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刘青的博客

个人档案

刘青


室内设计师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统计信息

博客:40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举行

(2008-10-30 17:13)

点击看大图

  2008年10月24日-11月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正在北京D·Park751园区举行,整个展会包括6个展区,超过2万平方米,配合城市生态、工业遗产保护、震后造家、意大利设计等7场学术论坛,力图制造一场设计和理念并行的建筑设计盛宴。本届建筑艺术双年展的主题为“城市/建筑:生态”,除各国参展设计师带来的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的规划设计作品之外,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项目、山东滨州市的中欧航空科技城和黄河岛文化艺术园区等项目都布置了较大展区,力图展现中国新兴生态城市的面貌。
  生态对于建筑设计来讲无疑是一个老话题,但却也是永恒的焦点。在日前举行的相关主题论坛上,国内外的建筑师和城市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Area主编:非常高兴大家的光临,也非常高兴有时间把Area杂志给大家介绍一下,应该说国内的设计师对它是非常熟悉了,这本杂志应该说从规律的发行量来说在意大利是第二位的建筑设计的杂志,但是非常幸运它现在被意大利一个大的传媒集团所收购,所以说有一我们个比较强大的国际背景,因为中国的建筑业非常发达,所以我们也非常现在高兴把这份杂志引进到中国,大家可能看到了在意大利馆的一楼,我们坐。一个Area杂志中文版简单的介绍了,另外赶在活动开始前,也把Area第七期的杂志印刷出来了,跟大家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具象的展示,第一期我们是把用设计的形式跟中国的设计师做一个介绍。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杂志都是意大利原版翻译过来的,使中国的设计师即时看到,我们在今年也能够有幸把Area请到中国来,中国的设计师作一个交流,引进Area杂志对我们也有一个困惑,就是中文的名字叫什么名字,因为是一个建筑的名字,所以我们很希望这个名字起一个跟设计相关的名字,但是又觉得Area词的本意和杂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不完全着重在设计,它更多的是对人的思想,还有建筑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有很多它独到的见解,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名字叫做一个“狱”我不知道这个中文能不能很好的解释,如果大家想对Area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有更好的名字,希望大家及时告诉我,很高兴跟大家跟我们见个面。

  Area代表: 一起分享,我们很庆幸,很高兴Area这本杂志引入到中国,实际上大家如果看我们下面的展区,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第一期用的100+1的刊号,Area在意大利有100期的历史了。下个月,会在意大利米兰举办庆祝100期的展览和活动。所以,这个刊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从一版开始做我们的第一期杂志,其一期也是做的关于STU的专题,在座的都知道STU在中国做的很有意义的项目,用的是一个混合联合体的名字,它是说在讲一个建筑并不是一个单体的格式,而是一个场所的精神,建筑如何支持这样一个场所来发挥它的意义。场所如果鉴定建筑发挥意义。所以我们觉得Area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词汇,更是探讨的是一个建筑如何发挥场所的意义,以及场所赋予建筑的意义。在这里,我觉得其实时代赋予了很多很有意义的值得去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机会下,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问题,包括各个国家的建筑理念以及我们现在共同在思考的问题,带到了这样一个环境里去,大家共同去讨论。我一直在想,其实我们现在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也是在全世界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把这么多思想和见地带到这里一起分享和讨论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做这样的事情,并且召集一些非常有深度的思想和思考的建筑师,然后建筑思想,在共同去讨论,所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从意大利来的Area杂志的创造团队,坐在我旁边是Area的创始人,也是现在的主编,LORER(音译)女士。很高兴见到你。

  还有一点,除了这本杂志以外,Area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建筑师团队,他们在全世界范围里面都有建筑实践,不光光是从文化和理念的角度,他们还有他们的建筑创造和建筑实践,就在我旁边这两位就是Area的建筑团队Area在中国的两位代表,大家如果看到意大利展区的话,也可以看到他们为环境委员会作的展厅的设计。接下来我希望把讲话的时间交给他们。

