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与业内同行聚会或者交流时,都会被一个郁闷的气氛所笼罩。今天是他的项目没有了声音,明天是他的工程被划入他人名下。究其原因,其实大家都了然于心。
当中国还未进入WTO时,境外的诸多竞争其实已然提前进入了这个无比诱惑的大市场。创意设计界也是如此。当叶茂中撕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时,还是免不了面对国际4A公司的竞争,达比斯来了,陈幼坚也来了,怎么办?激烈的同时也只有固守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去争取合适的客户。
撇开广告界不说,我们所在的建筑、室内设计界则也是一样。就国内设计师的水平来说,超越国际水准的其实不在少数,但为何CCTV选择的是库哈斯,而不是张永和、王晖呢?同样的思索让人们不得其解。这么多的样板房和楼盘开发的策划营销,国内的设计师真正参与了多少,又有多少取得了较高的评价呢?可以说,并不多,屈指可数。又有多少的成功设计师打响“上海制造”、“北京制造”的鲜亮品牌呢?我们本土设计者又为什么免不了要和香港、台湾扯上点关系呢?(当然笔者自己也没能免俗),这样就显得我们自己有了能力?提高了身价?其实痛楚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放眼本土市场,缺乏的不仅仅是创意产业的源动力。政府对行业的关注力有多少?投资者的远景与心态又如何?行业领导者的规范与推动又有多少?设计师的入业门槛有多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又怎样?诚然,国外包括港台地区,他们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柱,他们有严谨的管理,充满跳跃动力的创意圈子,有涉足多种产业的凝聚力量,也有分散竞争的独特优势,团队的互动交流频繁,积极与国际同步,掌握流行,于是自然抢占先机。
作为我们的本土设计师,在面对这“狼来了”的局面下,一方面应该不断的更新我们自己的思路,向对手学习,积累自己的真正实力。一方面我们的国内设计师团队也应该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拳头力量,合则势如破竹,分则独立成军。久而久之,形成我们自己的上海品牌,北京品牌......。
深深的希望有实现的这么一天。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