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王成义的博客

个人档案

王成义

广州华宁装饰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师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28 篇
评论:44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为何中国元素墙外飘香

(2011-06-17 13:41)
标签:

【摘要】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元素”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频频出现,在形式上主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一方面,包含“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用使得大众“同意”的方式获取“领导权”;另一反面作为“商品化的受众”则成为了电影“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相比《功夫熊猫》和《2012》这样在文化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成功案例,中国本土大片的内涵缺失现状值得反思。
【关键词】中国元素 文化符号 好莱坞大片 文化工业
      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起到了越发重要的作用,比如从拍摄场景的选择,导演、演员和幕后人员的积极参与,从中国历史文化故事、民间传说等多元途径汲取营养等。近两年出现的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和《2012》成为解读这一现象重要的范本。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的体现
      目前,学界对“中国元素”概念的解释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国元素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在实际应用中,则更多的是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作为娱乐出现的电影中的中国功夫。山东大学陈炎教授则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元素是汉字、中医、中餐和武术。而除去一些具体表征的符号外壳,中国元素应该具有一种包含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的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承认。①
     中国元素是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符号的具体表征,而电影是体现这一元素最大众、最集中的表现场景。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越来越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可以说,影片对中国的形象表达已经从最初充满轻慢和猎奇进入了相对平实的阶段,在中国功夫等中国元素的表达上,好莱坞制作甚至采用了近乎仰视的态度,如《杀死比尔》就明显的带有对中国功夫致敬的意味。2008年11月,《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出了12大文化国家以及代表国家文化的20大符号。代表中国文化的20个形象符号,汉语列第一位,接下来是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以及中国烹饪。显然,这里中国的传统文化压倒性的超过了现当代文化。
      在近年来体现中国元素较明显的好莱坞大片之中,几乎没有脱离以上20个中国的文化符号的范畴,其中又几乎不约而同的采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比如《木乃伊3》中出现的兵马俑,《功夫之王》里美国小子学功夫。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大片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12》之前,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无疑是《功夫熊猫》。
      功夫和熊猫无疑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两大代表,《功夫熊猫》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令其获得了完美的口碑和成功的票房,整部影片在细节和内涵上将中国元素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飘渺的石桥倒影,宛如一幅韵味十足的写意山水画,五大高手对应中国武术中模仿动物的形意拳术;最后阿宝拿到无字神龙秘笈悟出的“无招胜有招”更是深谙中国功夫的哲学境界。2009年末科幻灾难大片《2012》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影片用电脑特技制作了全球毁灭的场景,讲述世界末日到来时,各个国家的人们如何挣扎求生。近年来好莱坞灾难大片层出不穷,但在《2012》里,中国第一次成为了拯救人类的大本营。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并不少,比如中国的场景、演员、富有中国特色的台词等。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中国,是片中拿扩音器喊话武警:“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而当恢弘壮阔的方舟制造现场出现在俄罗斯富豪面前的时候,他忍不住赞叹:“将方舟交给中国来建造果然是正确的,别的国家决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完成一切。”中国官员和军队首次与美国人一起 “‘拯救世界’,以较为正面的形象出现;承载众人逃生的‘诺亚方舟’上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甚至逃生地图就是中国地图,中国似乎成了全世界的避难所。”

