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金铭的博客

个人档案

金铭

金铭设计工作室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统计信息

博客:38 篇
评论:18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室内设计的风格

(2008-05-18 15:10)
标签: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来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空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新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其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代表人物有P·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四、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同类,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此外,也有把70年代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如砖墙瓦顶的英国希灵顿市政中心以及耶鲁大学教员俱乐部,室内采用木板和清水砖砌墙壁、传统地方窗造型及坡屋顶等称为“乡土风格”或“地方风格”,也称“灰色派”。
五、混合型风格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既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的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于一体,例如传统的屏风、摆设和茶几,配以现代风格的墙面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欧式古典的琉璃灯具和壁画装饰,配以东方传统的家具和埃及的陈设、小品等等。混合型风格虽然在设计中不拘一格,运用多种体例,但设计中仍然是匠心独具,深入推敲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
第二章    室内设计的流派
流派: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这里是指室内设计的艺术派别。现代室内设计流派相当多,较有影响的就有平谈派、繁琐派、超现实派和历史主义派等,这一切正是现代建筑思潮动荡不定的表现,也是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学习各流派的目的不是为了照搬某个流派的理论和手法,而是研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是非曲直,并从比较鉴别中探求掌握室内设计的正确方法。
一、平淡派(白色派)
主要特点:注重空间的分隔与联系质感与本色,配色淡雅而统一;反对装饰,把所有功能之外的装饰一律看作是累赘,因而给人单调、沉寂的感觉。平淡派在美国、日本等地较为流行,其否认一切装饰的观点,被人们寓为“除了没有东西还是没有东西”。
白色派的室内朴实无华,室内各界面乃至家具等常以白色为基调,简洁明确,例如美国建筑师R·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及其室内即属此例。R·迈耶白色派的室内,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化装饰、选用白色等表面处理上,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构思内涵,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设计时,是综合考虑了室内活动着的人以及透过门窗可见的变化着的室外景物,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室内环境只是一种活动场所的“背景”,从而在装饰造型和用色上不作过多渲染。
二、繁琐派(新洛可可派)
又叫新洛可可派,与光亮派如出一辙,竭力追求一种丰富夸张,富有戏剧性的效果。“洛可可”是18世纪风行于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崇尚装饰,繁琐堆砌,矫揉造作,纤细矫情,体现了上层社会的糜烂生活,渗透着浓重的脂粉气。其在室内的做法主要表现为雕梁画栋,大理采用贵金属,家具纤细、轻薄,极装饰之能事。繁琐派与之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它们不强调附加东西,而强调利用科学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反映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即用新的手段去达到“洛可可派”想要达到的目的,其主要特点是:
1、大量采用表面光滑和反光性强的材料;
2、重视灯光的效果,特别喜欢用灯槽和反射灯;
3、常采用地毯和款式新颖的家具,以制造光彩夺目,豪华绚丽、人动景移、交相辉映的气氛。
三、超现实派
其基本倾向是追求所谓超现实的纯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室内,通过扩大空间感,创造出一个“无限”的空间,并利用多种设计手段,竭力创造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世界,造成一种神秘的环境气氛。
其主要特点是:
1、奇形怪状令人捉摸不定的空间形式;
