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LEO的博客

个人档案

LEO

中国建筑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6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敬爱的贝聿铭先生

(2008-06-06 10:46)
标签:

点击看大图

照片拍自《周末画报》,改版第490期,2008年5月10日。

敬爱的贝聿铭先生,建筑空间永远的“光”的主人。
他的建筑在整体上透出东方的大气、雍容华贵,在细节上呈现西方的精准和序列。光线时而含蓄时而通透,呈现出建筑肌体的魂魄。
在追求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贝聿铭先生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给予我鼓舞和力量。在安静的图书馆,翻开大师的作品集,隐身在光线的明暗中,感到一种精神向往和意志萌发。这样的时光难忘!这么多年过去了,留在我身上的,是贝先生对事情坚持、执着、乐观的态度。
贝聿铭先生今年九十一岁(1917.04.26),祝愿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健康、长寿、快乐!

对我影响深刻的贝先生作品
1974年—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82年, 香山饭店,中國北京
1982年—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1989年,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1996年—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以下文内容来自
《周末画报》| Modern Weekly Lifestyle
《贝聿铭,明灯与竹》| 撰文:令狐磊 | C91


“有人问我中国对我的影响,是有的,有些人到了美国大大改变,有些人则一成不变,我则是在中间,有些改变,但是我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

“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

“我承认风格是有价值的。我有自己对风格的评价。我认为一种风格最终是会发展,但是我认为坚持一种风格是危险的,他会变成一种签名,你会变得过于松懈”。

“我在建筑中利用光,其实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力量;如果我以几何体来强化建筑,譬如像香港中国银行那样的高楼,那也是体现了我对大自然力量的认同感。”

“人与自然相辅相成是我与生俱来且源自中国的信念,大自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帮助我弥补了故乡的失落感。”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我在那儿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的关系。”

“我更热衷于把建筑融合进周围环境。我认为不过于强调个人的设计风格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乐于探索出各个专案内特有的可能性。”

“世界各地的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应该是建筑表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师必须将它设计得令人振奋,这是我从中国园林中领悟到的。在设计空间时,建筑师也必须这样做,必须创造惊喜让人们去发现。设计可以使人往左、朝右或向前,所以你必须‘鼓励’人们 — 就是这个词 — ‘鼓励’人们去看、去探索。”

“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

“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的爱国心,我想使中国变得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40) | 类别  

前一篇:别墅空间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