  Area主编:我们在04年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特别是关于我们中国的当代艺术,当代建筑的研讨会上面,我们当时就开始了我们的合作。在去年,我们也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中国发行我们的杂志,当时认识的好朋友海伦进行了联系,在2008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将我们的杂志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当然我们的杂志跟我们的实践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在中国会落户我们的出版物,之后在莫斯科也会出版相关的杂志,我们觉得的想法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将我们的杂志丰富起来,这对我们杂志本身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重点国家之一。所以跟中国建立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Area代表:我也讲几句,首先感谢中国的朋友,特别是我们跟中国朋友做了很多方面的合作,比如说关于我们设计和编排方面,我们还关注到两国方面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方面的交流,我们也关注到了很多的想法,在过去很多时间我们也进行了合作。在中国我们想要举办这么一个成功的杂志,跟我们欧洲一样,质量是非常好的,并且是个高质量的杂志,比如说我们讨论一下版面的安排,这样的话,能够更加便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比如说中国的建筑师来阅读,当然了,我们中国的同行也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知道我们的需求,也知道我们需要的一些想法和心声,所以他能够跟我们建立起非常好的长期合作的机会,我需要感谢中国的团队和中国的伙伴,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的开始,之后能够更加地成功。在今后,我们也非常看好今后的合作,非常感谢大家邀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谢谢!

  Area代表:我要说一下,我们知道,在我们主厅里面,安排了酒会,请大家到时候来享用。

  Area代表:说了很多感谢我们的话,我们真的是非常感谢他们。因为不仅是带来了这样一种观念,而且我觉得其实合作的性质,特别重要和有意义。因为之前也跟意大利贸易委员会的官员曾经谈到过关于中易这种在建筑文化合作方面的事项,其实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可能带来的合作只是一方面,我觉得这种思想的进步以及价值观念的互相的引入和学习、借鉴,这个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进入了非常多元化的时代,在这里面如何去看待这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当代性的寻找当中去看到微差的微妙的作用,这是文化在不断进步当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跟Area的合作当中,从最开始来做这本杂志,经历了很长时间,从内容到排版,种种不断地改善、改进,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杂志的对话,我觉得这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对于我们吸收和并入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推进一个过程。一个杂志不仅是从出版、排版的转化,而是一个思想的转化,这个对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刚开始是有很多外版的内容,我们的合作方式在鼓励我们不断地发现和观察中国、包括亚洲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思想和观念。我们也是通过这样来做杂志,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文化当中不断的对话,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其实接下来我们在27号的时候会有一个论坛,是围绕Area的理念,究竟要传递一个什么样的内涵,建筑师又是如何去诠释,在理念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去探索建筑的意义以及传递的思想,是我们会在27号的论坛当中会去深入阐释的,这个论坛是关于意大利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的对话,我们也很希望大家能够到现场去参与这个对话。谢谢大家!

  Area主编:在座的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交流一下。

 

 

  包泡:意大利朋友到中国来,对中国有什么期望,大家对大家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提一提。
  观众1我只提一个很小的问题,我对您的杂志并不是很了解,我只是从我的个人意向上来问一下,一般的国外的杂志对中国本身的报道很少,您这种杂志在中国发生的一些建筑设计要经常报道,我们是德国公司,在德国的一些杂志也是很少报道中国的事情,一般都是欧洲的事情,你们的杂志在目前或者是以后要更多的报道亚洲或者是中国的事情,或者是发生比较前卫的艺术建筑之类的事情。谢谢!
  Area代表:如果你注意到的话,我们引进的美国的杂志,在我们刚开始引进的时候,我们大量是来自国外的作品,我们也试图把中国的作品放在上面,我们在前二期做的尝试,我们发现有读者提了一些意见,就是说杂志上登的作品水平不行,我们很容易一眼就看出来这个是国外的,这个是国内的,言外之意是批评我们中国的设计水平不够,这个实际上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作品,才有可能去衡量它。我们要掌握大量的素材,要知道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设计师做了哪些,我们看得多了才能选,我们如果只从大陆选的话,可能会很累,看10可能选不出1个来,可能看100个才选出1个来。当我们现在要再看到中文版的时候,你会看到,大约60%甚至更多的作品会在某一期上,国内的作品会反映到这里,国外的作品并不会减少,只是英文版有多少,我们依然就有多少。当然我更希望能跟咱们国内的设计师有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最主要的是希望设计师有什么动态,做了什么好作品都让我们知道,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性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我们在做成英文版的时候,我们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我们登的很多中国大陆设计师的作品也被英文版所采纳,他们原来并不知道,他们国外的记者、编辑很少有关注中国大陆本土设计师的,同样他们也是从我们的杂志上知道我们中国的设计师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来,这样了一个交互的平台。所以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建设师、设计师跟我们有一个互动,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中国的设计师推出来,走向世界。让欧洲也能了解我们。
 
