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迪特玛·艾伯利
迪特玛·艾伯利1952年生于瑞士,工作室独立设计的作品有380项之多,包括单独的家庭用房、社区中心、南方一号及维也纳机场等著名建筑。水泥、玻璃、钢材,最典型的现代化建材,直线、矩形、三角,最俊朗的几何形状,没有什么物质称得上奢华淫逸,也没有一根线条纯粹为装饰而存在,然而却能在任何角度透出丰富的艺术美感,让人呼吸到亲切自然的气息,就像在清晨凝望瑞士的山峦。这就是当代欧洲建筑大师艾伯利的风格,近日,艾伯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展了一场与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对话,使得国人开始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
谁能代表所谓晚期现代主义
迪特玛·艾伯利(Eietmar Eberle)于1952年生于瑞士,1973年到1978年间就读于维也纳大学,1976年到1977年在伊朗致力于城市规划发展,1979年到 2002年其独立的事务所参与了300多个大型项目,包括3000多个住宅单位的设计。艾伯利工作室独立设计的作品有380项之多,包括单独的家庭用房、社区中心、南方一号及维也纳机场等著名建筑。
艾伯利本人是"高舒适度低能耗新住宅"的推动者、丹麦女王"绿色徽章"奖获得者、柏 林建筑展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指导下的创新设计曾获得慕尼黑建筑大奖。当然,艾伯利最引人注目的头衔还是"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这个头衔的颁加于艾伯利 本人来说,并不十分理想,他说"建筑师真正的功利直到五十岁后才能显现出来,风格的归类只是为了便于人们研究。"
要想理解"晚期现代主义"的丰富内涵,还要从"现代主义"开始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之后,面对满目废墟,欧洲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个反思与革新的浪潮。在哲学、绘画、音乐等各个方面,各家学派百家争鸣,互争短长,在建筑思想方面同样也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思想变革。对于建筑来说,重建欧洲和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大的社会背景,战后的欧洲经济非常拮据,这就促进了建筑中讲求实用、简单的倾向, 于是建筑中的古典主义和复古倾向,比如试图融合现代工艺和装饰元素的"新艺术运动"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下去,而新涌现的"表现主义"、"风格主义"、"构成 主义"、"主体主义"等流派也因为脱离实际而行之不远,此时,提倡经济实用、简洁纯净,应用新技术,重视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逐渐成熟,一些代表人 物陆续推出一些比较成熟、新颖的建筑作品,同时又提出了比较系统、比较具体的改革建筑的思路和主张,使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普遍也最深远的 主流建筑流派。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曾经有很多派别宣称自己是"现代主义",只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派别最终占据了主流,成为名正言顺的"现代主义"。
像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建筑领域的"现代主义"也不免受到攻击。上世纪70年代,建筑 领域刮起了一股"后现代"风,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其著作《后现代建筑的语言》(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1977)中指出,建筑师明确的任务是"使环境看起来有感情、幽默、令人激动或是像一本可读的书)。达到这一理想的手段是抛弃 从功能和理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主义的一般概念。后现代主义明显地带有日常生活、传统样式和地方特色的痕迹,比如约翰逊和伯奇设计的AT&T大厦上 的"古典穹顶"就是典型的例子。"后现代"主义糅合、缝纫元素而缺乏真正创新的做法常常表现为暧昧的,和初衷适得其反的效果,被讥为"激进的折衷主义"。
相比起来,上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解构主义更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解构主义者视他们的探索为"建筑基本要素研究的一部分",最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批这样的建筑:它们完全被拆散,就像被顽童祸害过的,再也没法复原的手表;它们是完全没有任何视觉逻辑,破碎的肢解,不尝试立面和谐的构成,也不进行什么实用的考虑。当然,这样的建筑理念除了留下一些有趣的作品,以及证明自身不可能被多数人接 受,并没有对建筑产生太多实质有益的东西。
在经历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精髓,人们发现,虽然现代主义建筑最为人熟知的是那些"火柴盒"式的楼房,但它的观念其实远非如此单一。现代主义中几乎包含了所有关于建筑的真知灼见,这在现代主义大师的言论中就可见一斑。
建筑要表现时代精神: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密斯·范德罗
建筑要创新:在我们的建筑中,试用往日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密斯·范德罗
建筑要以人为本: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
建筑要利用新技术:建筑是人的想像力驾驭材料和新技术的凯歌。--赖特
建筑要和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我们从不建造一座位于山上的建筑,而要建造属于那座山的建筑。--赖特
建筑要尽量简洁:少就是多。--密斯·范德罗
于是,晚期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晚期"这个词在我们听来有些老气横秋,其实,在英语 中,"晚"这个词和时间上的"近"是一个意思,所以,把"晚期现代主义"称为"新现代主义"也不为过。"晚期现代主义"重新整理了现代主义的精华,并且吸 引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自己既不过于张扬,同时又清晰可辨的风格。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主义的技术理性创作理论推向极致,借助当代的新技术,提倡技术美学和唯生产力论。与此同时,晚期现代主义也摈弃死板的风格,用极富逻辑性和高度分析的方法,追求新颖、简洁、精致和独特的审美效果。同 现代主义相比,晚期现代主义更加重视建筑的人性化,在充分考虑居住者心理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的功能设计;而且他们也更重视建筑和所在地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一流派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飞跃而立时发展起来,毫无例外地从美学及建筑学领先的欧洲开始确立,在晚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中,艾伯利在欧洲的地 位逐渐随其作品明朗起来。
