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尹晨光的博客

个人档案

尹晨光

盛高装饰公司
室内设计师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设计在设计之外 ——潘老师

(2012-02-14 16:40)

    要:本文阐述了我们对于设计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及作为设计师应努力培养的修为与素养,论述了“设计在设计之外”这一观点。

词:设计、建筑、生活、自然、艺术

 

今天“设计”越来越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职业,很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在他们看来,“设计”是一个好玩、自由、充满创意、以及丰厚收入的集合体。但是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设计为何物?设计是一份怎样的职业、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很多初入行的设计师喜欢凭感觉,做自认为是好看的东西;更多的则热衷于拼贴各种最流行最新的元素,贴上标签,比如简约风格、“后现代主义”等,然后得出所谓的“很酷”的作品?在电脑普遍使用及其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下,很多人干脆认为设计就是电脑设计,会用软件就是设计他们津津乐道于做出超酷超炫超漂亮的电脑图,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设计水平的标准。这些对设计的肤浅误读导致很多设计师的“形式导向”,除了一些拼凑的元素和浮夸的视觉效果,其作品本身并没有传达出任何实在的意义,因为其欠缺的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设计师的思想,设计师意欲通过图像要传达给观者的讯息和想法,以及由设计作品所承载的价值。

 

能够将电脑软件玩得出神入化的只是个技匠高手,惟有对设计之物有自身的独到见解和熟练的表达技巧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设计师。

 

本文无意深究建筑、室内设计上的专业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多年实践的设计人,想将自身的感悟与心得跟人分享。针对当前很多年轻设计师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我们想表达的是一种长远的设计观念与设计人生,文章探讨设计的实质、我们对设计的看法,设计师素养与修为的培养等等。

 

I.我们所理解的设计    设计有着跟艺术盘错根生的复杂关系,很多设计师会走入“以为做设计就是在做艺术”的认识误区,从而无法梳理好自己的角色位置,在工作中、在商业市场面前感到迷茫困惑。

 

我们认为,尽管设计要借助于艺术方法与手段来表达,设计过程中也不免有象艺术创作般的火花与片断,但就其本质而言,设计不是艺术。

 

设计究竟是什么?设计是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解决方案,是寻求观念或方法的最佳表述方案;设计同时是沟通,是设计师、设计物与使用者或接收者之间进行的有效视觉和体验上的交流。设计有很重要的特性——目的性和对象性,即每一个设计都是要达成某一种目的,都服务于某一特定对象。这正是设计区别于艺术创造最大的地方。艺术家出于自身表达的需要进行非功利性的创造,他的需求来自于创作者自身内部,而设计则是为了实现沟通或使用等目的,其需求来自于外部世界。所有的设计基本都是解决为使用者提供什么,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的问题,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或工业设计是为了提供合适于人们使用的空间、器具、物品,平面设计则是为了传播特定的资讯信息。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抛开自我本位,首先从目标对象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说,设计师首先是一个工匠,根据顾客要求生产产品,其次才是一个创作者、艺术家,用他的专业才能赋予产品以美的形式。

 

设计不是空中楼阁,它不是发上半天呆或是埋首于电脑中就能灵光乍现。前述说过“设计是为使用者提供什么,以及使用者如何使用”,我们认为,设计必须是有所表达,必须是言之有物,必须是真情实意,设计中首要的是其要表达的思想或讯息。因此一个好的设计表现或设计方案的背后,必然有着设计师的精心安排和良苦用意,它是从需求、思想、系统的深度出发,具有一个设计作品应有的重量和内在。相比之下,那些只抄袭他人外在形式却不去学习他人内涵的作品是无法经受事实和时间考验的。

 

设计与其说是结果不如说是过程更确切。设计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并不存在着对一个项目来说是唯一的最佳的解决方案。设计师如果希望出现在最终方案中的是一个优质设计的话,他就必须尝试多种想法和可能性,尽量用更多的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抓住脑袋里哪怕是很轻微的念头,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直到一个相对优化的方案出现。最后的成果固然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取代的。正如海明威重写了39次《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面对人们的询问,他回答,“我为了杰作的每一页,写了99页废话”。绝大多数伟大的建筑师、画家、作家在他们的天分之外都付出了勤劳的练习和尝试才得以有高质量作品的涌现。

 

II. 设计在设计之外    建筑、室内、或其他设计师,都有百般尝试仍无法令自己满意,或是觉得大脑枯竭、一筹莫展而无从找到一丝灵感的火花的时候,也都可能曾面对过类似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设计?好设计的来源在哪里?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又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条件?

 

设计在设计之外。

 

在看似悖误的文字之外,却是我们自己一再实践的设计感悟,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设计从何而来,创意方法和灵感火花。“设计在设计之外”,这里的第一个“设计”应视为动词,指设计思想的激发、设计的借鉴技巧等,所以我们所说的“设计在设计之外”,意指设计的构思、灵感、甚至一些表达方法,都来自于设计之外。就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一味地深陷于设计之中并在其中打转未必能获得好方案,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跳出来,从设计之外看设计,如同在庐山之外看庐山一样,换个角度换个出发点反而能看清整体、明白问题所在。

 

设计是个包含了功能性、艺术性、社会性的多重需求的综合创作,是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对个体和社会功能需求的学习了解、艺术社科门类的触类旁通、学会生活体味生活、欣赏自然等等,在我们看来都是通往设计的黄金大道,设计之门是可以无所不在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结果的角度去理解“设计在设计之外”,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是超越设计本身的,它所带给人的恐怕不仅仅是功效上的作用,还有美感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共鸣,而那些杰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哲学观念、博大情怀更早已远远超越了设计学的范畴,而上升为人类普遍性的问题所在。

