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形式——中西园林的环境审美差异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探讨早期园林与人类文明、自然观念与园林风貌、意境美与形式美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重点比较了中西园林的环境审美的异同,认为中西园林的基本立足点是相同的:即园林均被看作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环境。中西园林的环境审美呈现较大差异,本文的观点是中国园林是一种情态的环境观,追求意境之美,西方园林的一种意态的环境观,追求环境的形式之美。
【关键词】:中西园林,自然观念,意境,环境
园林是建筑向室外空间拓展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园林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渡,是建筑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人们将园林看作是建筑的一种有机延伸。园林不仅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来衬托建筑的美,更创造了一个适合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工自然场所,还能愉悦我们的精神,最理想的生活环境。
园林是人类对生活的审美需求的产物,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往往在园林艺术中得到完整的反映。由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园林在整体形象、风景内涵、功能布局以及艺术风格上面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从早期园林与人类文明、自然观念与园林风貌、意境美与形式美三方面来探讨中西园林环境审美的特点和异同。
一. 早期园林与人类文明
据艺术史学家考证,园林的出现是在人类走出丛林,学会农耕、建立村落之后,也就是说,园林与耕作联系最为密切。培根说:“文明人是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比建筑更高一筹。”古今中外,园林一直被看作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境界,宗教人士也以它为模式,来构建理想天国的生活图景,这些在中西古代典籍、神话传说中均有描述。
1.1.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园林景致
《古兰经》写道:“许给众敬慎者的天园情形是:诸河流于其下,果实常时不断……”这是伊斯兰教的真主向虔诚的信徒们许愿,天国的大门对着他们敞开。佛教中虽没有天国之说,但是却塑造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境界,根据我国南朝梁文人沈约在《啊弥陀佛铭》中的描绘,那里也是充满着园林风光的美丽世界,里边有玲珑宝树,随风发出叮咚声响,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古木,令人“晨翘暮想”。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玉皇大帝和它的大臣所居住的天宫也是一座完美的园林,殿阁楼台四周是一派“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珠珠果压枝”、“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仙境。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
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圃,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秦汉肘朔,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晋人张华著《博物志.地理考》记载了阿房宫的胜境:“秦为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图1)。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上可以坐万人,庭中受十万人。”阿房宫是秦始皇35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建造的一座大型的宫苑,杜牧描述为“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可见阿房宫建筑群之大,也可见阿房宫不是简单的建筑空间组合,是有山水点缀的宫苑园林。
图 1 清代画家袁耀所绘阿房宫图绢本(局部)
1.2. 西方神话传说中和早期园林
西方世界传播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在其宗教经典中,天堂和园林往往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圣经中说,上帝创造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一开始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美丽的伊甸园之中,只是后来偷吃了智慧之果,才被逐出了天国乐园。在西方,不少民族语言中的“天堂”一词,往往就是由花园演化过来的,如英语中的“Paradise”(天堂),便是来自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希腊这个词汇又是从波斯语的“pairidaeza”借来的,就其原意,便是“豪华的花园”。
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000年前,古埃及建立奴隶制国家。古埃及人的沙漠居民模拟“绿洲”,并把丈量耕地的几何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中,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亦按照几何图形规则排布,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越公元前1100年,亚述发展了猎苑,公元625年新巴比伦独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了“空中花园”(图2)。传说是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而习惯于山林生活,国王便下令建造“空中花园”,此园是在二层屋顶上做成阶梯状的平台,于平台上种植,总高约50米,此园为金字塔形并有多层露台,在露台四周种植花木,古称“悬花园”。
图 2 巴比伦“空中花园”复原图
尽管西方园林更早出现个别规整式园林,但中西大多数早期园林的功能并无多大差异。可见,早期园林和建筑一样,没有明显的中西方差异,都是对美好环境的向往,都是劳动的结果,朴素简单,实用性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带有较强游戏娱乐功能能过的园林出现以后,园林的审美因素逐步增强,风格和理念上的差异也慢慢显露出来了。
二. 自然观念与园林风貌
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因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差异。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是错综复杂的,主观上,人们不断地改变对自然的态度;而客观上,不同的地理环境、种族和文化也直接影响人对自然的理解。翻开世界园林史,我们可以看到三种风貌不同的古典园林,即中国、西亚和希腊三大派。西亚风格主要是指埃及、巴比伦及古波斯的园林,希腊人后来结合了西亚游乐式园林,发展为山庄园林,成为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规整史园林的典范,所以这两派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和渗透,一般说的西方园林包括了这两派,与中国山水园林呈现较大的差异,分别代表这中国“天人合一”和西方“人定胜天”这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念。
2.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观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
图 3 孙位的《高逸图卷》取材于东晋竹林七贤的故事
图 4 『禊赏亭』地面凿石为渠,取“曲水流觞”之意