 
点击看大图 
  Area代表:整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就像刚才说过的,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引来了世界的关注,中国设计师现在不断地参与到国际的对话以及交流当中,那么我们一直在寻求中国在这个建筑设计发展当中当代性的问题,所以在我们今后的杂志的过程当中,我们会更多地去关注这个问题,刚刚这位朋友说的话,我们会一直致力于这个领域,媒体做杂志是一个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样的一个窗口,我们不仅是可以把国外、国际的先进经验引进来,同时可以把我们思考的问题跟国际之间产生一个不断的交流和对话,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相信我们会在这个领域里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也希望在座的每位朋友都能支持我们。
  包泡:还有没有朋友有什么想法?
  观众2:你们杂志是对建筑做一些全方面的报道,有没有体现现代人追求的对建筑的理念呢?
  Area代表:我们的杂志是希望能够提供不同的这种话题,包括像这种关于图片方面的还有不同的材料,还有这种设计的转论设计的概念和理念,所以我们想做的研究也就是和建筑相关的,而且我们已经把不同的世界各种代表的概念都展现出来,包括一些简单的建筑设计、艺术或者说是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材料的研究,还有工业的设计和室内的设计等等不同的理念,我想我们还是试图给大家展现不同的概念、理念和解析,包括任何一种艺术的这种建筑方面的解析,我们都会给大家展现出来。比如说现在,我们在中国已经出了第一期了,也是一个专论的一期,也是希望让大家了解世界工作室的理念,以及全世界发展的趋势,在今后我们还会进行其他话题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也会泛泛讲一些概念,当然有一些更细致的案例,所以你可以在我们的杂志中看到一些有趣的关于亚洲和世界建筑方面的一些观念。谢谢大家!
  Area主编:非常感谢您的讲话。
  观众3:首先非常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今天我来是跟我最近的学习方向有关,我最近在学习建筑学方面的东西。我们当初在接受建筑学的教育的时候,那一会儿,很早出了一本杂志叫《新建筑》,这对我们当初的印象不是作品,而是经常有一些国际化的竞赛,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学友都是通过这种竞赛来展现自己的天赋。我想我的问题是Area有没有一个动议,这对职业设计师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还有一个方面是通过更大一个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们在校的学生也可以增进国际化的交流和参与,我想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Area主编:我分两个部分来说,待会儿意大利那边会讲一些在竞赛方面的推动作用,以及我们中方的推动作用。就这个杂志来说,我们整个杂志会分为几个部分,除了每期会看到专辑,或者以住所作为专辑,或者是区域。另外有一些杂志里面栏目的类别,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国际竞赛部分,所以每次我们在这个部分里面会有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就是说已经评选出来的竞赛主要是以结果的报道为主,另外一些是竞赛的信息,主要是鼓励读者,然后学生去参与这些国际竞赛。这是我内容上来讲的,主要是请斯蒂文和LORER(音)来讲一下,他们在推动国际竞赛方面的一些做法。
点击看大图
  Area主编:那么就像刚才我的同事已经讲到了,我们在杂志中呢,当然有这么一个特殊的部分,它完全都是关于一些国际竞赛方面的国际研究、国际的交流或者是一些会有的竞赛的报道,或者说已经有的竞赛的结果等等,我们已经放了非常多的注意力在这方面。还有就是通过这种竞赛来促进建筑方面的研究,因为我们认为这种竞赛其实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崭新的对话,也是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一种对话,我们之前曾经发表的一系列的工程或者说是一些话题,在我们的杂志中很多都是与竞争相关的,或者与竞赛相关的。而且我们也发表了非常多的竞赛结果,或者说能够就这些将要举行的竞赛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关于国际竞赛方面的内容。