       

2.1 设计是对生活的感知    设计师的思维方式、见解、思想内涵和创造力的丰富都不是一撅而就的,而是长期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努力求知并广泛吸收各类知识而得来的,因此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的是去生活,去思索,去学习。如果一个设计师不能作生活和人性的谦逊的聆听者,他便很可能沦落到空洞的形式之中,设计成为了其自身表现的工具,徒有美观或者什么都没有。生活,包括其中一切组成元素,都是设计赖以发生、发展的土壤和基础。如一位时装设计师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仅仅是少了点发现,重要的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有品位的眼睛。”唯有懂得生活欣赏生活,才会深切体验感受生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地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曾说过:我们的指导原则是,认为有艺术性的设计工作,既不是脑力活动,也不是物质活动,而只不过是生活要素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设计开始标志的包豪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阐明了设计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今天,“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北欧人的理念。北欧的设计水准、设计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设计简洁、直接、集人性化与实用性于一身,同时不乏创意,这与他们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宁静自然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关切、对自然的热爱,造就出了AALTO曲线花瓶、69箔片灯、IKEA的家具、SIMPLISITAS的小家用品、哥本哈根街头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市民场所、以及北欧众多美丽又适于居住的城镇。

 

2.2 从自然界中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说世界上存在着最完美的设计的话,那就是大自然(未被人干预过的),就是我们所处的宇宙世界。我们的自然界看起来似乎异常复杂,可是只要仔细加以注意,却可以发现非常和谐、非常有规律,因此才能经常维持平衡,才能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柯布西耶在他给JOHANNESBOURG现代建筑小组的一封信中说:如何充实创造力?不是去预订建筑杂志,而是动身在丰厚的大自然中去发现。那里才是真正的建筑课堂,大自然赋予每件事物其所孕育之和谐并联系之,从里到外:植物,动物,绿树,风景和海洋,平原或高山,无不明朗而完美,甚至自然灾难,地理大构造都体现了和谐的完美……“我希望所有的建筑师,不仅仅是学生,拿起他们的铅笔,描画一株植物,一片树叶,表达一棵树的灵魂,一只贝的和谐,一团云的形式,一次次波浪推沙的游戏,以发现一种内部力量的连续表露。”

 

自然界赋予人类在艺术、设计或建筑方面的灵感不计其数。古希腊人发现了黄金分割这一自然律并将之运用到建筑上,从而令帕提侬神庙成为建筑传统的完美典范,滋养了无数后来者再比如色彩,是自然界让人类认识到色彩和肌理的丰富性,纺织上的色彩和材料肌理一再以自然界为参照,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在自然界里找到,但人类却永远也无法将自然界所有的色彩一一绘出。还有诸多建筑和使用器具上的造型轮廓也得益于自然,象悉尼歌剧院、目前北京在建的2008年奥运主体育馆“鸟巢”等等,甚至工业设计领域的天鹅椅、蛋形椅……我们总是被教导,去临摹名著、从最好的作品中学习,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不去深入自然界这个迄今为止最好的设计品呢?

 

2.3 艺术的共通    艺术无界限,因为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的东西,触类旁通也是学习设计艺术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绘画、诗歌、电影等艺术门类的学习了解,可以增强设计师的感觉力和感觉范围,扩展想象力,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激发途径,能在更宽广的艺术思维领域对设计发生共鸣。中国园林和山水画为例,中国园林自中国文化中滋生,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梁思成说过:“中国园林(包括园林建筑),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就象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画卷,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从开头领到一个高峰,然后再慢慢收尾,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不懂山水画的园林设计师,怎么可能做出一个有传统画境之美的园林作品呢?相反,一个在国画上有一定素养的设计师,他所设计的园林会更具有传统的美学精神,在境界层次上无疑也更有所成就。

 

文学作为与艺术领域相通的范畴,所呈现的美学和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了众多的建筑师、设计师以及他们的创作。最有名的例子是贝式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建筑隐于群山之间,籍由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灵感,由一条吊桥和隧道与外界相连,因为坐落于自然保护区,美术馆80%的空间位于地表之下。观者必须要穿过一片落英缤纷的樱花林、一条静谧安详的隧道,然后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由巨大钢索牵引的吊桥位于眼前,吊桥尽头,美术馆的玻璃屋顶以一种盈盈之姿隐于青山翠谷之中,而从建筑内部,通过钢架玻璃屋顶和几何景框,青松、古树、层层叠叠的山峦同样形成美不胜收的观感。这一切都交织成一个自然与人工和谐辉映的杰作,也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现代桃源画,由此带给人的美感体验以及焕发出的浪漫情怀是远远超出了设计本身的。

 

III. 结语    “设计在设计之外”是个野心很大的标题,而本文所论述的还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好在编者的原意也只是抒发感受,抛砖引玉,如果能让阅者对设计、对建筑有多一分思考、多一分认识,那我们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设计在设计之外”,编者想说的是,设计师们不应只盯着设计理论和设计作品不放,而要跳出设计的范围多去学习、了解其他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认识上的、境界上的问题,是设计师自身修养的问题。就象前面说过“你可以模仿别人的形式,但是你模仿不到别人之所以做出那种形式的思维方式、内在积累的修为、知识和文化底子。”这正是“在设计之外”的那些东西,也是区别一个出色设计师和平庸设计师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43) | 类别 设计前辈思想  

后一篇:设计思考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