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AIM International

个人档案

陈晓宇

AIM International [CANADA] 亚瑞建筑[中国甲级]
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博客公告

设计改变世界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12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陈晓宇:融古铸新中探寻建筑师的时代定位

(2011-10-09 11:32)
标签:
2010年09月14日14:34羊城晚报 字号:T|T

                              加拿大AIM(亚瑞)设计集团总裁陈晓宇

                               沙面建筑大多保留了岭的风情世俗

                                  沙面建筑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 谢哲 实习生 秦玉芳

  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建筑师对城市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对于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重新打拼的建筑师们,他们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步伐中寻找自我定位,在梦想与使命的摆渡中永葆活力?
  人物
  低调、内敛也许是大部分广东人的特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也许曾经迷惑,曾经艰苦,但追求梦想,探寻自我的坚持,将激励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加拿大AIM(亚瑞)设计集团总裁陈晓宇便是这么一位建筑师。
  在时代中探寻自我定位
  “建筑师对城市的影响不容忽视。建筑师的作品被筑成之后会几十年上百年地矗立在那里,不仅是一个建筑设施,更是一种美学的张扬、城市品位的展示。”带着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研究生毕业并有一定建筑设计经验的陈晓宇,开始了远赴加拿大的求学之路。回忆起那段日子,陈晓宇感叹地说:“在加拿大的设计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那边的整体环境与国内的大有不同,设计时间充裕,论证透彻一般不会翻改图纸,故而可以使我慢慢摆脱了以前的浮躁之气,更能潜下心来。”
  那段国外留学及工作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陈晓宇。在设计风格上,由于加拿大多是钢和木结构建筑,大跨度是其主要特点。而且新旧建筑杂糅,既有时尚的新式建筑又完好地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各种细部的功用、创意使陈晓宇对建筑设计有了更高层次的领悟,而新式建筑中脚线、玻璃构造方式等各种新技术的运用又为他后来的建筑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
  回国开创新天地
  2006年8月,作为首批获得加拿大注册建筑师的中国华人,陈晓宇却决定急流勇退转回国内发展。“国内的发展给了我勇气和信心。”陈晓宇回到广州,与香港一位室内设计师和本地一位策划师一起,创立了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商业策划三位一体的AIM国际设计集团,如今已是广州最大型的设计公司之一。
  建筑师应是城市品位的引领者
  一个城市的设计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会活力四射。在陈晓宇看来,广州是一个十分开放和包容的城市,这种对舶来品的宽容无疑给她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而建筑师对城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陈晓宇表示,要做一个好的建筑师不仅是矛盾的处理专家,更是公众审美的引领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外国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在城市里伫立,陈晓宇说:“国际上好的设计的融入实际上是对城市的引领和潜力的激活。广州将会因此更具魅力。”
  空间
  沙面对于广州来讲是个饱含故事的地方,她既保留着岭南的风情世俗,又见证着一方的历史记忆,对她的修复和改造必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程。而这项工程就是由以陈晓宇为总设计师的AIM国际设计集团联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进行的。
  融古铸新,重塑沙面风貌
  拱顶的落地窗沿廊檐一线铺开绕行一周,黄白辉映的经典色在淡蓝的天空下更显素淡清雅,举首望去阳台上厚重的金属围栏仿佛是贵族小姐曾驻足扶持的地方。这就是沙面南街54号的改造设计图。设计采用殖民式风格的细部结合岭南特色的露台,采用新巴洛克式进行装饰,重塑出沙面在法租界时期特有的外籍人士居住、生活环境。
  在对沙面改造过程中,陈晓宇及其团队一直秉承两个原则:对古建筑原貌恢复和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粗糙的半旧建筑翻新改造。
  对古建筑的复原主要是技术性问题。建筑师团队通过老照片比对,或者对建筑内层材料的分析,对文物建筑的修复坚持“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等原则,力求修复原貌。而对半旧建筑的改造则比较繁复,因为此间不仅要与不同层次的业主磋商,维护沿街界面的传统风貌、连续性与完整性;整治建筑按照总建设量原则上不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应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协调一致,而且还要根据建筑的特性加入各种欧式元素和细部装饰,既保持活力又突显其风格。而出于对旧建筑的结构与受力的考量,设计团队不得不多次修改图纸,增加支撑架或者改用更轻便的材料以适应其支撑力……这个看似简单的“对文物修旧如旧、对整治风貌协调”工程,在精益求精的细致工作下,一做就是一年。
  老建筑就像一本日记本
  在剥落百年间被涂抹在建筑上的各种痕迹之后,建筑物的本来面目暴露人前。这些在珠江河畔伫立上百年的老建筑,就像一本本年代悠久的日记本,在不经意处记录着百年前的点滴。因此,修复和改造沙面的过程也透出些趣味。
  陈晓宇饶有趣味地回忆:“在修复太古洋行旧址处时,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块奠基石上篆刻着奠基人的名字,这块过百年的石头被打磨擦拭后依然锃亮如新。好奇者将照片挂在网上,却意外收到了香港的一位外国友人的来信:这位奠基者也许是他的长辈,一时间大家瞠目结舌。
  这段奇遇一直让一直内敛低调的陈晓宇耿耿于怀,他有感而发:“每个与建筑有过交集的人,也许都会留下他的痕迹,与建筑共存,特别是建筑师所以作为一个建筑师更要时刻铭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为公共空间加入英伦情调
  外部景观改造是沙面整改的重点之一。路面修整,改善绿化环境,精选植物引入花圃概念,为公共社区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设计者还在细节处大做手脚,加入了大量的英伦情调元素,在路口处用万向路牌代替简单死板的指示标,用国际象棋作车阻石,把伦敦迷雾中的灯柱也匠心独具地融化到老街上更显出几分神秘。
  同时,陈晓宇认为社区的活动空间对小区的精神气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喧嚣都市中人们心灵沟通交流的空间。在沙面,老街的沧桑、民俗的淳朴、生活的闲适早已随着时光的刀锋镌刻在了沙面深处。故而设计者保留了老街原来的古朴元素,将代表着一种自由、放松、休闲生活氛围的沧桑浓郁的老榕树留给了岭南。在保留这种环境的基础上设计者又增设了一些休憩和娱乐设施,为市民提供一些休闲生活空间。
  谢哲、秦玉芳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219)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