然发现自己上了网络头条,并被命名为“诗坛芙蓉”、“梨花教主”。回忆不锈钢反应罐当时的情况,她说:“我想跳楼,但廊坊的楼太矮。怕摔成残废,给残联和民政部门添麻烦”。这话今天听来像是调侃,个中滋味在她自己心里。
这也是当代中国诗歌的“命中注定”!“朦胧诗”以后,诗歌很快退出公众话语平台,逐渐演变成诗人们的“自言自语”。就在要被大众彻底忘到脑搪玻璃反应罐后的时候,2006年9月,诗歌选择了这样一个人,以一种“娱乐”的方式再次回到了“当场”,回到了时代文化视野和人民日常生活中。这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但却在历史的“情理之中”!
事实就是这样:诗歌需要一次“突围”,突围需要一个“打头阵”的人!
诗歌选择了赵丽华,因为她的优秀和明显的“破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阅读的广泛和深入,她的优秀会得到更多的共识。而她的“破绽”说不定就会成为大家最为搅拌器熟知的流传最广的互动诗歌文本。
或许可以这样说,有人故意把赵丽华诗歌的“破绽”卖给这个娱乐的几乎没有道德底线的时代,想整死这样一个本来不想再在诗歌圈玩的恰好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女人。但结果却是谋划者所想不到的一个“双赢”的结果:时代和诗歌都是胜利者!
对赵丽华来说,也只是暂时的委屈与误解。既然这搅拌设备块石头落在了她头上,她就别无选择了,只有用双手接住它!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来说,大幕已经拉开,“好戏”还在后头!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