迄今为止,没有其他文明比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我们可以在古诗中略见一斑,如《先秦诗歌》——《击壤歌》:
依青山,傍绿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所以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多了一份敬畏和亲切,绝对不同于西方的“自然崇拜”,西方的祭品取自山林是用来供奉神灵的。中国的五岳代表的是天上由五位帝王分别统治着的五个虚拟帝国,同时是地上最重要的五区,分别是:山东的东岳泰山,山西的北岳恒山,山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和河南的中岳嵩山。水系也不例外,四大江河分别是:黄河、长江、淮河、济水。而四海也位于四个重要的方向。这个包括五岳、四大江河的抽象的体系渐渐被中国人认为是宇宙结构体系的一部分,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仿效的对象。如图4,禊赏亭抱厦内地面凿石为渠,渠长27m,曲廻盘折,取“曲水流觞”之意,称“流杯渠”。
图 5 虽有人作,宛若填开的苏州园林
园林艺术是人化的环境,是人与自然亲近的一个空间景域。从造园技法所遵循的美学原则来分析,中国园林艺术创造的渊源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原初观念和宇宙意识,也来源于农耕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对自然的依恋和喜爱之情。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中则是以崇尚自然、因借自然为造园的主旨和目标。造园时讲因借天时地利,游园时重顺应人性人情,强调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是中国园林文化意韵的集中体现,明代造园家计成谓之“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图5)。这一思想便决定了中国园林自由、因地制宜的总体风貌,园中没有强烈的轴线,没有修剪成几何形的植被花草,所有的山石、溪流、建筑、廊桥、以及花草树木都很自然地布置着,方寸之间,亦有山林野趣之美,自然的精华尽在其中。概括说来,中国园林追求的就是尽量模仿自然。置身于最高境界的中国园林之中,会使你误以为身在大自然间,而非是人造环境。
2.2.西方古代“人定胜天”的环境自然观
西方古代以认识论作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总纲。古希腊哲学从探究外在自然的本质开始,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认为,自然界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造成的,质料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质,形式是自然事物存在、运动和目的的来源。对于任何自然事物,质料和形式都是同时存在并起作用的,因为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生命机体,它不仅是被创造者,同时也是创造者。
其他各个学派都提出了对自然本质的设想,有的认为自然的本质是水,有的认为是气,还有的认为是数。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然而却往往会过分的强调功利,人们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掌握一点自然法则,就会用来改造自然。文艺复兴晚期开始浮现的“控制自然”的观念,通过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奇妙结合,终于获得了完整的哲学形式。“控制自然”的观念与新兴的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构成工业文明时代的意识形态。美国生态女性主义者麦茜特把这个由自然观的变革引起的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建构称作“自然之死”的后果。因此,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便较多地处于对立的关系上,两者一对立,人要么力图战胜自然,使他服从于人;要么对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畏惧和恐惧心理,这在西方古代艺术中体现的比较充分。
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自然观,地理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决定者西方“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中国的中部地区是由长江、黄河两条河流灌溉的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农业耕种。定居中国的人类逐渐形成了农耕民族。只要尊崇季节气候的变化,按时播种、收割,他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中国人对这样的自然环境相当满足,于是养成了他们崇拜自然,臣服于自然的观念。欧洲的自然环境要恶劣得多。首先,欧洲少平原,多山地。其次,欧洲气候寒冷,直到两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开始转暖,欧洲大陆一直被冰雪覆盖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农耕,连畜牧都十分困难。因此,定居欧洲的人类以狩猎民主为主。在他们心目中,自然界很容易被具体到了每一只羊、鹿、狼或豹的身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吃和被吃的关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与自然界战斗,并取得胜利。任何向自然界的祈求都不会得到回报。这样不同的客观自然界也就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自然观。在欧洲人的自然观里存在着一些矛盾的观念。一方面,有对自然界的惧怕。这种观念是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徒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改变的,甚至无法认知。另一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在欧洲人心地植下了人与自然势不两立的观念,养成了欧洲人好斗、好胜的欲望。既然自然界强大恐怖,又与人类对立,那么,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改造都是无尚光荣的。这也正是欧洲园林客意标榜人为因素的原因。
对自然的实践功利态度和畏惧态度往往不利于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所以西方人对纯自然状态山水美的领悟远远晚于中国人。他们认为,纯自然的山石、植物是没有形式美感的,是粗糙随意的,唯有经过人工计算、加工才能让人享受园林之美。因此西方人建造园林,很大一部分精力是用在打磨石块、修剪花木上面,他们尽量在园林中留下人造的痕迹。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观念在西方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城市造园中。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还是强调了这一艺术观念,他认为园林必须和建筑一样,要表现出整齐一律的美,园林“可以说是把建筑形式变相地应用于现实自然。在花园里如同在房屋里面一样,总是以人为主体”。
2.3.各相异趣的中西园林风貌
通过以上对中西两种自然观的讨论,可以看出自然观念和审美情趣极大地影响了园林的创造。西方园林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天的自然观指导造园;而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纽带,高度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园林是自然的拟人化。
图 6 法国凡尔赛宫