二、解读:文化工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反而异常的火爆。这自然促进了投资电影资本的流动,而且在中国制作成本相对低很多,此外中国题材带来新颖的灵感与西方观众的猎奇形成的接收美学理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读好莱坞大片里的“中国元素”现象。当然,从大众文化理论分析这一现象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据报道,导演艾默里奇在上映前通过发行方对中国媒体表示,《2012》拍摄的时候,当时他一直在关注汶川地震,正因为被新闻报道中无数感人的故事感动,他才选择由中国面孔拯救地球,并修改了剧本,将全世界人类一同面对危机、渡过难关的决定性地点选择在中国境内。在大众文化时代,到底是影片有意识的向中国示好,还是别的原因?且不论导演这番言论是影片发行方的有意炒作,还是确有其事,常识告诉我们,人的主观温情愿望和资本的冷酷无情是不可调和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一种文化或者元素的流行离不开两个层次,一种是通过权力强制别国接受;另一种是把它变成商品。我们可以通过好莱坞大片的两个端口——制片商和受众,来逐一分析。
1、制片商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一书中认为,在文化工业时代,艺术已经商品化了,所以艺术的原则被市场的原则内在主导着。于是,我们看到,同一个导演,从《独立日》、《后天》到《2012》,一再给世人呈现一个末日来临的灾难图景,在经过特技的渲染和人性的考量之后,必然还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拯救世界。抛开电影剧情和高超的电脑特技,可以说这些科幻灾难大片就是体现了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
      如果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体现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是一种取得世界范围领导权的文化“侵略”的话,我们可以顺其自然的用葛兰西的理论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2012》,“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把‘统治’与‘领导’进行了区分,认为一个政治集团必须要在取得统治权之前——即带有暴力色彩的压制性的统治地位获得之前,必须先获得‘文化霸权’,即‘领导权’。‘领导权’是通过大众‘同意’的方式来实现的统治形式。在这里,葛兰西强调了一种社会各阶级相互协调并在文化叙事中达到利益平衡的效果。显然,文化霸权理论把文化看做是各种社会力量调和其利益的场域。即使是统治集团,也要赢得大众的认可和同意,采用合作、协调等手段,最终取得统治地位。” ③在这段引文中,“领导权”和“同意”是两个关键词,在《2012》以及其他无数影片中,我们看到,美国人民绝对领导权的体现,“同意”则是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规训……虽然如此,《2012》实质上还是体现的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大片,导演之前深入人心的作品,如《独立日》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美国总统的形象塑造上看到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独立日》中年轻的美国总统在妻子也因外星人入侵而伤重身亡的悲痛下,向民众和战士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人民发扬美国独立日的精神。《2012》里美国的黑人总统安详淡定,在危机来临之际,放弃生存的机会,和民众一起面对灾难的来临……
2、受众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在考察文化商品的时候,以电视为文化工业的范例,提出电视的商品(或文本)在两种平行的、半自主的经济中生产与销售的过程,存在“电视的两种经济”概念:即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流通意义与快感)。他认为,“一个电视节目的经济功能,并未在它售出之后即告完成,因为在它被消费的时候,它又转变成一个生产者。它产生出来的是一批观众,然后这批观众又被卖给了广告商。对许多人来说,文化工业最重要的产品,是被卖给广告商的‘商品化的受众’”。④ 而“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于是此处的观众,乃从一种商品转变成现在的生产者,即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④《2012》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其良好的口碑,许多看过影片的观众作为“商品化的受众”,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一个推销者,从而影响他人也走进影院。
    “文化工业的经济需要,完全符合于现存社会秩序之规训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于是所有的文化商品,多多少少都具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心化的、规训性的、霸权式的、一体化的、商品化的力量。”④于是,我们在那些即使充斥了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中,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些符合美国社会秩序之规训和其符合大国意识形态的种种强大力量:美国的中心地位无可动摇,最后付出最大牺牲和拯救地球的英雄永远是美国人。在这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下,相当一部分观众其实是被他人引导着走入了影院,然而不少人看完之后则颠覆了之前所谓中国拯救世界的期待,原来片中确实有那么多的中国元素,但也有俄罗斯人、日本人、中东地区的人,实际上全球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在美国精神的统领之下共渡难关的。至于“中国制造”字样等元素的表征,无疑是一种媒体渲染下的放大,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毋宁说影片也在影射中国是世界工厂。

三、反思:“中国元素”墙里开花墙外香?
      电影和戏剧一向被视为是中国元素风靡世界的标头兵,近年来中国式大片以及部分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屡次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但张艺谋等人的大片给人以精神内涵缺失的感觉,中国元素过于注重视听,成为了纯粹的炫耀式的娱乐元素,类似的批评越来越多。引进的大片失败的案例也不少,《木乃伊归来3》引入了兵马俑等中国元素,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迎合西方市场需求的作用,但其中的文化内核不够饱满,碎片式的元素在片子中植入的比较多的缺憾也饱受诟病。
     早在1980年代,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在北京拍摄,故宫和长城都尽可能的开放,人员和物资也任由对方调遣。但当影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9项大奖时却没有将任何荣誉授予中国人。近三十年过去了,现状仍旧不能让人满意。“现在所谓的国产动画电影,其实创意团队基本还是依靠外来的。‘喜羊羊的编剧原来是TVB写电视剧的,所以在故事和台词各个环节都很有经验,很有趣味性……中国的动画电影本来就少,而仅有的几部还有着模仿的痕迹,中国元素、中国风格,几乎被丢掉了”⑤, 于是有学者呼吁中国动画电影重拾传统的水墨电影的优势,重新审视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如今式微的‘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兼具迪士尼美感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优秀动画大片。
      或许我们对曾经出现于好莱坞电影中的呆板笨拙的华人形象过于耿耿于怀(即使像《当幸福来敲门》这样口碑良好、温情脉脉的影片中,华人形象仍然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奸诈女房东),以至一次“翻身得解放”就满足了我们压抑已久的虚荣心,其实,《2012》只是告诉我们,世界艺术中的多元文化融合日益深入,其中的中国元素也正在增多,而我们,仍需坚守我们传统优秀的一面。与其试图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看清自己的形象,并不断揣摩为何形成这样的形象,不如学习成功的经验,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反观我们的一些电影,为了能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一味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反而沦为笑柄。大制作《赤壁》(上、下)虽然在国际影坛遭遇惨败,但很多网站转载的导演吴宇森的一句话值得我们重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吸引西方人的”,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例子。

【参考文献】
①陈静.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元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7日第001版
②翟群.如何看待美国大片<2012>中的中国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9年12月1日
③ 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5
④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82) | 类别 论文资料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