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用户名:密码:记住登录名

线之间

个人档案

张超

内蒙古建筑设计院
室内设计师

日志分类

最近访客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统计信息

博客:4 篇
评论:0
访问:正在读取...

日志

关于人性化

(2007-10-17 16:11)
标签:人性化 

最近闲来无事,正好能实现很久以来想做的事,建一个自己的空间.可初来乍到不知道该怎么开始,突然想到最近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怎样理解人性化.下面是一篇关于了解人性化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予以指导.

人性化,对人关怀,现在很流行这样的说法,你随便翻开一本建筑杂志,总有几篇说到以人为本,人性化考虑。可是当我们读完的时候,总感觉他们的说话有是有一些道理,但只是有一些道理,并不能给人十分信服的感觉,我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人性设计并没有深入问题的核心,他们只是抓住了一些表面的因素,或者盲目照搬,或者凭感觉出发,所以就搞的牵强了,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就进行以下的讨论,像这样的问题,本来就很难说清楚,再加上我才疏学浅,可能也会走上老路子,肤浅。 

            要说人性化设计,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人性,人性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所谓的人是全部的,至少是绝大部分的。这个问题就涉及范围广了,要说到人的定义,从柏拉图到马克思都有,说到人性,我想大家对于高中鲁迅对人性批判印象深刻吧。可是,这些都不是很确切的答案,也就是我并没有从这些里边感到什么令自己感兴趣和激动的地方。直到看了一本书,书名是《爱的艺术》.它告诉我们,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感,人生而孤独。关于这段的论述,我们来详细看一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1:人一生下来,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推如了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而告终外一无所知。2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恐惧感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感是引起恐惧感的强烈来源。3: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威力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些成为他们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禁,如果他不能以这种那种的方式,同他人和世界结合起来,他就会疯狂。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是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因为人只有通过完全彻底的脱离周围世界,他对彻底孤独的恐惧感才会得到克服-因为他与之隔绝的世界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

            -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这样就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人害怕孤独,想摆脱孤独,所以我们就应该设计建筑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得人们感到温暖,若何使得他们感觉自己是社会一个成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延续性的一环,我认为这是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依据。

 

            下面以广场设计来论述这个问题,这个例子来自于《建筑模式语言》

 

            首先我认为一个广场是一个室外的交流空间,应该让人停留,而不是那样仅供人匆匆而过,在这里,能提供一个人看人的空间,各种交流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人的活动,分为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其中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对室外场地要求很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想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我想出去逛逛街”等等,仔细考虑一下,隐藏在这类话里的内容是,他希望出去看看世界,出去和别人交流,他其实是想去看别人的活动,同时自己也在别人的视线中,这样他就感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广场设计就应该考虑怎样给人提供这样的空间。

            1:尺度问题 我们需要广场。广场是我们拥有的最大的公共空间。但当广场

            太大时,人们就会感到空荡荡。怎样设计广场尺度才能让广场显的生机勃勃,书中提到。散步场所的人们汇集区和该散步场所的实际铺设地面的总面积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这就牵涉到了一个问题,行人密度,只有在一个有一定密度的地方才会有趣。在有铺装地面的地方,若每125平方米到250平方米内不到一人,看起来将显的死气沉沉。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脸部在200做有才能辨认清楚。在一个典型的闹市区,一个洪亮的声音要在200的范围内才能听到。这兴许意味着,在直径为200或小于它的广场里人们会半意识地感觉和大家联系在一起,他们可以互相认出面孔,并能一半听清别人的谈话,而这样的感觉在联系松散的大广场里是决不会有的。建议你建一个一边不超过200的广场,另一边可以再长些。

            对广场的规模有一个更加的估计值:估测去广场具有代表性的人数,并是广场面积不大于人数的125250倍。重庆森林上具有这么一段话,每天我都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而有些人会成为你的朋友,所以我不会放过与别人摩擦的机会。有了一定密度,每天都会上映这样的故事,向左走,相右走。

            2:人们自然会向着公共空间边沿走去,他们不会在开阔地停留。如果边缘不能给他们提供自然的逗留场所,这片空地就变成了过路的地方,而不是停留的地方。因此,显然,一个广场起周围应有袋性的活动场所:商店,小滩,坐椅,展览,栏杆,庭院,花园,阅报拦。实际上,边缘应该呈扇形。再则,人们是逐渐停留下来的。是偶然这样做的。他们并非决意停留。他们是停是走,要看他们是否逐渐为环境所吸引。这就是说,边缘的各种袋形活动场地全应靠近路边和入口处,以便人们路过的时候就从他们面前经过。于是,人们就有目的的来来往往的活动就变的更加轻松愉快。而一旦边缘的人群越来越多,他们就可能挤在一起,愉快市涌进了广场的中心。因此,我们提出,每隔几个袋形活动场地就有可进入广场的入口解决了广场的尺度问题。这样人们可以呆在袋形场所里来看广场中的人来人往了,甚至可以看到远方美丽的景色,袋形给人提供了一个背部可以得到保护的处所,符合人的心理。

            3:在广场的大致居中处置一景物:一个喷泉,一棵树,一尊塑像,一个钟楼,一太风车,一个音乐台。使这景物给与广场以强烈和稳定的脉搏,吸引人们走向它的中心。

 

            这种思路也可以应用到步行街等,总之是提供人和人交流的空间。

 

            记得有这样一首诗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人和人交流有很多方式,不一定要交谈,有时候一个眼神就可以,一种气味就可以。我记得有这样一个设计,是一个展览馆,并不是传统的以物的展品为中心,而是把看展览的人也作为展品,通过两个通道——正负空间,达到一个去看展品的过程也是人看人的过程。还有,迅达杯上的皮影戏的立意也是取自于放皮影的人也是演员。

 

            

 

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评论 (0) | 阅读 (113) | 类别  

所有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