  那么在过去,我们曾经做了一个这样的一个竞赛,它就是专门为一些不同的工程来进行的竞争,重点不在于谁赢得了比赛,最重要的是我们整个的竞赛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做了非常多的知识交流和研究,而且介绍了非常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室、工作室,有的时候我们都不太在意比赛的结果和奖品等等,但是这种比赛还是被大家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机会。
点击看大图
  Area代表:我来讲一下我们可能对国内和中国设计师相关的部分,国内的情况和国外大环境还是不同的,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可能比较关注在竞赛上获一些奖项,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大的知名度,或者说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比较好的成功。我们想,我们看比赛这个事也就从两方面看,主要能解决我们国内设计师困惑的一些问题。我们碰到的很多设计师现在关注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们参加国际竞赛的通路还不是很畅通。
  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内的竞赛还没有跟国际接轨,就是说我们国内很多的竞赛人家并不认,他们的比赛又不带我们玩儿。所以现在这个也是我们引进国际化的媒体,使交通平台得以沟通的重要部分。现在我们想,我们做的不仅是这几部分了,现在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用什么一个竞赛,来做一个什么样的导向,竞赛本身的题目就代表了我们的一些观点,所以我们希望国内的建筑师能给我们提一些好的建议,我们想有了跟国际的沟通的平台的话,我们组织一些设计师有目的参加一些国际比赛,我们同时也能把国际好的比赛在中国区的这些作品征集,包括组织设计师去参赛等等这些情况我们都能做起来。这个我们希望做成首先是跟内容相关;第二个是跟中国的发展相关。通过做这个事情能为我们设计师做一些服务。
点击看大图
  观众4:目前意大利对中国的友好情谊是很深的,意大利目前有3本杂志在中国,你们这3本杂志各有什么不同,给中国带有一种什么不同的信息、文化特点?
  Area代表:实际上,我们的梦想是希望把这三个杂志进行一个联结,然后为我们带来一个统一的文化战略和文化战线,但是这一点其实很难的,我们还是希望把这些杂志进行一个联结,包括一些重要的活动、重要的建筑领域,等等。
  但是,这3本杂志之间的区别来说,那就是我们杂志的一个结构,我们通常都是注意某一个专题、某一个话题、某一个专论,比如说我们进行一个对比,我们觉得这个话题可能比另外一个话题更好啊,或者说我们试图来发觉这个话有很多种说法,然后进行一个选择,以及当时最大的一项工程,特别是在建筑业这个最大的工程,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与我们学术界更加相关的内容,因为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还有包括我们的评论专家,我们都是希望能够重新使用我们原来在大学教学里面用到的一些材料,来选择一个单一的话题,某一个特殊的话题,然后通过某一个工程,来向读者来解释这一个话题。
点击看大图
  Area主编:说到意大利三本杂志,我觉得会有一个共性,可能跟意大利人的特征、天性有关系。他们在进行建筑的时候,不是光靠理性思维,他们是很艺术、很哲学的,这个我觉得是三本杂志都会有共性在内。Area的区别在于,每个杂志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我们觉得Area这个杂志,它可能会更加更Domos(音译)不一样,Domos会多元一些,Area会针对建筑,通过思想去贯通,Steven有一个感觉,当你们读40个问题和40个答案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个更加思想的主意,这是40个小组去对话,是40个建筑师分布在全球的。这种多元化对话打破了大家认为一个建筑师是一个工人的形象,任何一个结果不是一个个人的结果,而是一个集体思想的结晶。这个对话会让你深刻地了解,Steven动机和思想。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杂志。当然我觉得,关于不同,我觉得任何事情会有差异性,我们作为媒体不会说去把同样是对方作为我们的竞争,大家是在一个共同学习、交流当中共同发展,我们希望以后共同合作,几本杂志共同联合,创造一个集合的效应。
点击看大图
