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海南室内设计机构

个人档案

王裕军

海南王裕军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负责人

博客公告

海南室内设计机构 http://www.yukiw.com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24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黎族传统建筑生态适应性剖析

(2012-04-23 10:04)

王裕军    邱海东(海南王裕军(YKW)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海南海口 570228)

 

  海南的土著民族是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白沙、定安等县与汉族杂居。居住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黎族先民在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改造和利用其自身的生存环境,最终因海南复杂气候条件与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生态适应性建筑文化。概括起来,黎族民居的生态适应性有三个方面特点:地理环境适应性,气候环境适应性和资源环境的经济适应性。

一、地理环境适应性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是岛屿省份,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黎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在五指山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等海南岛著名的山区地带。

(一)村落的选址原则

  黎族村落往往根据其所在环境的地形地貌自然发展,强化地形地貌的空间肌理,表现出与地理环境整体统一的生长关系山区的村落一般建造在山脚下,有利于防台风袭击,居民多饮山泉水;平原的村落都建在小山坡上,以防洪水浸袭,居民饮井水或河水。

黎族村落的选址原则具体归纳为三靠一爽二干净三靠,一靠近耕地,村址靠近耕地便于劳作生产,也便于在其周围的小丘陵或山坡种植杂粮;二靠近河川或溪流,便于利用水源灌溉农田及生活饮用,并且可以捕捞水族类改善生活;三靠近山岭及森林,靠山便于获取日常燃料及建筑用材,并且可以狩猎以满足男人物质上与精神上的需求。一爽则指地势要高爽,地形要有一定坡度,但不占用耕地,这样可以防湿、防潮,避免房屋遭到破坏、人畜生病;地形有了坡度,可利用雨天将地表的脏杂物冲到村外或洼地田里去,   改善村内卫生环境。二干净指居住的地方一要干净,死过人或有不好传说的地方是不予以考虑的;二是野兽出没要少,避免山猪、猴子等对农作物的破坏。

  可见,黎族村落选址是在满足了生产、生活两方面的需要基础上顺应地形地貌,并善于对风向、日照、空气、水文等各种自然要素进行因势利导,巧妙地将有利的自然条件引入村落,通过规划布局来消除或减少不利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村落的平面布局

  在满足生产、生活两方面的需要下,黎族村落平面布局比较随意,住宅间距通常是疏密不均的。宅旁常有用树小枝错落有致地围成的一个个小院子。黎族家庭是传统小家庭,子女成家后便自立门户,村内常见到一幢幢较新的茅屋便是分家出去的儿子的新家。村落的建筑物,除了主房外,还有隆闺、谷仓、土地庙、竹楼、晒谷场、牛栏、猪舍等。

黎族村落在随机和有机之间平衡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都普遍有这样的特点。村落的规模大小不一,山区耕地少且分散的地方,村落小,平原地区耕地多且较集中的地方,村落就大。村落掩映在高大的阔叶林、灌木林、竹林以及椰子、芒果、槟榔、荔枝、波罗蜜等植物丛中。从远处眺望,根据高大的椰子树、竹林等植物丛就可推测出哪里可能有村落。村民们在进村的路口设置寨门,在村门口附近,挖防御沟,这种防御体系,很明显地起着保卫村落的作用:一可防范外族入侵,二可防止家畜跑到田里糟蹋庄稼。

二、气候环境适应性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全年暖热,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黎族村落一般都座落在小溪围绕,高山环抱的地方。村落里种植有凤尾竹、椰子、摈榔树、香蕉、木瓜等植物,山青水秀,景色幽美。自由地实现静与动,情与景的自然统一。

(一)建筑形式

  黎族村落历史文献上有黎族干栏式建筑记载,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称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海南》条记载:“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黎族干栏式住宅与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相近似,黎族村落中高脚、低脚船形屋及谷仓为古代遗留来的干栏建筑。黎族的船形干栏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自然条件。黎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过多,蛇生繁滋,野兽出没频繁,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去适应环境,于是在巢居的基础上发明了高脚建筑干栏。二是黎族船形屋可能与他们过去的船居生活有关,并受到两广沿海居民干栏式住房的影响。黎族先民吸收了干栏建筑的特点并与独特的船形屋住房相融合而形成船形干栏。干栏式建筑屋顶硕大且坡度较陡,低垂檐,建筑形式强调遮阳;海南常年降雨量较多,风速较大,因此建筑形式强调排雨、通风、抗风。

  黎居房屋随宜布置,巧于因借,体量不大,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其地质表层多为砂质粘土层,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土质一般均属良好,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它植根山体,土生土长,其船形屋建筑形态本身就典型地反映了建筑与地形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把建筑吸附于坡体之上,如同林木、山石拔地而出,成为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尤其突出的是对地形的高度适应性,这种建筑形式顽强活跃。黎居建筑完全是从适应自然环境,从生活、生产发展需要出发的,从景观形态上融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顺应山势,因地制宜。过去,黎族过着刀耕火种,流动式的原始化生活,建筑空间环境高低大小变化自如有机灵活,围合形态不拘一格,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无明确界线和形状,常就地形结合大树、溪流、山石等设置,环境冬暖夏凉,生动优美。