2、五光十色、跳跃变化的灯光;
3、浓重的色彩、流动的线条和抽象的图案;
4、造型奇特的家具和设施;
5、借用现代抽象绘画、雕塑渲染室内气氛,用毛皮、树皮等作室内装饰物。
四、重技派(高技派)
重技派或称高技派,和建筑设计中的重技派是一脉相承的,它主张尽可能地使建筑材料、甚至于结构框架、设备管道、照明灯具等暴露在外面,形成一种“机械美”,创造出室内环境的“工业化感”。其代表作是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汇丰银行等。
五、历史主义派
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兴起的一种流派,人们长期生活在现代高科技环境中,产生了一种厌倦感,他们希望重温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一些原本属于自我的东西,其口号是“不能不知道历史、到历史中寻找灵感”。
在历史主义派的作品中,多用新材料体现旧形式,或新的材料与旧形式并存在一起:一方面采用选进的空调设备,一方面又保留壁炉,并刻意装饰,赋予新的造型。一方面采用磨光的镜面大理石,一方面又保留着古典的柱式。
另外,还有一些未成流派的思想倾向,如“乡土派”强调“人情化”和“地方特点”的倾向,起初活跃在北欧,后扩展到其它国家和地区。
当今室内设计以现代派与后现代派思潮为主流,其理论是: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混合运用,引用古典建筑作典故,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主张历史的延续性,使今天与过去衔接,人与大自然,人与人造物的融合等。
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的时候,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更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室内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上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的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第三章    中国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古代,屋顶玩具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例如皇家建筑用庑殿顶,王公贵族最多用到歇山顶之类。此外,同一屋顶形式中,因瓦饰的规格、颜色不同,斗拱的有无及大小等,又划分出细微的等级差别,这些等级制度均不得超越,否则就有灭顶之灾。不难看出,中国建筑的屋顶是独具风韵的,它那弯曲的屋面,向外、向上探伸出翘起的屋角,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
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
以故宫太和殿为例,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高潮及整体群体的艺术感染力。
三、中国传统的室内风格
正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似一样,由于中国传统的室内风格受外来影响很少(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作风。
主要特点有:
1、气度端庄、文采丰华,装饰得体,形式实在;
2、民族、风俗特色极强,色彩浓烈;
3、空间层次丰富而内外渗透;
4、意境深邃而储蓄。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空间装修上,多采用“框栏”或“格扇”两种形式;
2、在构件细部上多采用雕梁画柱的手法,显得富丽堂皇,其装饰构件不是多余的为装饰而装饰,有的对建筑起保护作用,或直接作为建筑构件;
3、在梁枋的顶棚多用彩绘装饰;
4、整体室内构图庄严严谨,多采用对称与均衡手法,常巧妙的运用题字、字画、玩器、盆景以及借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清雅、储蓄的意境。
天花——木条方格。
藻井——木块叠成。
格扇——又称纱橱,多为硬木精工制作,我国古建筑中的格扇,其格心部分裱糊绢纱,字画,可开可闭,拆装方便。
罩——依附与柱间或梁下的室内空间分隔物。两侧落地的称为“落地罩”,不落地的称为“飞罩”。
宫——我国早期被称为“室”,后来专指皇帝的住所。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堂屋。
厅与堂——在古代并无严格的界线,是古代会聚宾客,办理日常事务的场所。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室内设计是以木构架为基本结构的中国建筑和室内空间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风格样式,其固有的传统造型特征被称为“民族形式”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的室内样式通常为:
1、室内有对称的空间样式,在砌上露明造的宫殿与厅堂中,梁架与斗拱、襻间等以其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艺术形象的一部分。
2、室内的天花与藻井、装修、家具、字画、陈设艺术等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室内除固定的隔断和格扇 外,还使用可移动的屏风、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结合,对于空间的组织起到丰富空间层次的作用。
