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张凯的博客

个人档案

张凯

西安美术学院
学生

最近访客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9 篇
评论:1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记我的世博行

(2010-09-19 02:35)
标签:

在参观完澳大利亚国家馆之后,我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对于不管有着什么样的目的走进世博园的人来讲,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发现之旅。世博在中国的伟大,在于它冲破了国家媒体的多方面限制,生活在中国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到了‘外’国现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并让我们在比较客观的状态下,以‘我’的亲身体验,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艺术、及城市发展理念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我们除了那些让我们变得有点不知所措的传统文化以外,究竟还有哪些是值得向世界炫耀的?”

在最后一天参观完毕当我走出世博园后,我真的希望,这次世博会在中国产生的影响,给上海这个被长江冲出来的地方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我所希望的,使它能够像春雷一般在中国当代青年的耳边炸响,震醒我们早已有些麻木的神经。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到“世界”,也是我第一次以“客观、真实的”世界作为原点环看中国。我想,在参观150年前的万国博览会的人群中,肯定也会有某一位我现在的想法相似。因为,缺少了角色互换的重新审视,我们便不会发展。

我很庆幸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国家,我更庆幸生活在当下,还有我热爱的展示专业。所以,在世博的每一秒,我都是激动的。

回来后的好几天,虽然比较疲惫,但每晚陪伴我进入梦乡的,还是那些在各个场馆中让我无法忘记的绚丽画面,以及在他背后支撑的科技力量。它们组成了一幅幅梦幻的影像,在我眼前一遍又一遍的回放着,我不知道此时的我是在梦中还是早已身临其境。

2010年的世博之旅,他注定要成为我成长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我看到的:

三天的行程,非常紧凑,由于事先做好了计划,而且实际情况也基本在预料之内,虽然参观的场馆数量不多,但完全可以达到本次考察的目的。

再次回想一遍,有这些地方给我的触动最大。

一、            LED的广泛应用

之前看过一本介绍展示光效的教材,里面提到了LED的发展及使用。当时我并没有在意书中“LED是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发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照明技术,它将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而应用到不同领域”这样一段描述,还是将思维停留在LED手电筒、台灯、柜台照明之类的初级阶段。因为我看到的只有这些,但当我走进世博之后,才被LED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与震撼。它已非常成熟地运用到基础照明、重点照明和情景照明中,甚至建筑外观照明也在广泛使用LED技术。这是我想都没有想到的,当时我真的被“差距”吓坏了,原来一直在追求现代感的我竟是这样无知与可笑。原来我依然是一个专业的乡下人。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经过对比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在创新,同样是使用先技术,但我们国内好像在用新技术走老路子,根本没有实质上的技术或理念上的创新,那句俗语讲就是新瓶装旧酒。举个例子来讲——LED公告牌,在园区内不是人流较大的一些地方,安放着LED公告牌,我觉得这种形式完全没有必要,他完全可以用十分精彩的图表设计来代替,即便是考虑到临时性的事件通告,也没有必要这样浪费资源,因为看到的人少之又少,据我观察正常时间这些公告牌上也没什么有价值的讯息,而且参观园区主要集中在白天,在阳光下看显示频是很难看清楚的。另外,就是世博轴上巨大的显示屏,这是一次绿色、科技的世博会,探讨的是城市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像那些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案例馆,他们都在用心技术、新理念切实地传达着甚至是实行着这样的思想,而我们缺过多的去关注形势与科技的关系。我想去世博的人很少会专注于那巨大的显示频上播放的是什么,只会看到一团令人眼花的彩色光斑。

二、            展示手法的创新

只要是比较优秀的国家馆,它带给我们的,必定是一个充满梦幻般的室内场景。这里没有我们常见的展示道具,有的是新型材料塑造成的概念空间;这里没有或很少有文字,有的是神奇的多媒体展示;这里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有的是令人或震撼或陶醉的音响效果。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效果,只有奇幻。

我没有想到投影仪里的世界竟是如此的精彩,它让单纯的文字、图片通过一种流动的艺术形式向观者展现。除此之外,不得不说的就是呈现他的媒介,更是令人惊奇万分,透明亚克力、玻璃钢、丝线、纸幕……每一种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不得不令我反思:过去的这三年里我究竟学了些什么,为什么在信息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我对这些新技术还是这么陌生。

这也给正在筹备中国青年展示学会的我很大的启示,学会的研究方向是图表设计,其实在来之前我对图表的理解非常狭隘,根本没有想到多媒体表表设计竟然还可以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这不但极大地开阔了我的思路,更为学会的研究方向找到了一很好的参照坐标。

三、   对于设计师的责任的思考

在参观的最后一天,我主要参观的是城市发展案例馆以及一些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个场馆,如汉堡案例馆、马德里案例馆、伦敦案例馆、思科馆等等。

他们向我们展现的,是几年后甚至是现在正使用的有关改善人类生活、居住条件的一系列实验。汉堡案例馆我认为最为突出,偌大的一个建筑,一年四季不许空调便可以自己调节温度,包括阳光的照射量都无需人为控制。建筑对资源的消耗以减少到普通建筑的几十分之一,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在德国已经广泛使用了。这种建筑被称作“被动房”。

作为一名设计师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来源于设计师对社会、对人的思考。要求设计时必须以更高的素质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去面对社会,寻找更加合理的发展道路,就像亨利·范·维尔德在《关于家具设计和制作的一章》中写到的:“一个人的价值的体现是与他一生的工作对他人的作用或者是改善他们生活水平的程度成正比的!”

这也将作为我成长路上的人生格言。

世博之行结束了,但我的专业探索才刚刚起步……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26) | 类别 琐记随感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