(二)与环境的整合

  在水土保持、林木绿化是构成良好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居住生活空间环境质量的重要条件。黎族人民十分重视水和绿化的利用和保护。黎族人民的原生态生活环境,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建筑。

  相传黎族先民,最先的住宅是建在坡地树林中,他们在那里选好生长间距宜作屋桩的树木,砍掉碍事的枝叶,然后在树上搭架竹木,辅盖船蓬状茅草顶盖,建成隆咩”(lang mie)(楼屋)的。这就是所谓的黎族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巢居。后来黎民才使用伐木栽桩的方法建造干栏式船形屋。干栏式住宅,可分为高栏低栏两种,宅之间主要以是否可以圈住饲养一头牛为划分高低的标准。从样式上分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而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以船型状建造住屋,通常称为船型屋。从结构和建材质量来看,船形屋的特点是:茅草顶、屋檐直垂地面、屋子檐墙合一。而金字形屋的特点是:茅草顶,竹编泥湖墙。屋内白天光线比较暗淡,室温冬暖夏凉,因为屋内有火灶,低矮的船形屋可遮挡夏天炎炎烈日。现在砖瓦木结构金字形房子,在黎、汉杂居区比较多见,外形、屋内间隙与当地的汉族基本相同。

三、资源环境的经济适应性

    黎族传统民居素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客观上有利于保持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同时,民居中的生产生活也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民居的建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作为材料,适应了地方资源环境。建筑材料往往是当地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自然资源,如竹木土石,其本身就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具有适应当地气候的物理特性。

(一)装饰简洁,亲切宜人。

  黎族民居从设计原则上看,是基于从本民族自身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高山地区特定自然环境,针对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把繁杂的居住功能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突出主要予盾加以解决。整个建筑形制简洁明确,合理自然。这是黎族人民在严峻自然条件下的最佳方案选择,也是他们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的必然产物。建筑的有机性是建筑活力的生动表现。这正是基于其建筑有机性对活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的追求的如实反映。

  黎族民居装饰以经济适用的功利主义观点,结合功能构件在重点部位进行适当艺术加工,简洁大方,朴实纯厚。制文脉历史的悠久,和建筑文化内涵特质的意义,又源于民族意识与心理机制。黎居无论怎样各具风姿,但都是依靠其自身的空间和形体形成统一的格调,在满足环境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材料、结构、技术的地方特点,黎族民居根据民族心理对生活美的认识在可能的范围内以最简洁、最经济的手段去创造富于民族个性的建筑艺术形象,追求着一种质朴无华,粗犷挺健,活泼亲切,率真自然的建筑艺术风格。在实用功利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加工,没有任何故意作态,哗众取宠,虚假无凭的所谓艺术处理。其造型构图、尺度比例、建筑装饰、材质色泽等等方面无不表现出一种清淳的朴素美、天然美、本色美的特质,体现了对自然主义审美观和功利主义审美观,鲜明地述说着黎族人民对美的理解。

(二)就近取材,施用合理

  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给黎族人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天然建筑材料。黎居建筑就地取材,木材、竹子、红白藤、茅草、椰子等植物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黎居建筑除满足受力和经济要求外,并结合考虑材料质感、纹理、色泽、线条的搭配组合,如同他们编织花纹图案丰富的苗绣一样,运用构图形式美法则,求得巧于自然,不乏人工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粗犷、质朴、耐人寻味的本色美感。黎族高栏屋一般离地1.6—2米高左右,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低栏一般离地0.3—0.5米左右,其底层不再养牲畜。高栏建筑多数选有一定坡度的坡地上,垂直等高线布置。坡度不宜太斜,一般保持在坡度5—10度。充分展现出山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房屋通体从下而上材质由粗到细,由重到轻,由天然到人工,变化有序。材料纹理亦同样具天然之趣,通过种种对比取得一定视觉效果,不仅在材质上,而且在粗细、曲直方向上都有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既合理自然、顺理成章,又别具一格、个性突出。

  黎居建筑全部构件的衔接处均以红白藤拴绑牢固。船形屋屋内地板架的结构:架脚用石头顶高离地一尺左右,地板架用木条和竹子做,架上铺垫相同大小的红藤或竹片,用红白藤拴绑牢固,地板上设有火灶和放厨具的地方,同时划定宾主睡觉的位置。船形屋的内壁结构,用的都是优质的木料(格木)及藤条,很坚固,二、三十年才更换一次。屋顶茅草排三五年更换一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经济、技术较低水平下的黎族传统民居,巧妙地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满足了一定的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舒适性与今天的生活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通过改造和提高其构造技术,发展地方材料和推广新能源等手段,不仅可以改善民居的人居环境,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特征,还能推动我国广大地区发展适应型生态建筑。从这个角度看,黎族民居的生态适应性可以作为一个借鉴和视角。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465) | 类别 设计理念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