3、室内色彩:宫殿建筑室内的梁、柱常用红色,天花、藻井则绘有各种彩画,用鲜明浓烈的色彩取得对比调和的效果。南方常采用粟、黑、墨绿等色调,白墙灰砖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我国民间建筑(含民居)以独特的手法反映当地的自然气候、材料、风俗和文化背景,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北方的四合院住宅,南方的里弄住宅,西北的窑洞住宅,以及各少数民族住宅仍然以特有的形式延续着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格。其室内设计也因地制宜的各有程式化的样式和做法,形象的放映出当地人文地理和民间风俗。这些都是优秀民间传统的延续,是中国传统室内风格的补充 。
明式家具——明、清两代家具风格的总称,其用材多用红木、花梨木、柚木等,“简洁、合度”为其主要特点,在简洁的形态中具有雅的韵味,这种“雅”的韵味表现在“外形轮廓的舒畅与忠实”、“各部位的线条雄劲与流利”。
明式家具的特征如下:
1、用材合理,结构轻巧(框架式)。
2、充分利用和表现材料的色泽(柔和)、纹理。
3、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体态稳重,比例适度。
4、除一些辅助构件外,不加过多的装饰。
清式家具——早期清代家具基本上继承了明式家具风格。到乾隆年间,广泛吸收了多种工艺美术手法,加上统治阶级的趣味与欣赏角度的影响,家具风格为之一变,为清代家具风格奠定了基础。清式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多施雕刻,把许多工艺美术手法和作品吸收作为家具装饰手法和题材。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金漆描绘、雕漆填漆、螺细镶嵌、玉石象牙、珐琅瓷片、银丝竹簧、椰壳黄杨等等富丽大观。到晚清时期多流于繁琐、细碎、偏重观赏,不重实用。
第四章    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
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的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宽容而非排斥的兼容吸纳,逐渐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应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室内空间中的自然品质、自然美及其暗含的哲理。
一般来说,传统的住宅建筑材料通常是该地区最容易获得的原料。石头资源丰富的欧洲与树木资源丰富的日本,其住宅建材的不同显然是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的缘故。而日本的住宅由于结构体即为室内,这种建造法的原因导致了日本和式住宅与和式室内的关系密不可分、一脉相承。所以,日本的室内史即是住宅史,这与欧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此亦是应特别指出的。
一、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日本的古代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全面、深刻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的。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如日本古都奈良的建筑规划就与我国西安古城的布局几乎如出一辙),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这时,日本一方面模仿中国建筑样式,另一方面将其与自己固有的文化加以融合,逐渐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样建筑”及“唐样建筑”,同时在居住建筑中逐渐形成了“寝殿造”、“书院造”等一些日本化的型制和“草庵风茶室”、“数寄屋”等一些具有浓厚日本格调的建筑类型。与中国建筑的宏大壮美相比,日本建筑更加洗练、优雅和素洁,更擅长表现建筑结构的构造美和材料的质感与色泽的美。此外,在用建筑再现自然美的构思和技巧上,日本建筑似乎也显得匠心独具。
日本的建筑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12世纪,即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建筑;中期——公元12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近期——公元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桃山、江户时代的建筑。而日本和式住宅的沿革大大致经历了寝殿造、书院造、茶室、数寄居等阶段。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住宅是天平年间建筑的近江紫香乐宫的纳言藤原丰成的板殿。在那里,用屏风、帘帷、幕布等来划分内部空间。室内实施了简单的装饰,配置了日用器具,同时设置了椅座与平座,公事时则使用御椅。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型制过渡。神社是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以正殿为主体。正殿一般为长方形为方形,木构架,底部架空,两坡顶,悬山造,正脊上横向安置着一排被称作“竖鱼木”的原木,脊的两端各有一对方木高高挑起,并相互交叉,被称为“千木”。神社内的柱子、板壁、栏杆等木构件处理成素面,木纹清晰,色泽柔和。在通往神社的大道上或围栏上,常设有一种被称为鸟居的大门,其形式为一对木柱架设一根两端悬出的横梁,梁下又横穿又一根两端挑出的枋木。鸟居的形式虽然简单,但比例精妙,姿态朴拙而又轻逸,具有一种特别的冼练美。到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84年),这个过渡基本完成,在佛寺建筑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样建筑,在贵族府邸中形成了“寝殿造”。寝殿造形成于平安朝代后期,是仿效中国宫殿式建筑的住宅,其所有寝所的内部空间除涂笼(泥墙小屋)外没有明确的区分,只在有活动时用屏风、帘帷等加以划分。而配置的必要的室内用品,则称之为“室礼”、“铺设”,榻榻米也仅在必要的场所铺设。