又如法国凡尔赛宫(图6),占地极广,大约600h㎡。是由当时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Andre Le Notre)设计规划的,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25m 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极宽阔的林阴大道,自东向西一直消逝在无限的天际,林阴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双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塑和喷泉。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匀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以凡尔赛为代表的造园风格被称作“勒诺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纪时风靡全欧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国、奥地利、荷兰、俄国、英国的皇家和私家园林大部分都是“勒诺特式”的,我国圆明园内西洋楼的欧式庭园亦属于此种风格。
中国园林中,建筑也摇身便成自然景观构图的一部分。中国园林建筑布局自由,非对称的,所有的景物,如路、桥、廊、池、山石等均作曲线形,呈现自然之态。这一点在江南私家园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由于文人、画家的参与设计与建造,将大自然的山水景观提炼到诗画的高度,并转换为园林空间艺术,使得江南古典园林极富诗情画意。其风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动态对应线构图,主题突出;二.因地制宜,顺应山水自然风貌;三.空间序列组合起承转合,又如诗文结构;四.景观丰富,包括山水景观、植物景观、天象景观、建筑景观等。
如苏州拙政园,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全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图 7 拙政园水廊
再如皇家园林之避暑山庄,建于乾隆55年,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由正宫(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所以,如果说西方园林是建筑艺术的正面延伸和人类力量的展示,那么,中国园林则是以自然来补充人工的不足。
三. 意境美与形式美
3.1.环境与意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西方没有意境之说,更多时候把自然定义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对建筑学来说,环境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意境原本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意境就是画家用所表现形象来表达胸中之意,对山水的情感,画家把这种情感写与笔端,让欣赏者他的作品丰富的内涵。
意境有两层意义,即无形的意象和有形的环境,意境是环境的升华。
3.2.中国园林——深远的意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设计家。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中国造园注重“景”“境“和“情”,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图 8 拙政园 与谁同坐轩
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两种空间相互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图9),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图 9 网师园 月到风来亭
园林意境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园的远香堂周围水面遍植荷花,荷花开时远远的就能闻到香味。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而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映在园林内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图10),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图 10 拙政园 听雨轩
3.3.西方园林——美丽的形式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图 11 凡尔赛宫园林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图11)。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园林的形式意义,在于将园林空间的抽象化演化为具体的形式空间,使形式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美的园林的产生是同人的生命活动相关,同时也是同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自由体验。这里形式空间对于空间实体、秩序、尺度、比例、色彩与质感有一个适宜的指导。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波波里花园,整个花园被道路和林带分割成一个个方形网格,在每块绿地内又布置了环环相套的同心圆花坛,圆心便是一个小广场,在中心每每立有作为主景的人像雕塑。游览道路由小广场的四周呈放射形地对称向外布置,要是从主体建筑的高处俯瞰,整个花园宛如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张张并放着的箭靶,非常完整地表现出符合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均衡对称、整齐一律的美。这种经过周密设计的形式美,散发出人类理性的光辉。
图 12 凡尔赛宫花园
凡尔赛宫花园是西方古典园林严密、规整、让自然服从人力设计思想的典范之作(图12)。花园内尽管有大片林木花草,新奇水景,然而自然物表现出来的美总是被安置在人工设计的形式美之内,我国建筑史学家陈志华曾在著作《造园艺术散论》中描绘了他感受到的艺术美:
拉东纳是阿波罗的母亲,她的雕像坐在几层大喷泉顶上,一手牵着幼年的阿波罗,向西凝望。她面前一条六十多米宽,三百多米长的林荫大道,叫做王家大道。它的西端,是阿波罗之车喷泉,在一个大水池中央,阿波罗赶着马车,风驰电掣般从水底奔突而出,喷起二十多米高的水池,开始他一天的巡行。马蹄之前不远,展开一条一千六百多米长,一百二十多米宽的大水渠。每天旁晚,太阳在它的西端下沉,万道霞光照在水面上,阿波罗结束了他的巡行。(《造园艺术散论》)
四. 结语
16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在《论造园》中写道:“全能的上帝率先培植了一个花园;的确,它是人类一切乐事中最纯洁的,它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可见,园林是最好的建筑环境,是人们诗意栖居地球的理想生活条件,中西园林的基本立足点是相同的:即园林均被看作是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园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地理差异,中西园林的环境审美呈现较大差异,中国园林是一种情态的环境观,追求意境之美,西方园林的一种意态的环境观,追求环境的形式之美,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中西的园林艺术才散发出无穷的文化魅力和审美价值。
西方古典园林过分强调轴线和人工的修饰,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感。如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说过:“园子里面的花木双双对对,矮树成行顺着一根绳……花园啊,我一定要离开您,人工过多使我反感又厌倦,我更喜欢宽阔的森林;空旷的自然并不规矩整齐,它无拘无束,这才合我心意。”在17世纪末,英格兰开始出现自然风致园,18世界末,浪漫主义渐渐在欧洲流行,艺术开始注重自然景物的美感,中国园林也在当时成为时尚,西方开始追求变化曲折,层次丰富的自然情趣,最后几乎取代了传统的依轴线排列、严正对称的古典园林,渐渐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主流,中国园林也吸取西方造园理念,中西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归,园林注重意境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