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徘徊在现代博物馆中,在感叹古典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又在惊叹现代博物馆的空间结构与形式。在突破传统博物馆建筑模式的束缚下,将空间的变化进行强调,各种穿插交错,甚至夸张、扭曲、变形成为建筑师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当这样一个空壳诞生后,他是否又能充分满足博物馆的展陈空间需求,是否能够真正表达出博物馆的内涵呢?
当博物馆的建筑形式确定后,馆内的展示空间就会得到相应的确定,是作为建筑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它的空间效应,为建筑内部增添亮点?还是与建筑难以融合,既不能满足建筑的整体风格,还影响展厅的文物陈列?这个矛盾与统一的综合体,成为现代博物馆建筑空间的核心问题之一。
有人曾说,建筑是永恒的,展示陈列是相对短暂的,是要在若干年后变更的。因此建筑第一的理念便形成了。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去博物馆是为了什么,国家制定博物馆免票规定又是为了什么。公众是要通过对展品的解读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还是来欣赏怪异的空间形式。
当建筑设计师一心陶醉在其建筑形式中时,那么这个博物馆的建筑肯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某博物馆建筑通过弯曲的钢梁和通透的玻璃幕墙,充分表达出了建筑的主题理念。但是,在室内的空间划分上却出现了严重缺陷。首先,是展厅空间以多层跑马廊的形式完全暴露在玻璃幕墙下,自然光进入到展厅,这样是无法满足现代博物馆设计和使用理念的(当然这和专门需要有自然光进入的展厅不能划为同类)。了解博物馆的人都知道,阳光对文物的损害度是极大的。同时,室内灯光的控制在自然光的干扰下也是无法达到最佳的照明效果。其次是这样开敞的跑马廊形式的展厅对噪声控制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垂拔的共享空间中,聚集着诸多参观者,声音在弯曲的玻璃幕的反射中形成嘈杂的回声,这些声音轻易的进入到展厅中,严重影响观看人的心情,降低展厅的品质。而当人们之间谈话的声音被回声所干扰时,他们会提高自身的声调,这样又会造成回声的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虽然现在的吸声材料可以达到一定的吸声降噪功能,但对于建筑的缺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作为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师,首先应当是位了解博物馆的人,他应当对博物馆所需的各种“空间硬件条件”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如陈列区的划分,室内高度的控制,库房的设置,技术人员的工作区域与展厅的关系,参观人群的流量、动线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的处理。其次,他应当对该博物馆所要陈列的展品尤其是特殊展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该馆是否有在重点位置摆放的镇馆之宝,或者是否需要为某些超大展品设计特殊的空间形式……只有在这些前提都了解的情况下,博物馆的建筑才能为今后室内展陈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