从镰仓幕府时代(公元1185—1335年)到室町幕府时代(公元1335——1576年),日本地方势力兴起,宫殿、神社、佛寺、府邸逐渐推向全国。此时,日本建筑一方面继续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特色加以创造,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搁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往往在一栋住宅的若干房间内择其一间,做坡屋书房并进行装饰,以适应僧人与武士的生活方式,其室内地板稍高于其它房间,并有香炉、烛台、花瓶成对的陈设在地板上。到安土桃山时代 (公元1753—1602年),日本既有文化开始真正迈向近世文化,形成了以城郭建筑为代表的宏壮的文化,并形成了真正的书院造建筑。这时从中国传来的饮茶、品茶逐渐变成习惯,并在禅师倡导的品茶与斗茶下形成茶道,并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和种特有的综合艺术,并影响到书院造建筑,茶室遂大兴其道,其间又以草庵风茶室最为流行。草庵风茶室往往采用发居的泥墙草顶、落地格窗,并在周围设一个面积很小的高度写意的茶庭,将竹篱笆、“役石(即步石)”、石洗手盆(或涌泉、水井)、石灯笼(常以茶室主人的名字命名)等布置成淡雅、简朴的环境,还在通往茶室的路上种植树木,以茶道“和、静、清、寂”的精神为旨趣,意在陶冶情操,启迪性灵。此类茶室体形较小,若是单独建筑,则常选取于山野之郊,依山傍水随形成就势而筑;若是在住宅中辟出一隅而建,则多与野趣庭院相结合。它讲究动静之变,往往以一间单独的书斋为中心,气氛沉静、优雅、纯洁。取材与构造通常为木柱、泥壁、或毛竹做的窗棂,惯用带皮树干为木质构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了数寄屋式的住宅形式。“数寄”(日语音译)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也有纸夹在双层木格中间的,最补由中国传入日本,既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又可作为住宅的外墙。数寄居是一种平台式规整,讲究实用的日本田园式住宅,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惯于将木质构件涂刷成黝黑色,并在障壁上绘水墨车,意境古朴高雅。在日本,闻名遐迩的桂离宫(公元1616—1661年建成)其建筑与庭院一体化,呈现出一种人工与自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空间形式,突出地表现日本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幽雅美,是数寄屋式建筑的传世经典之作。与庭院协调的造型技法是日本住宅继承发展到今天的营造基础,数寄屋式的传统仍强烈反映在当今的日本住宅建筑风格上。
书院造与数寄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趋于结全,逐步演变成日本近现代和式住宅。
到明法时代(公元1868——1911年)政府把日本置于欧美近代国家并列作为目标,招聘外国建筑师建造西式建筑。因此,室内装饰逐渐采用了“西、日折衷”的形式。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建造的明治宫殿,为以后日本的建筑、装饰和家具界树立了一个双重结构的典范:公共部分用西洋式,对内部分用和式,使内外有别。至今,西式家具在日本仍然占据主流,而双重结构的做法也一直沿用至今。一般日本居民的住所,客厅、饭厅等对外部分是使用沙发、椅子等现代家具的洋室,卧室等对内部分则是使用榻榻米、灰砂墙、杉板、糊纸格子推拉门等传统家具的和室。“和洋并用”的生活方式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全西式”或“全和式”都很少见。
二、日本和式住宅建筑的特点
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南北朝向,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即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室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由于不使用砖、水泥等,为了阻挡斜侵的风雨,伸长屋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和式住宅的分割多用推拉格子门(平滑移门),可开可闭,内外通透,不占空间,构造简单,而且墙、门、窗、围护结构、采光、通风多种功能合为一体。住宅的地板常高架于地面,一般比室外高600mm左右,有时悬空达1000mm,这样使底部通风从而可保持室内地面干燥。地板上铺设“榻榻米”(种草编的席子),人们跪坐其上品茶、谈天论地。
茶室——日本居住建筑中一类最具传统风格特征的住宅类型。
