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一日就是一天

个人档案

杨辉

贵州师范学院
院校老师

博客公告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1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地域性景观建筑空间的探索----毕业设计

(2008-06-24 09:51)
标签:毕业设计 

“建筑·空间·营造”设计说明

                                                (地域性景观建筑空间探索)

20多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物质中国,同时也牺牲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人们的意识形态每况愈下。亲眼目睹20家乡的巨变,目睹自然、人性、人文在经济迅猛增长之时的急剧褪色。故乡的环境蜕变和人性的扭曲,让我从侧身勘测到整个中国生存环境的衰变和人文的退隐。我在思索着造成这些变化的种种关联因素,努力去寻找失乐园的答案,设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世外桃源。去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探索出一种满足人们心灵的空间。自历史以来,有70%~80%的建筑物只有单纯的居住概念,追求的也只是纯粹的建筑艺术结构形式,从基本上保证人的御寒防热,其功能性甚少,对空间的限定性很死。因此需要添置更多的设备来完善它的不足,而诸如空调类等设备的使用,加剧了城市热岛现象的发生。而且目前建筑物拆毁后可回收利用的部分是相当小的,其所伴随产生的大量的建筑废弃物,也逐渐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更严重的是,它导致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有没有一种更好空间环境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呢?我觉得可以运用建筑、空间、营造的理论和手法,结合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索出一种具有一定研究性、探索性、前沿性的空间形式——地域性景观建筑空间。

一、设计意向:

对建筑空间的探索我觉得同样要从现在人们的心理出发。去研究现代人对空间有什么样的迫切需求。抓住人性的本质。现代的人们社会压力很大,生活节奏

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对自然的那份情感也被遗失掉了,所以现在的人们在这样的一种高压环境下,都在寻找属于自己心灵的那块净土。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之类的话题被提取出来。由此可见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净化自己心灵的空间。把自己装进去,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是这个大家园的一部分,互相利用,取长补短蓝天为顶,草木为墙,山水为画,虫鸟为灯……人们必须学会有计划,有秩序的管理好这个大家园,责任道远,重于泰山。心灵空间的成败在于能否让各个层面的人们感受到心灵美的成分

二、设计构思:      

通过对贵州地形特征的考察和分析,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山高路陡,多峡谷的地质特征。它地属云贵高原,这里的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在这样的特殊地貌下,形成了很多奇特神奇自然景观,比如:有象梵净山这样原始森林的清幽;有闻名天下黄果树的壮观;有织金洞那样梦幻般一样美丽的神秘;有红枫湖那样象明镜般的清透。这些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到处都洋溢着它那神奇魅力。

根据贵州的地域条件和自然环境,我做了三个探索性空间。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空间和人性的思考。根据自然条件对建筑空间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开发,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入点,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够满足很好的功能使用,它不尽满足于建筑本身的功能,更是一个景观环境中的修饰和点缀。

在一些旅游景点中做一种能够满足人们心理感受的空间。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打破传统的建筑空间形式。去探索一种灵活性、可变性、组合性空间形式。这样就突破了传统空间的死板性、固定性。这也是对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可行性的思考和探索。传统建筑的营造都是以地为基础向上发展延伸。而我们可以根据地势,在纵向的悬崖上,探索一种向横向发展的空间。所以建筑空间的营造我们不能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不加以对环境结合的思考。乱建一些没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那么建筑就失掉了它的灵魂。

①. 第一个做的是漂浮在湖面上在的一种连接空间的探索。

基地条件:象贵州红枫湖和阿哈湖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湖中有一些

 

小岛。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散落在湖中的小岛才形成了它独特的淡水环境。人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地方也是被这样的一些点所吸引。都想亲身体验站在每个点去感受