  包泡: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这样,这次是双年展完了之后,亚洲的建筑师,南韩的建筑师非常有感触,我是想了解,对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和亚洲的建筑文化,因为这样一本杂志是会把意大利古老文明和当代文化在建筑文化里面的特点建设到中国是肯定的。但是中国的建筑思想和哲学有哪些,这三本我希望有不同,而最善于发现中国建筑文化产生的过程,我不希望它完全是一个商业的东西,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文化交流更有好处。我想MARK明白我的意思,我们很早就认识。
  Area代表:是的。我们希望能作出这方面的贡献,我们希望把中国的一些观点,带到意大利带到欧洲去。实际上我们在2005年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我们还是在中国版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我们有非常多的工作人员在中国做了很多的努力,我们就一些不同的话题和项目都涉及到了。比如说在中国,我们能够跟大家来学习,来了解中国最佳的一些艺术品,可以将他们的设计精髓送到我们意大利,对我们来说,是互相学习的,我是跟各位来学习。到现在我明白了一点,也就是说,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点击看大图
  Area主编:这位是Area杂志的主编。
  Area主编2:谢谢邀请我来这个会议,谢谢大家更我们留下来。我们觉得这次聚会对我们很难得,我们知道这个杂志在世界上对我们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出名的杂志。我很高兴我们的中文版能够落户在中国土地上,我们想要有这么一个杂志创刊的精神,也就是大家能够各抒己见,把智慧贡献给我们,我们在意大利有很好的团队,在其他国家我们也有很好的团体,比如说在日本、德国、法国、新西兰,我们都有很好的团队。对我们来说建筑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是全世界的事情,是我们全世界的机会,也是我们全世界的艺术。所以我觉得跟中国朋友合作,我们是非常高兴的,我们也有中国的版本来发布。在未来几年之内,我们还会有阿拉伯语版本或者是意大利版本出现,我们知道我们的杂志就是在注重我们艺术的性质方面,我们有非常突出的见解和看法。所以我觉得这个内容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
点击看大图
  在杂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各个国家艺术的最新进展,我们的杂志只是一个工具,来为各国的艺术家和我们建筑师来进行交流思想的一个平台。每个月我们会安排某些人来研究一项新的进展,我们的做法对我们来说的话,每年有这么一个做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每年我们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数字来代表我们的工作。那么,对于我们的艺术以至对于我们的建筑,比如说节能建筑方面,我们都有一些介绍,如果我们不知道建筑的概念和理念的话,就可以看我们的杂志,就能够了解最新的进展,与时俱进。我们就需要和其他国家协作,这是一个集体集会的结晶。在意大利我有很好的团队,有非常好的建筑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我们为什么在世界上成为最重要的杂志之一,特别是对建筑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杂志。在前年,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契机,在北京我们把杂志介绍给大家了。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会议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我们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所做的工作,所以我要感谢FRANCES,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契机,它为我们的交流搭建了很多的平台。当然我们知道,有一点非常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杂志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我们需要很多的老师,许多个人、个体以及我们的建筑师个人的努力,所以我要感谢我的团队,谢谢!我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跟大家解释和交流,我虽然很累,但是我很高兴。
 