它追求一种淡雅、清寂的趣向,体现了传统的禅宗精神。茶室最初与禅宗有关,禅师们常用饮茶来保持自己在打禅沉思时的清醒。茶室室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榻榻米”那深色边框所限定的地坪的几何外形,以及木本色的柱子与房梁,以其清晰的线条勾划出室内空间的范围。茶室天花本身也是一种轻巧的木格子,上面铺着不加修饰的薄板。在空间划分上摈弃了曲线,这使得住宅在优雅、简洁方面有了一种几何美感。茶室中往往都设有壁龛,它作为室内的视觉主体与审美中心,用来挂装饰轴画和摆放装饰品等。壁龛里的地面是一高约100—200mm的地台,上面是低吊顶的天花。地台上设有一个矮的茶几,现在也有将之省去的。地台或茶几上通常陈列着一件重要的艺术品——或一个陶碗,或一束插花、一套茶具,一个香炉等,龛壁上则挂一幅有卷轴的字画。在这里朦胧的画面与幽暗的壁龛十分的协调,寂寞、淡淡的阴影永远不变的静静的沉寂和笼罩在那里,给人一种虽在尘世之中,却又一尘不染,或又有似尘世之外之感。为了模仿深山幽谷的气氛,使茶室表现出山村茅舍的特点,茶室中要选用各种自然材料:弯曲带皮的木柱,有节疤的更好;带树皮的木板;糊有土泥巴的篱笆墙;质地松软、剪切整齐的草屋顶;纸糊的格子门;还有不加斧凿的毛石做的踏步或茶炉架;用竹子做的窗棂、天花;粗糙的芦苇席做的隔断等。最为考究的室内构件要数壁龛旁边的柱子,要求有刚柔兼具的自然弯曲,苍劲古朴的天然纹理。因此,为求上品主人往往不惜重金以求之。
在选用天然材料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不同的编结合方式等来达到丰富细部处理的目的。在这样一个限制非常严格的区域中使用如此多样却又天然的材料,反映了一种欲以最少而获得最多的愿望。单独的主人入口与狭窄的客人入口,半透明的“数寄”式格子窗以及偶尔设置的天窗,是其与外部世界仅有的联系,这种私密感形成了一种透明的环境氛围,也达到了一种放松静思,超尘脱世的完美境界。
在日本岛国的国土上,是一幅幅海滨、森林、丘陵与山岳交映变化的景色,而且随着四季的变化:春樱花、夏深绿、秋红叶、冬白雪,表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观。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和感受,他们热情的赞扬自然、歌颂自然、热爱自然,对自然的感觉十分敏锐。平原山川的景色、气候的细微变化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一切形成了日本民族与众不同的自然生态观。
在这种自然观理念指导下建造的建筑与营造的室内氛围,尤其是人们日常居住的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都很注意:室内并不是从自然中分割或制造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一部分空间,也不通过墙体把居住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加以界定,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的生活方式,尽管它必须具有遮风避雨、防寒御署的功能。在和室住宅中,人们将日本古典园林中的“枯山水”和“茶庭”用写意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正是这种自然观的集中反映。在建筑总体上,和室建筑还力图避免沿纵轴方向对称以追求自然,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理想的住宅室内不是希冀通过它来夸耀人的力量,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着眼于温馨亲切的空间氛围。
三、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
日本建筑通常都非常简单,室内风格也是如此,但室内的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被称为“隐居之所”或“城市中的山野隐居处”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在这里,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立统一,为人们在虚饰繁杂的都市生活中创造出一片自然的天地。
和室的设计,源自传统的日式住宅。故而它的地板、支柱、壁画和门的大小,都有平衡的比例。典型的和室,地上铺满榻榻米,采取跪座姿势较多,房中家具较少,移动方便,所以能随时可改变其用途。地面、墙壁、天花板也用木材、竹材等天然材料,让人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和式室内的重要特征是视点纸,也就是室内的家具都很矮,进门塌塌米,人们席地而坐。另外,日本室内风格中的造型比较明快。室内装饰简洁、变化不多,色彩较单纯,多以浅木本色。同时,日本人比较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在现代和式建筑中比较注意根据地区气候、地域风土来安排居室,使住宅努力追求追随大自然的阳光、风和绿色。在充满着木材纸张(裱糊于移门窗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气息所形成的氛围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幽静和美的感觉。
和室中常把实用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中央,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色泽柔淡的砂壁涂饰于壁上,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其远离日光。这样,无论在室内何处,我们都能欣赏到这朦胧的日光投射在昏黄色的墙壁上,似乎在勉强地维持着“落日的余辉”。阳光和阴影使白天的室内永远有一种下午时分的韵味和感觉,物体的视觉特征变得丰富起来,粗糙的表面也变得异常柔和。和室室内很少采用人工照明,自然光由深深的屋檐下透过低矮的窗格,经地面的反射往往成为室内采光的唯一来源。和室室内人为的痕迹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与自然更贴近。具体的说,日本和式室内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室内多用(平滑)推拉门扇分割空间,开闭自由方便;