这样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从不同的视点去观看,会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设计灵感:来源于“网”这样一个概念。“网”——(象形。“网”捕鸟兽的叫“网”,捕鱼的叫罟。笼统地说,两字没有不同。本义:捕鱼鳖鸟兽的工具) 像网一样的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点。通信~。天罗地~。它还有一层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所以我的设计灵感就是想让这些散落在湖中央的小岛与外环境产生紧密的联系。形成连接的网络系统。这样就更具人性化。更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亲近。

设计手法:在这样的一个美丽自然环境中,我要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让人们跟环境贴得更亲密。运用“网”这样的一个概念让那些孤立的小岛跟周围环境和人产生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不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和阻碍性。所以我想到把这样一个连接空间做成漂浮在水面上的灵动性空间。它是一个个三角形每条边发射出去通过某种连接,可以任意的拼装成很多种组合形式。根据场地条件的需要来进行合理的组合,每个单体的三角形的地方形成一个三凌锥空间。下面是架空的漂浮支撑来保证游船的通过,不会造成阻碍。这样连接起来就仿佛象一张网洒落在湖面上,而每个三凌锥空间就形成了一个个点状。洒落在水面上。夜晚的时候就象一盏盏河灯闪烁在湖面之上。把景区装点得更加绚丽夺目。同时也丰富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

功能要求:它是一个漂浮在湖面上的建筑空间形式,是一个在湖面上灵活的中转配套设施空间,多种组合的形式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视觉空间感。从人性的角度看。满足人们在景区的那中游走关系,体验一种置身于水面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让景区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小岛和外部环境之间目前都只是靠船来进行连接。然而对一些晕船的人和小孩都很不方便。有了这样的一个连接空间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中飘动性。同时也满足了更多人的心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为它是一个连接成片的一个整体。稳定性比游船好,但同时又不是那种固定很死的桥梁形式,同样能够感受漂浮的感觉。在每个单体的下面漂浮支撑上同样是一块很好的亲水平台。游客可以通过楼梯下到下面。进一步的感受水的亲近。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平台。给人的心理感觉就好象把自己放在了水中央。感受着四周被水环抱。感受着河面清风送来的一丝丝凉意。倾听着湖波拍打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让你跟美丽的大自然来一次亲密的接触。漂浮、灵动的空间感受,让我们体验着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感觉。更多是让整个建筑形式更好的融入到整个自然环境中,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达到的效果是漂浮、灵动的心灵空间。多角度多视点的观察。在三维空间里加入了时间概念形成了游走动感的四维空间感。让整个环境更具有场所感。在材料上主要运用强度比较大的轻型材料和通透的材料。

生态考虑:主要是考虑用这种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破坏性,还有它的组合形式可自由变换、组合、拆装、移动等。所以其自身的机动性很强。更多的是让他去迎合环境。让周围的自然环境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和谐。我相信它的介入会让整个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②. 第二个做的是壳式建筑空间的探索:

基地条件:是在一个温泉度假中心的温泉出口处。这样的一个建筑空间形式主要是让温泉流过我建筑,背靠近温泉洞口。外面是一条河流。我的设计灵感主要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利用地热资源来调节建筑的体温。

设计灵感:来源于“卷叶虫”。和竹子。卷叶虫把叶子卷上形成一个可以保护和隐藏自己的空间,在里面悄悄的享受着自己的美餐,不会受到干扰。在形式上我想到是砍竹子时留下的那种斜口。来形成一种大面的采光口,运用管道的形式主要是考虑在管壁安装滑槽,方便活动调节,同时也是考虑到方便水从建筑底部留过。把传统建筑的墙进行壳肉分离。外部是一个整体的壳来包裹,内部空间可以自由组合、拼装、滑动来进行采光通风调节。打破传统限定性强、划分明确的死板空间形式。让空间的功能性模糊掉。形成一种灵活性很强。功能多样化的新型空间。营造出一种让人心动的心灵空间效果。

设计手法:运用圆筒的形式主要是考虑它好调节滑道,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

 

的保护壳,把它作为一个容器在里面注入水来调节建筑的体温,净化空气等。而且又把它作为里面建筑空间的母体,很好地把这些大小组合的子空间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而内部的空间可大可小,可长可短。所以根据实际情况管壁的滑道相应的滑动,来迎合空间。

