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型建筑 一些有着界限确定,但其空间并不依赖于相应的外部形态表现的构筑物。内向型建筑的空间变得独立,与外部的相关性不再存在,也不再是一目了然的必要象征。它们阐述的是与可居住空间价值及其无形性相关的判断结果。现代建筑并非一定要看重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之间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内部空间的设计可以不以任何事物作参照,传达出内在性原则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为没有外部形态的内向型建筑,或者叫“看不见”的建筑。 一个构筑空间因此可以被定义为“建筑内部”,不仅因为它是封闭的、有界限的或是隐蔽的,而是因为它具有能够唤起那些居住在里面的人们的归属感、私密性和安全感的意义。这种“看不见的”建筑强调了人们生存的原因和他们心中的期待;强调了直接的、积极的用户参与方式。去除了纯粹的形态表现,也因此去除了雕塑和形式上的审美。与公共场所的冗余性相比,内向型建筑往往能够进行直接的内部连通,并在没有任何媒介的情况下,将空间的本质和人类不断将自己身体的形态、尺度感,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移动的能力烙印在材料之上的原因联系起来。总之,就是与人类富有表现力地传递自己“生存于世”的讯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保罗·贾尔迪耶洛的“看不见的建筑” AREA《域》杂志 100+5 主持人 对话嘉宾
宋侃达(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PSC/Scott Cohen 哈佛设计学院 系主任助理) Marco Casamonti(意大利area杂志主编) 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朱锫(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吴文一(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顾问总建筑师)
AREA中文版——《域》 通过建筑表达思想,讲述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段文化; 透过表象探索内涵,解读一项设计,一个地域,一种现象; 关注建筑的人文背景,城市文脉,内在特性。 一本以建筑为对象,讲艺术和哲学的人文杂志。 传播多元的建筑哲学、社会价值和美学艺术,探讨建筑之于城市以及人类的精神主旨。 以多元化的视角,运用具体的案例以及深度分析的方式,挖掘并讲述建筑设计艺术与建造的宝贵经验。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