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时间,粗略的看完了《国际建筑设计教程--表现技法》一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渐渐明白了之前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对于设计与表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撇开设计不谈,光说表现这一块,之前我确实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无论是设计概念草图阶段还是表现图阶段,之前一直都没搞清楚自己的手稿到底是要表达什么?要说明什么?重点在哪?只能用这种表现方式?图纸所传达的概念思维是否串联起来?
看完《国际建筑设计教程--表现技法》一书,似乎本已禁锢的思维开始有了新的运转模式,书中的主要内容都是论述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一些合理的表现方式。如在设计方案的初期,设计草图成为了记录思想的重要媒介。草图又可分为概念,分析和观察三类草图。实际上这三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概念草图更讲究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潜意识中灵感的瞬间爆发,概念草图不需要讲究太多的绘画技法,比例。意在简洁清晰,将复杂的思维和诸多的想法用最原始最奔放的方式表达,如最初的建筑或空间的形式,材料,概念。就如同几岁的小孩一样,想到什么画什么。而到了分析阶段的草图,奔放的思维开始有所收缩,开始慢慢考究比例,尺寸,材料的运用是否合理,最初的概念能否实现,如何通过其他方面更加完善自己的概念。而到了观察草图的阶段,最初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了可能出现的现实场景,心中已经慢慢明确了最后的设计成果会是怎样。草图在设计表现的整个过程中可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概念的确定后便是表现阶段,现在主流的表现手法无非是3D效果图,的确,3D效果图可以做出十分接近现实空间的效果,让客户一目了然。可是,这样的3D效果图就等同于照片的作用,很难让人印象深刻。效果图其实可以非常具有艺术感,可以将想象力——艺术感——现实感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来很好的融合,比如说轴测图,剖切轴测图,蒙太奇拼接法,平立面图的结合法,手绘与CAD的结合表现法等等。然而,这些刺激视觉上的各种方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表达设计师到底要传达什么?他的概念是什么?他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哪?是光与空间的关系?还是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还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只有这样去思考,才不会在表达的时候感到茫然。
以上是我对于《国际建筑设计教程--表现技法》一书的一些读书心得,望能与各位前辈及同行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