功能要求:内部空间的这种活动性,使用上的不固定性。产生了很浓厚的空间趣味性。但并不是随时都在动。它主要是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进行调节组合。来应对多种实用性空间的需要。还可以根据季节的需要进行调节。比如在冬季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箱体空间滑到壳内部。形成一中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让温泉从建筑外壳流过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同时也不会对温泉产生任何污染,这样不断的流过建筑底部再流到下面的温泉浴场。让地热资源的利用环节中又加了一个环节。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温泉的水温在有些地方可以达到40多度。所以让它留过建筑体是完全可以达到里面的保温效果的。然而在夏季时也可以利用河水灌入来调节。建筑的母体结构是一个个想书卷一样的不完全闭合管状结构。运用斜切的方式可以让子体尽量的滑出。达到更好的采光效果。不完全闭合管状结构在内部会形成一种螺旋式延伸风向。保证了建筑内部良好的通风效果。这样一种管状的建筑形式在水边跟水环境很协调,就好象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停靠在岸边一样。

生态考虑:主要是利用地热资源来控制调节建筑的体温。通过滑动的形式来达到很好的采光效果。还有就是这样的一种多变性、空间功能的模糊性、使用上的灵活性,都体现出它很强的实用性。并且迎合了不同人群对空间要求。同样是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的心灵空间。很好的回应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理念。

③. 第三做的是悬崖洞穴空间的探索:

基地条件:悬崖洞穴在贵州地质环境中随处可见的。这里的溶洞有深有浅,形成了很多奇特的洞内景观。在一些崖壁上有很多凹陷的部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的自然空间。

 

设计灵感:来源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洞葬”,它是一种神秘古老的安葬方式。它的神秘感越来越被人们所吸引。现在也成为一种很好的旅游资源开发,从考古探索中发现,贵州洞葬历史久远。有些棺木经历了数百年都还没被腐烂掉。可见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想要是在这样的一些崖口做一种被人们所使用的空间形式,依附在崖壁上的空间构造。让人们在里面感受着两种不同自然环境的交替。是一个外部环境与洞内环境的过度性空间。

设计手法:采用通透的框架结构形式悬挑一部分在外面来增大使用面积。同时让人感受到一种被悬空悬浮的感觉。这样的空间形式象一个个通透的箱体嵌在崖缝里面一样。在材料上用玻璃这样一种现代通透精致的材质跟那种粗旷坚实的石壁产生强烈的质感对比。达到一种特殊视觉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好象一颗颗透明的晶体镶嵌在石壁上一样。

功能要求:是一个构筑在洞穴口的过度性空间,间于两种不同的环境之间。游客来到这个地方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息,然后在进入洞内游览。游览出来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坐在这里再一次的感受两种不同自然环境带来的心理感受。这样它可以作为一个驿站。作为丰富旅游景观的配套设施建筑。让旅游景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迷人、更具人性化。达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所期望的空间体验。

总之,通过对这三个建筑空间形式的探索,找到了建筑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在空间的划分上,不明确性、不单一性、不死板性都体现出了其本身功能的强大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抓住人们的某些心理要求。对空间的心理感受,探索一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空间。让人们在自然界中从新找回失去的那片乐土,让我们从新审视人类自身的心灵。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心灵空间在向人们演说着一个空间的潜在价值,在展示着其重要组合成分之自然、人性、人文的内在联系及其种种关联因素;是回归自我,培育后代,找回真实家园,再造自然生态的理论性探索和实验性尝试。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长远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英]迪耶·萨迪奇.权利与建筑[M].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

[3] 程大锦.室内设计图解[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美]巴拉德·贝尔.建筑设计的材料表达[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5] 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 程大锦.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7] 朱昌廉.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 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作品展示:

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点击看大图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09) | 类别  

前一篇:我的手绘作品

后一篇:新农村规划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