艾伯利的艺术成就
艾伯利及其团队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多元化的。在技术方面,他们设计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如 何体现灵活性及如何提供愉悦的工作环境,其建筑特色涵盖了智能设计、双面可开启窗户(可调整室内自然光),以及内部循环系统。而在艺术方面,他们设计的建 筑最大特色在于以其空间感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的办公楼设计中,艾伯利巧妙地把花园贯穿于整个建筑里;而在 KORTRIJK的建筑设计中,艾伯利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花木繁盛的特殊区域,让人看不出建筑的体积。在"公寓2000"的设计中,艾伯利在一层角落设 置了一个露台,上面有一个水池,在二层父母房间的前面设置了一个覆盖好的房间,儿童房在三层,可以说其房间的质感由于与外部空间的直接接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Ruckversicherung2001的建筑设计中,艾伯利将慕尼黑市中心像城堡一样的建筑以及破旧的民房改造成了自信地和周围旧社区融为一体的办公楼,重新塑造了这里的街景。在里面有一个有穹顶的花园,枫树下面有流水和鹅卵石小路。参观者通过一个较大的走廊进入建筑内,先是看到加拿大风格的枫 树,之后是宽阔的走廊、光井、以及长长的视轴线。为了将狭小的办公室改造成与先前风格一致的建筑,艾伯利团队设计了可移动的隔墙系统,于是从街上几乎看不到建筑的会议室,而从会议室可以看到慕尼黑的风景。
很多建筑师都非常重视建筑的光影塑造,正如现代派大师贝聿铭所说:"任何一个建筑师都要向太阳学习,太阳光千变万化充满了生机。"艾伯利在营造光效果的技术可能性上,做了诸多努力。在维也纳机场的改造工程中,艾伯利设计了一个玻璃穹顶,该顶部为通风屋顶,并有钢结构覆盖。其正面有21米高,在脊部高24米。其出口的高层由正面的垂直立面架起。他成功地创造出透明、半透明和感光度三位一体的效果。走进建筑内,参观者将经过一个长廊,透过透明的屋顶可以看到外界的天空,以及天空和建筑之间的联线。而在普通的公寓设计中,似乎更能体现艾伯利对 光线超凡的把握能力。窗户的位置、窗框的形状和大小,都经历了艾伯利对周围环境和的感性考察和理性的周密测算,当纯洁的长矩形光芒透过建筑的时候,一窗一象,排窗连景,伴随着24小时的晨曦和夕影,走过365天的春华秋实,实用性、适用性、主题性时而自然流露,时而彰显执著,充满光影的空间像生命一样丰富,为日常的生活注入了无尽的喜悦。
中国的艾伯利
正在北京东直门施工的Moma国际寓所是艾伯利创作小组的最新作品。毕竟不是每个国人都可以亲自去欧洲领略艾伯利建筑的风采,Moma是Museum of Modern Art(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缩写,正像它的名字所提示的,它堪称晚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和很多公寓不同,Moma的室内空间体现了艾伯利的人文关怀,当 然,这其中混杂了太多所谓资方和中方的意见,在"与中国青年建筑师对话"的活动上,艾伯利感叹地说,他不知道这件作品还是不是他个人的,很明显,这不仅仅是一件生意,还是一个尝试。早期的现代主义把建筑空间看做是一元的,整座住宅都是为户主而设计,在艾伯利的这个设计中,空间按照不同的主题被有序地划分。 家不再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堡,而是充满温情的多元空间。每一个人都是家的中心,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被尊重的感觉,空间如同千变万化的魔方,演绎出不同的姿态,层次的叠加,视角的转移,光影的对比,视域的文化,让空间忽开忽合,似敞似掩,建筑不再是一堵堵冰冷的墙,而是充满趣味和 人性线面组合。
影响艾伯利的创作关键的除了地点和基本概念,还有客户的要求。这是一个现代建筑不能 突破的界限--跨越地域的限定,不像看起来那般容易。如果说,建筑的意义仅在于外观,那是既荒谬又愚蠢的看法,建筑的意义在于它与所在地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在那个时间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互动性。中国的艾伯利和欧洲的艾伯利是完全不同的,很难预料,一些焦点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关于MOMA中加入"病毒 防护墙"的概念,在"非典"之后的产物。只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栋单纯的高楼不再是艾伯利的纯粹作品。身为一个建筑设计师,他在中国的呈现,包含着对中国的理解和潮流的感知,这是一种考验还是幸或不幸的证明,我们拭目以待。
建筑师明确的任务是"使环境看起来有感情、幽默、令人激动或是像一本可读的书。达到这一理想的手段是抛弃从功能和理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主义的一般概念
在中国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艾伯利的侃侃而谈仍然引人
艾伯利及其团队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多元化的,因此,当他们面对中国年轻设计师们便显出一些师长风范
毕竟不是每个国人都可以亲自去欧洲领略艾伯利建筑的风采,于是,便齐齐地坐在人民大会堂,听他讲解正在北京东直门施工的Moma国际寓所 。
信息建筑美学的哲学内涵与理论拓展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摘要] 本文从哲学内涵、审美原则等层面,建构信息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知识创新和效益优先、交互性与平等性以及多元与个性化,是信息建筑美学重要的审美价值原则,并从形式美学的维度拓展、空间美学的类型变异和技术美学的内涵延伸三方面,分析了信息建筑美学的内容演变。
[关键词] 信息建筑美学 哲学内涵 审美原则 观念拓展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information aesthetics is constructed from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principle in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we present that knowledge innovation, priority of benefit, alternation, equality, divers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 are the important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We also analyze the evolvement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conten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dimensionality development of form aesthetics, type aberrance of space aesthetics and connotation extension of technology aesthetics.