2、室内大量地使用木装修,如天花、隔断多为木质材料;
3、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夜间则铺上寝具席地而卧;
4、擅长表现室内饰材的质感与色泽的自然美,讲究构造美;
5、室内环境色彩素洁、淡雅、陈设洗练;
6、室内家具造型简洁,带有东方传统家具的神韵。
日本茶道
“茶道”简单通俗地讲,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经过一定的仪式而分享一碗清茶。在日本,由禅师倡导的品茶和斗茶形成了茶道。茶道有一整套复杂、严格的礼仪规则,茶室则正是为举行茶道活动而专门建造的一种建筑物,它的萌芽是15世纪中叶的室町时代,到16世纪初期的桃山时代发展到顶峰。
今日之日本茶道是基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之上的,根据这一审美意识,有关茶道的一切事物,包括沏茶的碗、茶室内壁龛的布置、茶道仪式的程序等待,都处于同一整体。在此整体中,人和物以及周围的空间之间存着一种高度的和谐。如今,虽然在日本和世界和地都有许多人热衷于学习这种日本人所特有的礼仪艺术。但是由于礼节过于复杂与讲究,致使许多人望而生畏,从而给茶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作为举行茶道的专门场所——茶室,了解的人就更少了。茶道文化受到了佛教文化教育的深刻影响。曾庆南保在“南幌久”一书中反映出茶道的佛教的中心思想,书中记叙了千利的教导——“你必须在一间小屋中练习和精通茶道,最重要的是遵从佛经教导,不贪图居室的舒适和肉食的香甜,能遮挡风雨的一间陋室和免除饥饿的清茶淡饭就是你的全部需求了,这是佛的教导和茶道的宗旨。”摆好鲜花,一切遵照佛道,挑水、打柴、烧水、沏茶,把第一杯茶敬佛祖,然后给其他人,最后才自己分享。
日本家具的特点:
1、日本家具秀丽清新,既有东方家具神韵,又有西方家具的夸张,同时还兼有北欧家具有机造型的特点;
2、形体端庄多姿,线形与线脚丰富多变,线条流畅,尺度适中;
3、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特别是门、屉面线脚的加工,线条曲直并用,型面圆滑多变,往往将内凹法国拉手隐藏在线脚之内,更具个性特色;
4、家具色彩多采用褐色,深厚而不沉闷,而且木材纹理清晰。
日本和式建筑与室内所体现的一种“自然、淡泊、雅静”的境界,或者说它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生态观,乃是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的真正本质。今天,日本和式建筑室内也成为了人们暂时远离喧嚣尘世、舒缓身心压力、回归自然以求得片刻闲逸的乐土。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的“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的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20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后现代主义新的设计文化观)、“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1522—1591年)所提倡的“简朴生活”的花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赖特是享誉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师,其独特的“有机建筑”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和东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曾对其创作思想与创作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说:“日本的建筑……具有有机的特点”,它使用与人非常亲近的木材这种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现和自然的对抗与对立;而是去努力表现与自然的统一与谐调;在建筑处理上注意每一个细节都和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而日本建筑室内中所凝聚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则正与当代倡导的“生态设计”的主流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进入21世纪,在人们一改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并非贫穷、简陋)”生活方式的今天,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的独具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与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哲理,一定会对现代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57) | 类别  

前一篇:找茬

后一篇:三湖春天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