点击看大图
  包泡:还有什么对意大利的朋友有想法的,请讲。
  观众5:我们今天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这样的一个的杂志,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像欧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都有一些大牌的设计师,但是中国还没有,我想作为媒体来说,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是不是有计划给中国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我想知道答案。作为业内人士你们是怎么看待的?
  Area代表:好问题,一会儿请意大利朋友再解释。我们中国非常缺设计师,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设计师的问题,一个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昨天我们结束了设计协会的年会,有一个峰会上有一个话题是设计师的品牌价值,就是设计师个人的名字是有品牌价值的,这跟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在座的朋友有关注室内设计的朋友的话,你们可以注意一下,最近几年,比如说像香港设计师,像陈耀光(音)通过我们的交流和互动,从室外设计的范畴上讲,首先他们个人的设计(收费)已经可以达到4位数了。第二点,他们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粉丝团了,我跟他们到全国各地搞一些杂志的活动,经常会聚上两三百人在一个地方请他们签名、拍照,搞类似明星似的签名会,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始了。所以说,如果能使我们中国设计师能改善的话,我们非常希望设计师的配合,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活动,比如说竞赛、演讲等等这样的活动,希望中国的设计师们能够站在一个为行业发展、为自身发展的角度能多多配合,我们也碰到一些很有水准的好设计师,但是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当然并不是说清苦不好了,也是他所适应的一种东西。但是现在是一个经济社会,我们希望好的设计师应该有他的学术水准和作品水准相符的收入,应该得到与他的水平相当的尊重和认同。这需要我们全社会有一个认识设计、崇尚设计的氛围,加上我们和国际上的杂志有一个直接沟通的平台,应该用三五年的时间,我们这种局面就会改变,我们通过ITEL比赛在中国的启动,相信杂志会在建筑师中会有同样的效果。我不知道欧洲的设计师、欧洲的设计师,为什么年纪都这么大?在全球的好设计师里,我们意大利为什么会占那么多?这里面有一些什么需要我们中国设计师来借鉴的地方。
  Area主编2:我觉得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个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有自己的特色,在意大利我们是要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每个国家的特色。所以,我们知道对于我们的建筑来说的话,只要建筑存在,我们每个国家的建筑特色和建筑文化我们需要给他们做更多的尊重和尊敬。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我们每个国家的特色,建筑的特色、文化的特色。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的话,我们需要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同各个国家的建筑师来交流,当然我们还需要关注我们人才队的建设,特别是培养年轻的建筑师,将他们培养起来,走出世界,我们觉得身份和我们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的杂志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地方。我们来到中国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你们觉得意大利的特色是什么,或者法国特色是什么。正是由于我们每个国家有特色,每个文化有特色,所以才需要交流,或者说才值得交流。那么在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知道我们当代的艺术,当代的建筑,国际建筑都是受到各国的重视,那么我们的身份也是越来越高了。中国呢,也是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我们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文化,跟我们西方来说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有共同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够创造出更加新的、更加有特色的建筑物。所以,怎么在新建筑跟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平衡点,创造出新的特色,保持原有的传统,这是我们的使命。
  Area主编:Mark说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Area的学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文化性体现得非常重要,那位听众提的关于如何培育一个建筑师,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下,我觉得我们自身的责任非常重要。我不想说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面,大家都在寻求经济效益,但是建设师在西方来说是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对于一个年轻建筑师来说是要到40岁以后,其实我觉得是要有机会。在中国我认为中国的文化积累还不够,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建筑师,我也认为他们非常有思想、非常有想法,但我们作为一个媒体去看待这些文化现象的时候是带着审视和观察的态度,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讲,他们在思考中国建筑当代的文化性,如何挖掘传统的思想价值,如何在当代的社会里面去把它利用和付诸于时代的发展特征,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ADAJE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在这里面我们不光光是一个过去,更重要的是未来。其实这一次我们去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获得了很多的启示,可能在现阶段不会有答案,但是却抛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有意义和价值,我们觉得在Area这个杂志里面,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激励我们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我今天很希望能够跟每位朋友去分享这些过程当中的思考。
  观众6: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这段时间,我们在很紧张地组织工作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比方说我们在导师系统上面,我们看到了MARK和AKERIA公司的效率是很高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期待,就是Area杂志在中国发布发行肯定是件好事,而且是值得鼓励的。就是中国和意大利在媒体交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方向,赵虎主编在这地方很有经验,这次实际上对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发现,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文化差异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可能魏艾在这方面有一些摩擦,包括我们在中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有国营体制,有私营机构,工作效率在这地方会产生很多复杂的事情。我们希望很从容地面对这些,也会做得越来越好。像姚金为我们双年展的会日以继夜,在此也表示感谢!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28)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