[Keywords]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esthetics principle, Extension of conception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4-12-28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33604311)
信 息建筑美学是高新技术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美学理论, 综合考虑时间与建筑流派等因素,我们可以将它定位到当代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中(图1)。从研究内容来看,信息建筑美学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 为哲学依据,探索建筑与环境的美学规律,分析建筑艺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审美关系,把握建筑要素的审美信息的产生和构成特征。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的研究内容已拓展到数字城市、虚拟社区等数字化审美领域。
一、信息建筑美学的哲学内涵
作为一种美学理论,信息建筑美学的哲学内涵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等层面的内容(图2)。
在 本体论层面,信息建筑美学按照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的观念,研究建筑美起源、构成和发展规律,探索建筑之“美”与“真”和“善”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等哲学 内容,这也是建筑美学的核心课题之一。千百年来,由于人们对建筑美的本体解释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建筑美学体系。尽管如此,大多数美学均认为“和谐”是建 筑美的本体,并将和谐统一作为主要的美学原则。例如,西方古典形式美学以和谐为美,认为“美来自杂多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是“形式”或“数理”方面的和 谐;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也以和谐为美,但这种和谐多侧重于社会和伦理关系方面的和谐;东方传统园林美学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依从,并表现出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美的特点;现代建筑美学将功能作为形式塑造的逻辑起点,认为建筑美来自于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1]。
在 当代,数字社区、虚拟现实、网络空间等有别于传统概念的内容在建筑中大量出现,使传统美学概念中“真、善、美”的观念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与上述建筑美学理 论相同的是,信息建筑美学也强调建筑美来自于和谐。这种“美的和谐”更多侧重于信息构成要素的和谐,即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复杂与简单等要素的平衡与统一。信息建筑美学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信息——能源——物质要素的和谐均衡发展,要求建筑体现系统和谐的原则,力图达到信息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以可持续性信息均衡与和谐作为美之本体(图3)。
在认识论层面,信息建筑美学遵循信息论原理,依照信息发生、传递、反馈等法则,强调用系统论和实践论的方 法,去认识和研究各种环境、建筑空间形式中审美信息和人的审美感受的特点;探索人在欣赏建筑艺术及其环境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的发生、发展和反馈过程。
在方法论层面,信息建筑美学强调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研究建筑的审美规律,探索建筑审美信息构成的生态环境——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网络社会、多媒体手段、虚拟时空等高科技环境的审美现象。
在价值论层面,信息建筑美学应用信息价值规律,并融会生态规律,分析研究信息时代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化,探索建筑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建筑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审美观念及审美规律的变化等内容。
在实践论层面,信息建筑美学一项重要内容是探索数字技术所带来城市和建筑形态的变化,研究数字技术给创作手段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建筑空间和形式变化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手段。
建 筑信息美学的关注焦点,与其他美学有所不同。例如,在审美内容上,古典建筑美学关注是的建筑形体的审美价值,强调的是视觉艺术;现代建筑美学探索的是建筑空间的使用价值,强调的是功能表现艺术;后现代建筑美学研究的是建筑符号的交流价值,强调的是建筑语言的表现艺术,它重视建筑与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关联;而 信息建筑美学重视的是符号在信息传导的审美作用和价值,关注建筑及其环境的审美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的规律,致力于研究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建筑和城市空间观念、空间结构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探索社会审美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演进与发展(图4)。另外,它与一般建筑美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除了探索现实建筑环境的审美现象外,另一主要任务是研究虚拟环境的美的本质规律,并据此形成信息建筑美学的另一分支——数字建筑美学。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